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CEO實戰手記:子女培育種瓜得瓜

「如果父母希望子女擁有快樂的人生觀,父母的角色便是為子女建立正面的思想,帶出正面信息和人生道理,子女才能擁有最真的快樂。」

有一位朋友,她找了一個命理師傅批命,師傅替她的出身、事業、兄弟姊妹、夫妻等一項一項的說。當說到她的兒女時,師傅說她的女兒比較倔強、個性內向又怕事、不擅於交際,我的朋友立即附和,訴說女兒怎樣不濟,要她去東、她總是去西、罵又罵不聽等等,盡數女兒的不是。

其實師傅跟她說命理術數只是作參考而已,子女的個性不是盡得於父母的真傳嗎?父母是怎樣,子女好有可能都跟父母一樣。但我經常聽到朋友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教。」又有些人說自己的子女不好、不聽話、不服從、成績差等等,總之,就是一大堆批評的說話。你們要知道子女不好,並不是他們的錯,而是你們的錯。

不要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如果你認為年輕人難教,是因為你們不懂得教。他們的時代巨輪不斷往前轉動,但你們的思想卻往後退,你認為他們會認同你們的說法嗎?當你們常常投訴兒女的表現未能達標,你們又有否檢討自己呢?常常把一份無形的壓力落在他們身上,試問他們又怎能夠活得快樂呢?

為人父母,你們會否檢討自己?你們放了多少心血在兒女身上呢?假如是有,那溝通方法有效嗎?種瓜得瓜,種果得果,他們的表現,是你們昨天的「因」,才有今天的「果」。當你們用一隻手指向兒女,責備他們時,你們要明白其實也有三隻手指同時指向你自己。

「用生命去影響生命」作大前提,首先,父母先要以身作則,做一個好的榜樣。然後,從鼓勵中出發,以正確的溝通方式為子女建立正面人生觀。父母應該是用自身或者他人的成功及失敗來提點和感染子女。

其實,子女就是父母的倒影,他們遺傳了父母的性格和態度,只不過,他們用另一個方式、在另一個時代巨輪來演繹出來。現時的小朋友都不喜歡盲目跟隨父母所想所講的,他們喜歡用自己的想法來做事。

「壓逼的家長式訓練」更加不可以套用於現今的世代了,如果父母希望子女擁有快樂的人生觀,父母的角色便是為子女建立正面的思想,帶出正面信息和人生道理,子女才能擁有最真的快樂。

啟發我寫《創意育兒》的主要原因是我看見很多「打工仔」,每朝早搭地鐵返工,他們日間忙於工作,晚上回家又要打理家務、教導子女做功課。他們會責備自己沒有足夠時間陪伴子女,導致小朋友讀書不成,更甚的是子女染上惡習。所謂「手停口停」,為生活、養妻活兒,他們又有何法子呢?所以,我希望用幾篇的文章當作一個方針來教導小朋友。我的方法未必是最好,但最起碼可以啟發大家的思考。

CEO實戰手記:自律應從幼兒學起

大家有沒有到過西方國家旅行呢?又或者看電影時有沒有留意外國人吃完快餐店後,是自己收拾餐後的垃圾,而香港就會有服務員會幫你清潔。雖說這個是地方文化的差別,但其實某程度上,香港人是比較習慣依賴別人。現在很多家庭有聘請外籍傭工,起居飲食都會由傭工處理,我曾經聽過一個六年班的女孩,沖涼時還要菲傭幫手,你話是不是好誇張?試問在這種生活下長大的小朋友自律性會有多強呢?

