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1日 星期五

女王的教室 名言篇 (轉貼)

「」裡是阿久津真矢老師的台詞,()裡是其他角色的台詞。

[第一集]
「愚蠢和懶惰的人將會苦於差別待遇和不公平,聰明努力的人將享有各種特權度過充實的人生,這就是社會。你們知道這個社會有多人過著人們羡慕的生活。知道嗎?只有僅僅的 6%。在日本,100 人中只有6人能過上幸福生活。這個班上有 24 個學生,也就是說,將來能過上幸福生活的,只有一、兩個人,其他的 94% 每天只有發著牢騷生活著。如果你們想成為那 6% 的話,只有從現在開始努力,取得好成績,考個好大學。」
(我覺得不是只有進個好大學才是幸福的人生啊)
(是啊,運動、音樂什麼的)
「靠運動、藝術成功的可能性更小,那些一流的人才都是從小就接受一流老師們的英才教育,頭懸樑椎剌骨努力著。你們這些凡人可以嗎?」
(不要說什麼凡人)
(不懂在說什麼)
「你們已經比在著名私立學校上學的學生落後很多了。可以想像嗎?他們現在享受著比你們優裕的生活,享受著你們絕不會有的特權和服務,即使生病了也可以不用排隊,就有一流的醫院給他治療;即使是早上去排隊也買不到的遊戲,也可以簡單地弄到手;即使是在迪士尼樂園,也可以從專門的入口進入,不用排隊就可以玩很受歡迎的熱門電動玩具」
(不會吧,那樣太不公平了。)
「你們也該清醒了,日本這個國家,就是特權階級們可以幸福快樂地生活,而大家這樣的凡人,拿著微薄的工資工作,納高稅生活著。知道特權階級的人希望你們怎樣嗎?希望你們像現在一樣,一直愚蠢下去就好了。不去在意社會的結構,不公平。傻傻地看電視、漫畫,什麼也不想。進了公司,也只是乖乖地聽上司的話。發生戰爭了,衝到前面最危險的地方,拼命地幫他們戰鬥就好了。」

( 對天童老師說 ) 「總之,你對自己的學生太縱容了,或者說太軟弱了,工作也不得要領,事倍功半,總的來說,你只不過想被學生稱為『好好老師』而已。」

[第二集]
「人生是一秒一秒積累起來的,浪費時間的人就是不把人生當回事,這樣的人對班級是有害的。大家記住了嗎,不管是怎樣優秀的公司,好好工作的人,只占全體人員的 30% ,還有 50% 是什麼也不幹,剩下 20% 只會拖別人後腿。問題是那些拼命努力的人一直看著那些拖後腿的人,也會變得麻木,什麼都不做的。然後,公司一下子就這麼倒閉了。現在,類似的事情就正在這個班級上演。」

「小孩子不乖的事就會瞞著父母」
( 可是,就因為這樣就讓她做雜活也……)
「不懲罰,小孩子是不會反省,也不會成長的。從長遠來看,他們一犯錯大人就認真懲罰他們,才是為他們好。」

「好像還沒有人理解啊,為什麼你們的父母這麼容易就站到我這邊來了。那是因為我比你們更理解你們的父母。父母其實就是要看到你們成績好就行了。其他的麻煩事沒有最好。只要知道老師是為自己的孩子著想就滿足了。總之,都是自己好了就行。」

(對真鍋佑介說)「為什麼平時吊兒郎當?你實際上是一個人寂寞的不行,不想讓任何人瞭解,你一想到將來就很不安,想叫出來,渴望依賴誰渴望得不得了,你想大聲叫『救命』,但是因為做不到,所以像個膽小鬼一樣逞強。總之,你是想逃避現實。事實上很害怕是吧。你擔心像你父母所講一樣,誰都不會喜歡你,將來也不會有人愛。」

[第三集]
「我想一定有學芭蕾的人,但像你們這樣沒有天賦的人,即使學了兩三年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不過是在浪費金錢。父母為了自我滿足,別人的孩子在學,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學。自己年輕時候無法做的事,要讓自己的孩子來完成。」

