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和兒女談心】

我捐錢到學校,

你說:「我們不是因為買房子欠了很多債嗎?」

我問你要不要買點零嘴請同學吃,

你說:「還是不要浪費錢好了。」

我高興你們懂得節儉,

卻忍不住要和你們分享兩個爺爺不同的人生,

希望你從別人的人生中讀到錢的意義。

甲爺爺有六個孩子,他自己節儉,

也常和孩子說錢的重要性。

會唸書的孩子,他叮嚀孩子考試一定要考到可以拿獎學金,

甚至要他們跟老師爭分數;

不會唸書的孩子則早早就幫他們找工作以賺錢貼補家計。

在那個戰後普遍窮的年代,

靠甲爺爺一個公務員微薄的薪水,

他竟也攢了上千萬的財產,

每個兒子都可以分到房子,還有不少存款。

乙爺爺有三個孩子,也很節儉。

不過他從不和孩子提錢的事,他鼓勵孩子學琴學畫,

說只要肯學,錢沒有問題。

孩子要買書、買衣、吃好的也一概答應,

所以他的孩子自小對錢沒有概念。

乙爺爺也是公務員,所以幾十年下來,

雖然他只養育甲爺爺一半的孩子,

但他沒有存款,當然也沒有錢買房子給兒子。

我在醫? |病房認識這兩位爺爺的,

甲爺爺的孩子很少來,

但每次來都會帶水果、奶粉及紅包;

乙爺爺的孩子卻輪流隨侍在側,

不過卻沒看到他們給爸爸紅包過。

我有時和甲爺爺聊聊天,

他說,他的孩子都很孝順,

他每年只要靠孩子給的三節紅包就可以過日子了,

都不必動用存款。

他的孩子偶爾來,和爸爸話不多,

倒也常和我聊,聊小時候沒錢的苦啊!

比如爸爸一毛錢都不給,一年就只買一套過大的制服等等。

那前面提到向老師爭分數拿獎學金等事

就都是他的孩子告訴我的;

乙爺爺的孩子倒比較少和我聊天,他們爺兒倆就很有話講,

看得出來三個孩子都和他很親密,

說實在我很少看到上一代的父子父女間這麼像好朋友的。

有一天我聽乙爺爺怡然自在的說:

他從不擔心錢的問題,

錢是圓的,自己會滾,滾你家、滾我家、滾銀行,對他都一樣。

我忍不住稱讚他:

「你把孩子教得這麼好,兒女就是你最大的資產嘍!」

他大笑:「哈哈!他們和我一樣是窮光蛋!」

他的兒女跟著一起笑…… 。

我想,

願意讓錢滾動的人生應該是溫暖些吧!

硬把錢抓在手上,就算搓熱了,手一鬆馬上就冰涼了。

『分享』是讓愛傳出去的基本條件

親子共學 孩子自動變好!

「媽媽!難吃死了!」知名五星級飯店的自助餐廳裡,一個孩子扔下餐具,臭臉對媽媽抱怨起來。媽媽暗想:「這頓飯每人可要500元哪,若不是為了全家難得聚餐,哪捨得來這裡吃呢?」但媽媽卻不敢將內心話說出口,任由孩子在餐桌上埋怨,大氣都不吭一聲。

你也是這樣的現代父母嗎?管不動孩子,還得忍受孩子臉色,甚至孩子脫口說:「媽,你怎麼那麼笨!」「少管我的事!」「你真的很煩耶!」身為父母的你,又氣又怨,卻不知該拿寶貝兒女怎麼辦?