大家有沒有發現日本人就算他們是出國又好、在自己本土也好,他們的個人紀律是非常之嚴謹。他們會用一套出自日本的自我管理系統稱為5S(五常法):Structure(常組織)、Systematize(常整頓)、Sanitize(常清潔)、Standardize(常規範)、Self-Discipline(常自律),而大多數的日本大小機構廣泛採用。

我所指的個人紀律,當然不是紀律部隊的Left-Right-Left、Yes Sir、No Sir、Thank You Sir、Good Bye Sir,而是首先控制個人生活,如果能夠達到的話,他們很容易會制定了自己的目標;有了目標,便懂得抵得住誘惑,一步一步的邁向成功的道路。

大型的集團會有很多例行會議,一般會是早上八時左右集合,永遠最早出現於大堂的都是集團的高層,越年輕的管理階層反而是遲到的一群。又或者你們有沒有留意現今年輕的打工一族,他們對辦公桌上的整齊程度都很差,而且記性亦很差、做事又沒有組織力。

時下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沒有「自律」的概念,因為他們有其他人幫手。「自律」先由習慣做起,你可以跟年輕人做一個小小的調查,問他們每天起?後有否收拾?鋪,有沒有收拾他們用完的物品,通常答案都是「沒有」的。如果他們沒有這些習慣,在工作上也應該不會有交待或「跟手尾」。

很多人失敗或犯錯是因一時的情緒,控制自己情緒的關鍵就是自律,控制自律的關鍵就是父母不離不棄的提點、解釋和引導,最好的引導方法就是用一些活生生的社會例子來感染年輕人成長。這樣,年輕人的個人情操便會變得理性化,以及不容易失控;不容易失控自然不容易與別人起衝突或者做一些違規、違法的衝動行為,也就是自律和生活紀律的重要關鍵。

任何一個想成功的年輕人,如果你們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習慣,便絕對不可以踏進成功的第一步。習慣就是我所說生活紀律的第一步。作為父母,如果你對子女太疼愛,這個又不用他做,那個又由其他人做,給他們最好、最舒適的生活,最後,他們甚麼也不懂,到頭來是否害了他們呢?其實,父母需要?眼於子女細微的事情上,細微是從幼兒學起。就算家?有傭工幫忙,父母也應該訓練小朋友自己處理一些簡單的家務,例如:收拾?鋪、用完的東西要自己放好等。雖然是一些細微的事情,但已經訓練他們懂得自我管理生活的好開始了。當然,如果要小朋友能夠有良好的生活紀律,最重要是父母必須要以身作則,做一個良好的榜樣。

CEO實戰手記:勿將仔女變「人肉記憶體」

我在今年初,邀請了一個大學教授來聽我一個關於實戰創業的講座。在中場休息時間,他介紹了他的兒子給我認識,他的兒子樣子很「老積」,戴?厚厚的四百度近視眼鏡,手拿?一本英文書:《The World is Flat》 (世界是平的)。他爸爸很自豪地跟我說:「我個仔好叻,只有十二歲,大部分管理書都看過。」而男孩只是站在父親的左腳後,捉?爸爸的衫袖,微微用半邊面看?我。我問他叫甚麼名字,他搖頭;我伸手想跟他握手,他更加縮在爸爸的後面。之後他爸爸對他說:「Hey, Paul, say hello to Uncle Eric.」他爸爸對我解釋:「阿仔唔識講中文。」我「?」了一聲,覺得很奇怪,他們是香港人,又從沒有移過民,為甚麼阿仔不懂中文。那我就用英文問小孩子,但他很害羞,完全不想跟我溝通。出於好奇心,我又問:「Paul,你看完《The World is Flat》有甚麼感覺呀?」他說「無」,那我再問他學到些甚麼,他又說沒有。

我認為兒童的成長,是需要讓他們有機會接觸不同事物,令他們增廣見聞。在「創意育兒」的第一篇,我曾經說過語文及閱讀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是你要一個十二歲的兒童看管理書,當他從來沒有接受管理的訓練和洗禮,何來會明白甚麼是管理呢?作為一個「人肉記憶體」,能夠記錄了所有書本,父母便自豪地說:「兒子很叻。」其實,也只不過是「人肉閱讀機器」,完全沒有意思和意義,他連最基本人與人之間的禮儀都不懂,事實上是很可悲的。