「愛和溺愛是不一樣的,十二歲的孩子還不成熟,怎麼可以對不成熟的孩子放任和溺愛呢?不受罰的孩子,走上社會後也會變成總是引起是非的大人。為了不讓這類人出現,才有了學校,不是嗎?」

[第四集]
(對並木與天童老師說)「自首,就是自由。就是讓孩子混淆自由與無法無天。只會變成不知道什麼錯誤的事的人。必須教給他們的是:認真學習,尊敬長者。以及讓他們感受到犯了錯就要受到懲罰的恐懼感。」

(對天童老師說)
「跟家長的糾紛都解決了嗎?」
(還沒有,挺麻煩的。)
「這樣還去約會嗎?看起來很開心啊。」
(私人生活也很重要。)
「就是因為有你這樣人的存在,才會被說做女人真好,結婚就能解決一切了。」

[第五集]
(對天童老師說)「你覺得叫孩子們停止,他們就會停止嗎?」
「 關鍵是看孩子們怎麼面對被欺負這件事,站在欺負這件事的立場。被欺負了也不敢面對的話,就只能被一直欺負。不能被欺負了,大家就會停止了。」

(神田和美說: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都是因為你,我一個朋友都沒有了,也害怕來學校,現在只剩我孤伶伶一個人了)
「好好清醒吧,悔恨的話就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不依賴任何人,靠自己的力量。」

[第六集]
(對神田和美說)「好好清醒吧,只是會給別人帶來困擾而已。現在的社會,大家都是只要自己好就可了。旁邊的人的事都怎樣都無關緊要。 」

(對神田和美說)「想要成為好朋友,明明什麼都不知道的人還要裝懂的人,是最讓不人愉快的。 」

(對進藤光說)「人都是軟弱的動物,一不小心又會背叛你的。」

「孩子的成長來自於與同齡人的接觸。」

[第七集]
(繪里花:什麼啊,全部都是你的錯,讓我做間諜。我才十二歲,做這樣殘酷的事情簡直就是侵犯人權。)
「那為什麼不拒絕呢?就算是12歲的孩子,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拒絕一些事情。承認自己做錯事,向大家道歉。你們這些人,一有不稱心的就怪家長不好,老師不好、朋友不好,全都是別人的錯。清醒一點吧!只做那樣的事,自己卻什麼也不思考,就變成停止思考的人類了」

「能想像嗎?遇到痛苦的事,你們會做的,只是閉上眼睛,但是即使閉上眼睛,問題也不會解決,睜開眼睛的時候,自身會變得越來越壞,平時說什麼個人的自由、主張權利。人權被侵犯了,就要大人來保護。也就是說,什麼時候都只想當孩子。如果後悔的話,那麼自己的人生,就要自己負起責任」

[第八集]
(對罷課的學生說)「趕快清醒吧。無聊的去模仿大人,準備一直做到什麼時候?示威、罷課之類的事,只不過是自我滿足而已。徹底的戰鬥,一定要勝利之類的,叫嚷完了就結束了。用用腦子,真正去考慮些有用的東西。現在的日本,有著改革之類重要事情置之不理的政治家,也有說著噁心啊可愛啊什麼也不考慮的女高中生。」

[第九集]
「神田同學,按照母親說的去做。」
(神田和美:為什麼?)
「這是當然的,因為你還未成年。不要忘了,你平時的電話費、電費、伙食費、學費可不是免費的。你要靠父母撫養,受他們保護的。」
(神田媽媽:就是啊。)
「如果你不想接受父母的想法,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話,只能走出家門獨立生活或者說服父母理解自己的想法。現在的你,這兩點都做不到,不是嗎。」

「該好好清醒了吧,能理解你們的夢想和希望,讓你們做自己喜歡的事的父母,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的。父母只會讓自己的孩子無論何時都聽自己的。正因為這樣才會給你們買玩具,買漂亮的衣服來討好你們。卻不是知道這是阻礙你們成長的。不過也沒辦法,人生沒有比教育孩子更有趣的事了。如果可以的話,希望你們永遠依賴他們,跟他們撒嬌。我們不是常說,什麼都不會的孩子很可愛嗎?就是因為有那樣的父母,長到二、三十歲也離不開父母,也不工作,變成只打打工,無所事事的人。你們中間難道不會有很多將來變成那樣的人嗎?」