信誼基金會今年5月間針對《現代媽咪的育兒滿足感》發出6,000多份問卷,發現現代媽咪對於自己「教養孩子」的能力滿意度偏低,有57.89%的媽媽期待「學習正確的教養態度與觀念」,52.49%的人希望「強化孩子的品格教育」。
小孩的教養與品格教育,成了現代媽媽最頭痛與期待解決的問題。

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知名教育專欄作家洪蘭,最近寫了本新書《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上市2個月就賣出逾10,000冊,反映現代父母對品格教育「求知若渴」的狀況。

洪蘭在書中寫到:「我常不了解父母親為什麼肯起早睡晚的賺錢,再開車接送孩子去上昂貴的補習班、才藝班,卻沒有花時間在教導孩子品行上?」洪蘭指出,現代父母沒有從小把誠實、尊重、勇敢、相信、謙虛、毅力等基本的做人道理教好,等到孩子上了中學後,自然更不服管教了。

觀念偏差:只計成績結果,不問過程手段

父母自己先不重視小孩的品格教育,自然讓孩子只在乎考試成績,惡性循環下來,結果就是孩子從小不聽話,怎麼都講不動。

國內升學主義的制度與環境,似乎是破壞小孩品格教養的元兇禍首。近年積極推廣品格教育的宏達基金會,正視到這一個問題,已與全台灣200多所中小學合作,致力品格教育在校園的耕耘與播種。

詢及推動品格教育的最大阻力何在?宏達基金會處長黃素雲有感而發:「價值觀!到底品格是不是最重要的?這項價值觀仍被多數人質疑著。」黃素雲認為,現代人太短視、太在乎結果,父母只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卻忽略了過程的重要性,自然不覺得品格有什麼重要,因為主流社會價值觀一致認定「成績」才是決定孩子成敗的關鍵。

品格教育如果只靠學校,顯然還是不夠的,黃素雲說:「如果家長懂得『品格』的重要性,那麼,看待教育這件事情的角度一定會很不一樣。」

「孩子的品格教育,不可能假手他人!」桃園縣兒童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秀卿斬釘截鐵的說。

從大學時期就在金車文教基金會擔任志工的吳秀卿,當了媽媽以後,卻發現孩子不敢上學校與人群接觸,因此留職停薪,擔任學校志工媽媽,陪孩子一起到校。吳秀卿從參與教師團體的志工活動中,觀察到許多校園裡的老師只會威權式的教導,教錯了也不願意承認,孩子有樣學樣,就變成「強詞奪理」與「硬拗」了。

「把孩子都丟給學校、丟給補習班,孩子的品格教育就會自動完成嗎?」吳秀卿搖頭表示,父母如果自己不以身作則,用心做好教養的責任,就不能怪孩子「唸了書,卻還是不聽話」。

過度功利導向的社會風氣,讓父母漠視孩子在家庭裡的品格教育。也許有些用心的父母會跳出來抗議表示,自己已經很盡力了,實在是小孩太難教了。為什麼孩子那麼難教?近年積極協助親子創意教學的「藍魚兒童創意教室」負責人郭恆祺認為,以下三個狀況導致現代小孩很難教:

第一、國內傳播媒體出了問題,大力報導犯罪、明星敗家等負面新聞,導致小孩有樣學樣,讓父母的言教、身教發揮不了作用。

第二、父母以「聲」作則多,以「身」作則少,大人都是用說教的方式在教小孩,而小孩理解能力不夠,說再多也沒有用。

第三、親子溝通缺少創意,父母只會用「不行」、「不要」等負面表列方式要求孩子不要做某些行為,卻從來沒有正面去告訴他,「為什麼拿人家東西之前,必須經過他人同意」等觀念。

3歲起就要奠基:掌握品格教育黃金養成期

郭恆祺認為,現代父母常犯了「四不一沒有」的錯誤示範,也是導致孩子不易管教的原因。所謂「四不」是指:不聽—不聽小孩說話;不說—不讓小孩說話;不懂—不懂小孩在說什麼;不行—小孩一提出要求就馬上說「No!」一沒有,則是指小孩想說話時,忙碌的父母馬上會說出:「沒有空!」

親子溝通出了問題,正確的價值觀當然無法傳輸到孩子身上。也許孩子不是那麼難教,而是管教方式出了問題。或者,新手爸爸、媽媽沒掌握到教養的要領?