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他是希望兒女在成長過程能得到最大的Explosure(見識)。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歷其境比家人的教導更重要。可能有錢人,可以花很多錢給兒子遊學,見識不同的大場面,但是如果我沒有錢又如何呢?我有這樣的分享:我會跟子女講解這部分朋友在人前及人後的故事。我們認識很多成功的人,但也認識很多人是未成功的。我會說給孩兒聽:「那個哥哥因為不勤力工作,所以這十年也沒有變化;那位姐姐因為有自己的原則和努力工作,所以能夠成為某大傳媒的副老總。」我會利用報紙或新聞以每天發生的實例來灌輸一些正確及健康的價值觀給子女知道,例如:「有個十四歲的女仔唔覺意有?BB,仲掟?個BB落街,其實這樣是等於誤殺。」

在耳濡目染之下,利用某些社會上的現象、朋友的際遇,說出你的觀點和看法,子女會慢慢凝聚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做人是「用生命去影響生命」,某人的際遇可能為其他人帶來深遠的影響。如果子女有學習的能力,但沒有實踐能力,就好像教授的兒子一樣,純粹是一個「人肉閱讀機器」。

很多父母都不容許小朋友考試成績差,第二:犯錯,第三:記過。但是如果他們不知道甚麼是「錯」,他們又怎樣辨別甚麼是「對」呢?從前有一句話:「唔打唔大,唔迫會壞。」小朋友錯了,父母是不是一定要打?是不是一定要鬧?還是他們錯了之後需要承擔後果,然後輔導他們及糾正他們的過錯。有時在容許的情形下,兒女犯錯並沒有不好,一方面可以令他們明白錯了的後果,還可以表現你對他的支持。

老一輩的父母很喜歡以批評的方式,甚至人身攻擊來教導子女,我說過「用生命去影響生命」,不自覺地你會承受了父母這一套老方法,你今日打仔可能因為以前父母用「籐條炆豬肉」來教導你,但年代改變了,環境改變了,人文明了,你也要改變育兒的方式,多一些鼓勵會令他多與你分享他的問題,如果錯的就鬧、就打的話,他只會迴避你,當有問題時用自己的解決方法,最後,其實等同再製造問題。「誰明天下父母心」,除了有心,還要有方法,方法就是用鼓勵的角度來糾正他的錯誤,令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樂觀的性格。

CEO實戰手記 ﹣如何培養兒女的判斷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覺時下的年輕人都經常把「唔知道」、「你話啦」掛在口邊?不論已經在社會上工作或是正在讀中學或大學都有這現象。他們沒有主見,也沒有自己的觀點(Point of View)。

前兩天,同一個朋友食飯。他跟我說公司最近有來了一班練習生,每一個都是大學畢業,大部分都有?以上的問題。在食飯時你問他們想吃甚麼,他們望著餐牌半小時,之後說:「你話啦」或者「唔知」。在會議時,你問他們的意見,有些人會說:「都OK啦」;但當你反問他:「點解你覺得OK呢?」通常他們靜思很久,但最後也沒有答案給你,永遠都不會表現到自己的立場。

我的朋友是認識其中一位練習生的父母,他的父親也經常說?:「你話啦」。約他食飯時,你問他時間、地點、想吃甚麼時,通常都是指定答案:「你話啦」。原來那一位練習生口中「你話啦」是來自父親的「教導」。

如果你有?以上的問題,在中國人社會?某程度上還有容身之地。但如果你在西方社會,別人會視之為懦弱、沒有競爭力、沒有思考力。我接觸過兩面的文化,所以我會教導我兒女:「當別人問你一個問題或意見時,如果你真的不清楚或不認識,你可以坦白說:我不認識或不清楚。但你有觀點時,你一定要詳述你個人的看法及主見。」很多人說主觀是不好,但如果在主觀背後你知自己做錯了決定而因而去學習及改變的,這樣總好過連小小主觀也沒有。

要訓練年輕人或你的兒女有正確的觀點,第一件事要有Common Sense(常識),但Common Sense is not always common。要訓練到年輕人有Common Sense,可以鼓勵他們多留意社會的動態,例如:社會的新聞,報紙的港聞版、收音機或晚間新聞;亦要訓練他們的世界觀,要留意一些國際的新聞,或是一些軟性的報道如Discovery Channel;如果可以參加學校的辯論比賽便更好,因為辯論比賽可以訓練年輕人怎樣發展及堅持自己的觀點,透過辯論也可修正自己的觀點。

我與城市大學的教授食飯,我問他:「你怎樣看思考的藝術?」他有一個很精警的看法:「每個人應要用不同的觀點想出不同的答案,在芸芸的總結中找一個最適合的答案,然後再優化這個答案。」意思是從你認為正確的答案?重新審閱這個答案的可信性及可靠性,這就是他的思考藝術。我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問題可有很多個答案;學校最不好的地方是只會要求學生答Model Answer(指定答案),而沒有鼓勵學生發展當中的思考藝術、思考方向及思考邏輯。思考邏輯是需要從小時候開始鍛練,有了一個好的思考邏輯,他們的表達能力會強、準確性亦會高。

當你的觀點很敏銳,也會很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作為父母,你亦需要留意你自己有否作出一個好的榜樣給兒女呢?當你叫他們做人要有觀點時,但你自己做人又有沒有觀點?例如:你跟兒女說講粗口和吸煙是不好的,但你又不時在電話中講粗口或是在公共場所吸煙。

兒女最容易的學習對象(Role Model)就是父母,父母是兒女的一面鏡,你怎樣演繹你的人生,很大機會是影響兒女將來的發展。我不相信這世界有天才,天才也不一定會成功。人叻但態度不正確,最後也注定失敗。但若從小就訓練兒女的思考方法及邏輯,他們會慢慢成為一個充滿創意及有判斷力的年輕人。

CEO實戰手記 ﹣像朋友般跟子女溝通

我有一個朋友,他今年52歲,我認識他大概有十二年。認識他那年,他是一個上市公司主席。金融風暴出現,導致他破產。但是他用了四年時間重新建立他的生意,公司比之前更成功,現時他已經在掌控兩間上市公司。

我問過他:「你面對過失敗,也面對過成功。由成功到失敗,你怎樣自我振奮?可以重頭來過,還比以前更加強?」他眼有淚光說道:「我很感謝媽媽在小時候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說話:阿仔,做人最緊要拚博,唔好放棄,要信自己。」他認為這教誨是他最失意時自我振奮的良藥。當每個人對他失去信心時,他的媽媽亦已離世,但他的信念仍記憶在心中,令他繼續拚博,取回以往失去的東西,還比以前拿到更多。

我還問他:「當你最失落的時間,你怎樣去減壓?」他說:「我會去教堂祈禱。」我反問:「你覺得幫到你嗎?」他笑?回答:「其實我不知道這個世上有沒有神,我只知道在祈禱的過程跟祂分享我的問題,我明白祂不會給我一個答案,更加不會顯靈,但最起碼有位『神』跟我分享。」在他知道將要破產前,他不敢跟家人說,也不敢跟商業戰友說,他只可以跟上主說,雖然沒有回音,但總可以放下一點壓力。

請大家看看現時的年輕人,你給他們多一些工作,代表給他們多些表現機會,他們會覺得「蝕底」及被你「搵笨」,從來不會覺得這個是機會。他們「衰」的是態度,絕對不是能力的問題。很多人說工作壓力大,但甚麼叫壓力,他們也說不清。你問他們對將來的展望,他們張大口得個「窿」,都不知道自己想怎麼樣。

作為父母,必須灌輸一個正確的人生態度給你們的兒女。你可以說這是老土,但最老土的東西很多時卻是最有效。因為兒女長大成人後,每當遇到問題時,他們自然會回想到父母的告誡。我的媽媽經常的跟我講:「早起三朝成一日。」在電燈未普及的年代,早起三朝一定可以成一日;用今天的角度說,可能行不通。但是不知為何我還是早睡早起,也是因為這樣令我的生活變得樸素,沒有部分年輕人那麼混亂。當你有充足的睡眠,你的思考會清晰、你的工作容易集中精神,相對年青人不到十二時至二時也不睡覺,你認為他們明天還能集中精神工作嗎?