今年7月,美國Super Camp國際中文營在桃園龍潭鄉正舉辦「超人營」活動,20多名8到12歲的小朋友正在舉行「父母之夜」,在父母沒參與的狀況下,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自己所期待的爸爸、媽媽能在家中扮演什麼角色——

「我希望爸爸多陪我看電視!」「希望媽媽不要嘮叨。」「希望大人信任我!」「希望父母多在家陪我。」孩子們一一將這些期待寫在海報,第二天結訓前,父母會先集合起來,從海報中看到孩子對他們的教養期望。

「超人營」是前電視旅遊節目主持人謝佳勳所代理引進台灣的青少年夏令營活動,旨在教導小孩的品格教育、體能律動與學習的技術。

謝佳勳說,學員的父母隔天也會被要求在另一張海報寫下自己所期待的父母的樣子。奇妙的是,對照親子所寫海報,竟然非常接近。

「孩子就是大人的模型,」謝佳勳說:「品格是一個不斷累積的人生價值觀,小孩的價值觀最後一定會等於父母的。」

孩子的人格形成期,可能遠小於多數人的想像,因為從3歲後,孩子就在模仿大人的言行了。信誼基金會知識長譚合令指出,0到2歲的小孩屬於「無律期」,身體會亂動亂動的,目的在訓練肌肉與腦部發展;3歲到7歲為「他律期」,孩子會從大人的眼神或命令來規律自己,但這階段的小孩不可能自律;要等到7到11歲時,孩子才進入「自律期」,開始學習進行自我管理。

如果品格是一種是非對錯的價值判斷,以及獨立生活能力之培養的話,那麼,是否要等到孩子7歲以後,進入「自律期」才開始教呢?

錯!譚合令指出,品格教育就是家庭的教養觀,孩子成熟階段前的「他律期」才是品格教育的黃金期與奠基期。

洪蘭認為,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內隱學習機制,孩子不知何時學的,父母也不知何時教的,但一旦刺激出現,反應就會出現;而且這個從父母身上模仿、學習來的內隱效果會很長久。「幼兒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品德,不是教知識。」洪蘭說。

品格並不難教:陪伴、鼓勵,可促進溝通效率

為了協助現代忙碌的父母作好品格教育,本刊整理多位教育專家意見,提出下列品格教育的標準作業流程,提供家長依循參考:

第一、每天至少要花30分鐘陪伴小孩:謝佳勳與吳秀卿正在合力推動「親子共學333運動」,希望現代父母每天都要花30秒擁抱自己的小孩;花3分鐘靜下來專心聽小孩說話;花30分鐘陪伴小孩,一起做作業、寫功課、共讀或做勞作。

第二、充分且有創意的親子溝通:郭恆祺認為,父母與其說教,不如用說故事、親自演示方式,會比單向命令更有效。也可以用「置入性行銷」,運用創意,把想傳遞的觀念,融入遊戲或課程,比如讓小孩透過玩「分類遊戲」來達到收拾玩具的負責任態度。

第三、以身作則: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譚合令指出,小孩的是非對錯觀念都是來自於模仿和學習父母,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帶來影響。當大人不能以身作則時,所有對小孩的要求也會失去信任與接受的基礎。

第四、清楚品格定義:培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寶國認為,如果父母對品格的定義並不清楚,根本很難注意到品格的落實。陳寶國引入台灣的「品格第一!」教育方案便將品格分類出49種項目,並逐一加以精確的定義,俾使使用者能清楚品格的內涵指涉。

美國親職組織Josephson Institute於1992年推動的「品格才算數!」(Character Counts!)教育系統,則列出「品格的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這個品格教育系統已被全美逾40個州、超過千所學校、城市導入為推動社區品格教育的重要基石。「品格才算數!」系統在「品格的六大支柱」之下還詳列出18個子項,並加以精確定義。

第五、讚美、肯定與鼓勵:陳寶國認為,想要正面引導孩子學會品格、活出品格,用正面鼓勵方式是最好的辦法。但是鼓勵不是沒有技巧的,一定要掌握讚美三部曲:

1.先說出品格的定義;

2.說出孩子表現該品格的具體例子或行為;

3.說明實踐品格對人產生的好處。

舉例說,若對孩子說:「你好有禮貌喔!」他其實無法理解「禮貌」是什麼意思;父母應該說:「禮貌是善意且熱情對待周遭的人,你剛剛跟隔壁阿姨打招呼,有沒有看到她很開心?你的禮貌可能會讓她一整天都很高興喔!」

你覺得讓你的小孩學會有禮貌,很困難嗎?或者,你也不知道品格的定義為何?更不知該如何像前面這個例子一樣,有技巧的激勵小孩自動變好嗎?