至於信念、信仰,只要是正面、正派的,其實信那個宗教也沒有所謂,每個人一定有心底秘密或不可告人的壓力,與「神」分享最好不過。雖然「神」不會「顯靈」,但同時也不會出賣你。

兒童或年輕人的人生閱歷因為沒有受過苦,沒有面對過挫折,通常都很難明白父母的苦心,亦不會明白父母的說話,你說東,他們說西,完全跟你反轉;很多時父母與兒女的衝突也因此而起,而失敗點就是溝通的方式及渠道。唯一的改變方法,父母應該放下威嚴,以做朋友的方式跟他們溝通,我這個嚴父也改變跟子女溝通的方式。我會聽他們的MP3,嘗試聽鄧麗欣或Twins的歌,當大家有共同的嗜好,便找出共同的話題,那溝通便容易理順。當溝通理順,他們會容易接受你的訊息。這個世界沒有解決不到的問題,只有溝通不了的人。請記緊,父母也要與時並進。

CEO實戰手記:子女要成材 關鍵在外語

在我準備《創意育兒》的文章時,我的焦點和定位不是教您們怎樣把一個BB由細湊大,而是怎樣養育您的兒女將來成為一個能幹、有定位及對社會有貢獻的年輕人。或者您們現在尚未結婚、還沒有兒女,但我相信這七篇文章也對您們有一些啟發的作用。

我對香港的填鴨式教育是完全不認同,因為學校只注重成績,每天的功課多不勝數,光是這一點,子女已經感到很大的壓力了,有部分兒童還要承擔父母過份的期望。有朋友問我會否期望自己子女有?比我更優秀的將來。我第一句斬釘截鐵地回答:「完全沒有這個想法。」這個包袱實在太重了,要一個小朋友背負?這個沉重的包袱,人生實在太束縛,也找不到快樂。雖說每個兒童是夾雜了父母的性格、父母做事做人的生活及工作態度,但子女始終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作為父母不應該對子女有過份的期盼,好讓他們自我發展自己的長處及喜好。

很早前我已經跟大家分享過「壓力理論」,大家可以依照這個理論來設立一個對子女的合理期望(Set Proper Expectation)。我們只會期望子女身體健康,透過做運動和均衡飲食;我們只會期望子女將來不是一個壞人或者犯罪分子,這樣,對我們來說已經非常足夠了。至於,將來他們能否成材,便要看他們的際遇、人脈網絡和工作與生活環境了。只要您能夠提供一個空間給他們自由發展,就算他們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活得開心,又何妨呢?所謂:「平淡是福」,何樂而不為?強加父母的標準和要求在兒女身上,您只會逼他們進入死角,最後只會「物極必反」,他們不但得不到快樂,您也非常「勞氣」及失望!期望越小,生活得越開心。

當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相信是每位家長的指標。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如果將來子女要成材,關鍵不是教學的成績,而是語文的能力,尤其是英語。現時香港最成功的支柱,就是戰後出生的兒童—「戰後嬰兒」,現在他們大概五十歲至六十歲。他們沒有享受過九年免費教育,甚至大部分都沒有受過教育,有部分鄉音都未改,但他們滿口流利英文,擁有一個良好的世界觀,因為他們會自學外語,特別是英文。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只是考得好成績的,有可能只是「高分低能」,反而知識的應用才是最重要。而良好的語文能力,是尋求知識的關鍵,能夠看懂外語,可以得到更多另類的新知識和資訊、擴闊眼界及思維。而隨?這個世界互聯網極之普及化,所有最新資訊、科技和技術都在網絡上傳送。而網絡上的國際語言就是英文,而不是中文。

作為一個家長,應該培育您們的子女透過互聯網或者互動的交流,例如:遊學、看故事書和西片等,希望儘量感染小朋友多用英語。如果能力許可下,可以鼓勵他們選擇學習多一項喜歡的外語,例如:很多人喜歡到日本旅遊,學日文也是一件好事;如果對歐洲的音樂文化有興趣,學法文也無妨。就算您的兒女成績不好,但能夠閱讀和書寫流暢的外語,當他們長大後,發覺自己學識和資歷不夠的話,他們會找到自學的能力,語文就是自學的關鍵。

CEO實戰 — 掌握技巧 教仔不難-黃毅力

現今的社會,很多人是「贏了事業、但輸了家庭」。在我的警隊及商業生涯中,經常目睹很多成功的生意人,他們的兒女不單止沒有承繼父母的優點,反而反叛,甚至有些成為罪犯。同一時間,我也看見很多平庸的家庭,能夠養育到很成功的子女。你們可以留意到曾特首的家族嗎?他已去世的父親–曾雲,他是警隊出身,曾經是沙展,住的是普通警察宿舍,生活不算富裕;不過,大仔是今天的香港特首,而他的細仔曾經是香港警務處長。

成功的家庭最重要的是健康的婚姻及教育子女,跟管理好一盤生意分別不大。之前我已說過四篇婚姻的關鍵,有朋友提到如果可以說如何教養兒子就好了,其實我已準備了關於《創意育兒》的七篇文章。

香港人太忙於工作,在某程度上生兒育女只是一個「例行公事」。生了孩子後就靠學校來教導他們成長,而一個星期只給予一天或兩天時間作為「家庭樂」(Family Day);更甚的是有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責任放在「賓賓」身上(菲籍家庭傭工)。結果子女的英文「唔鹹唔淡」,夾雜了很多菲律賓的口音、子女親近菲傭比父母還要多。

「生仔容易、教仔難」。除了自己的兒女,這個世界不可能找到另一個結晶品是夾雜了你和伴侶的遺傳基因的,而你的兒女做人處事的態度亦從你們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受感染。

如果在經濟許可下,很多父母會送小孩讀國際學校,會不停叫他們參加補習班。在課外活動,女的要學彈鋼琴,男的就拉小提琴,在家庭?還要用英語溝通等等,都是香港普遍現象。但是本人非常之不認同,我認為一個兒童的成長,第一件事是要他們活得快樂、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懷;第二,他們應該可以享受到童年及成長中的樂趣,為他們的成長營造美好的回憶,而不是「壓逼的地獄式訓練」。

作為父母,我認為在一個兒童成長過程中應該教育他們七種的技能:第一是語言的能力(Language Skills);第二是信念(Faith and Attitude):宗教的信念或對人生的態度及主見;第三是量化的思考能力(Art of Thinking):衡量物質及事件的比較,從而辨別是非;第四是見識(Exposure),應該要給他不同人生體驗,令他們有廣闊的世界觀;第五是個人紀律(Life Discipline),使他們將來在社會工作時,能夠更容易適應群體、個體的生活及社會的遊戲規則;第六是外至內的思考方式(Outside-In Thinking);第七是快樂的人生觀的定義(Happiness)。

如果你想做到《創意育兒》,作為父母亦需要學懂六個執行策略要訣:第一,是要有一個恰當的期望來養育子女(Set Proper Expectation)。第二,一個正確的溝通方式(Appropriate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你如何跟兒女溝通呢?第三,以身作則(Leading by Example)。第四,所有事情從鼓勵出發,用鼓勵的言語來激發他們,從而令他們擁有樂觀的態度及正確的人生觀(Language of Encouragement)。第五,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強、弱、和喜好而設立自己的人生目標(Goal Setting)。第六,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讓他們長大(Healthy Surrounding)。

最後,介紹一本書給大家,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Michael D.Whitley,Ph.D. –Bright Minds, Poor Gra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