本刊以「品格才算數!」系統的「品格的六大支柱」為主軸,補充其他教育系統的品格要項,詳列20種品格項目的定義,並整理出案例、互動式教材與讚美的示範格式,集合成國內第一本親子品格教育系統。

只要從今天起,父母每天至少花30分鐘與小孩共讀這本教育專刊,孩子很快就會變好!

【專家分享品格教育小撇步】

郭恆祺:「請」、「謝謝」、「對不起」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品格「密碼」,父母應該從胎教時期就常說這三個字。

謝佳勳:父母不要給選擇題,不要問:「你乖乖收拾東西好不好?」有時要直接給指令說:「再過10分鐘就要走了,你收拾東西,時間一到,我們就要離開!」

吳秀卿:看到孩子缺乏好品格行為時,要掌握即時機會教育,馬上示範正確動作。

黃素雲:親子之間應該建立有品質的共處時間,比如一起看一本書或一部電影,並互相一起討論。

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培養天才兒童六十法>> JERRY CHRIS著

1. 教孩子熱愛閱讀

(提供有趣味的閱讀資料/閱讀中的bingo 遊戲/父母為子女的閱讀進度打分)

2. 讓孩子懂得週一至週四, 認真學習是第一位

(持之以恆的做功課時段/學會時間管理/建立自己閱讀好習慣)

3. 教會孩子WORK HARD, PLAY HARD

4. 教孩子怎樣去玩遊戲又不犧牲創造性

(寫短篇歷史故事/讓孩子自由從事創作)

5. 讓孩子充份發揮創造性

6. 教孩子第一印象很重要

7. 培養孩子扮演老師的習慣

(讓娃娃聽課/給爸媽上課/讓孩子自己當主廚)

8. 教孩子懂得有些失敗是不可避免, 也是可以接受

(多讀名人傳記/參與體育運動/多玩有勝負的家庭遊戲)

9. 把孩子培養成語言高手

(參與戲劇表演/多跟家人討論日常事)

10. 鼓勵兩性化的態度

11. 教會孩子尊重別的文化, 宗教及生活方式

12. 培養具有多種才能的孩子自尊

13. 教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案不止一種

14. 教孩子向更高水平挑戰

15. 告訴孩子獨居的時候並不孤單

16. 教會孩子重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

17. 永不放縱

18. 教孩子尊重老師

19. 助孩子在學習以外的領域取得成功

(參與體育活動/音樂藝術活動/義工活動)

20. 教孩子為學習而學習, 不是為金錢而學習

(學會收藏/多參觀藝術館博物館)

如何教導孩子變成一個自私, 懶惰的無賴 ??

(摘自<<開拓孩子的天才>> 林慶昭)

小孩子之所以變成自私的無賴, 大多是由於他們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 而這個責任很大程度在孩子第一任老師 -- 父母身上. 父母如何教出一個自私懶惰的無賴呢 ??

看看學者列舉的十二種行為:

1. 從嬰孩時期開始, 就對他有求必應, 合理不合理的都不拒絕, 也不需任何付出, 因為他是你的寶貝而儘量滿足他. 這樣, 他長大後就會覺得要什麼有什麼是理當然的

2. 當孩子口出污言粗口時, 一味笑他可愛吧, 讚他真鬼精靈吧. 這樣, 他的用語就會越來越不成體統, 一開口就會把人氣過半死.

3. 不要對小朋友進行道德教育, 不要向他說教說道理. 讓他大一點再算吧, 交給學校吧, 相信他大一點就會變得懂事吧! 那麼他一生也不會懂事

4. 千萬不要指出孩子的錯誤, 免得他感到內疚, 傷害他的自尊心. 這樣做會讓他自己以為自己永遠沒有錯, 變本加厲.

5. 把他隨手亂扔的東西替他收拾好, 不要要求他吧, 讓傭人為他做吧. 這樣, 他就會學會遇事把責任都推及別人的習慣

6. 他愛看什麼垃圾書刊, 電視, 卡通, 玩什麼電腦暴力遊戲, 都由得他吧, 最重要讓他快樂, 孩子的腦袋裡究竟裝了多少垃圾是不必管的, 只要讓他高興就好了, 最後, 你就令他變成垃圾

7. 不管孩子是否在場, 父母都無休止地吵, 無休止地粗口橫飛, 這樣, 一旦父母感情破裂甚至離婚, 孩子心腸變鐵硬, 一點都不在乎了

8. 孩子無論要多少零用錢都照給不誤, 反正對大人來說只不過是微不足道. 別讓他辛苦賺錢, 也別教他節省, 讓他享受多一點. 他的一生就會不停地花你的, 直至你死也花你靠你

9. 對孩子的起居生活方面絕不可以馬虎, 一點不能忽視, 要最好的, 上佳的.

10. 當他和朋友, 老師, 鄰居發生衝突時, 堅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邊, 讓他知道所有人是對他不公平的, 讓他知道媽媽對他最好的

11. 當孩子闖大禍後, 沉重對他人說, "我沒有辦法教他了"

12. 作好準備, 一生為孩子操心, 擔心, 傷心吧, 因為你己經成功地造就一個懶蟲加壞蛋的雙料無賴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 表情十五、纏人

獨生的兒童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容易產生纏人、磨人的壞習慣。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幹,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兒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光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幹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麼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2. 是一種心理依賴。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洩。挨罵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這就是許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3. 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要從根本上糾正還取決於對兒童個性的培養。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為會作出負責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著你幫他幹這幹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 表情十四、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裡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麼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裡串門,她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兒童心理分析:由於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屬於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動,膽小害羞,而且適應性差,對於新事物或陌生人,經常採取拒絕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比較容易顯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於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問題。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要求過高、管教過嚴;對孩子指責、約束過多等。有的家庭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他們總是陪伴孩子玩,為了安全起見,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使得孩子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變得膽小、害羞、依賴性強。還有的父母經常採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於一些敏感、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來說,會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孤僻。

作為家長平時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瞭解他們的氣質,並運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引導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活潑大方、開朗樂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 表情十三、恐懼

很多父母難以忘記孩子恐懼的表情,他們經常害怕的說:「那聲音太響了」「夢裡的怪獸」「危險到處都有」「分離」「沒嘗試過,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兒童心理分析:也許嬰兒經歷的第一次恐懼是由巨大的噪聲和強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這種恐懼通常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因為孩子在出生後失去了母體帶來的安全感。第一年裡,他們剛開始認識外界環境。因此,任何他們不熟悉的刺激、光線、聲音都會使之產生恐懼感。顯然,嬰兒是逐步適應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歲之間,孩子會害怕動物。父母適當地控制局面能為孩子提供幫助。要讓他們瞭解,有些動物很危險,而有些動物卻很有善。幫助孩子熟悉動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給他們看圖片,為他們買動物造型的玩具,給他們講關於小動物的故事,和他們一起查閱展現動物生活形態的資料。父母永遠不能強迫孩子接近他們害怕的動物,這樣只會使他們身心不快,並使他們的恐懼心理變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會對暴雨、閃電和響雷感到恐懼。在自然環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險。應該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讓孩子的恐懼感變成一種持久的不快。此外,兒童對黑暗的恐懼也很常見。不要忘記,孩子到6歲時往往還不能區分虛幻和現實。如果孩子夜間醒來,應該關著燈哄他入睡。不要讓他們感到恐懼總是伴隨著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