「我不是說了嗎,不論長到多大,家長還是會把你們當孩子看。」

[第十集]
「那我問你們,你們是為了什麼而學習的 ?」
(怎麼說呢.......)
(為了將來進好的大學)
「進了好的大學又是為了什麼?」
(那是為了進好的公司)
「進了好的公司又是為什麼?」
(那是為了……)
(為了努力工作)
「努力工作又是為了什麼?難道你想做社長?」
(也沒有……)
「那就這麼慌慌張張的出社會?等到退休以後拿著大筆養老金安享晚年?抱著這麼天真的想法好嗎?被討厭的上司欺負了怎麼辦?被公司辭退了怎麼辦?這樣的話,你們所認為的好公司到底是怎麼樣的公司呢?現在的時代不論多麼有名的公司,其內幕也不知道多麼骯髒。什麼時候倒閉都不奇怪的。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怎麼辦?打算自殺嗎?」

「你還在說那麼天真的話。就算成了漫畫家,如果賣不出去的話怎麼辦?做一個漫畫家助手,一輩子就當個小角色讓人使喚嗎?就算成了足球運動員,能當職業運動員的人的本來就很少,如果受傷了就完了。你們有好好考慮過這之後的人生嗎?」

「反正你們只要想到將來的事就不安,自己什麼都決定不了。反正就安於現狀走一步算一步了。」

(並木老師:為什麼要做到這種地步?)
(為什麼要把自己逼上絕境?)
「如果教師自己動搖了該怎麼辦?這樣的話,會被學生們看不起的。您在剛成為老師的時候,不也懷著不輸給任何人的理想和熱情。不是嗎?」
(並木老師無言)

(進藤光: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之前老師說過吧,不管怎麼學習就算進了好的大學、好的公司也沒有任何意義。那麼,我們為什麼非要讀書不可呢?)
「你們給我好好覺醒吧。還不明白嗎?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的事。今後你們可能會碰到很多很多你們不知道的事。也會碰到很多你們覺得美好的、開心的、不可思議的事物。這時候做為一個人,自然想瞭解更多,學習更多。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不能稱為人,連猴子都不如。連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都不想理解。還能做什麼呢?不論如何學習,只要人活著,就有很多不懂的東西。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大人好像什麼都懂的樣子,那都是騙人的。進了大學也好,進了好公司也好,如果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想法,那就有無限的可能性。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間,人就死了。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成為出色的大人。 」

(馬場久子:老師為什麼要對我們那麼嚴厲呢?為什麼老是做些欺負我們的事呢?)
「你們能想像嗎?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比我對你們做的更加過份。人只要活著,就永遠有『欺負』這個詞。為什麼?因為人就是一種能在欺負弱小中獲得快感的動物。能和壞人、強者硬碰硬的人,只有在電視劇或者漫畫中才能看到,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重要的是,將來自已碰到這種被欺負的事,你們能夠掌握、應對的忍耐力和解決方法。你們中間也許有人已經掌握了這種方法也說不定。」
(神田和美:是不管何時都要有站在自己這邊的朋友嗎?)

(真鍋佑介:老師為什麼有兩年的時間去了再教育中心?聽說是因為把學生打成重傷?)
「因為那孩子對我這樣說:為什麼不能殺人?這個孩子腦子又好、體育又好,身材也非常高大,班裏的人都非常怕他。事實上他盯上的同學,都一個個被他欺負過。還有人因此自殺未遂。但他毫不反省,這麼說了,『為什麼,不能殺人?』。他知道這個問題問出來的話,大人們也無法回答他。所以我回答了他,讓他知道了別人的痛楚,大家都是和自己一樣活生生的人,不管是誰,都有你所不知道的了不起的人生。每個人都擁有的家庭、愛、夢想、希望、回憶、友情、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剝奪。 反之,誰都沒有權力給予他人苦難、痛楚、悲傷,所以不能殺人。你們也有可能犯錯,所以希望你們銘記在心,犯了罪的人一定會被捕,就算能逃過追捕,一輩子也會活在罪惡感中,被周圍的人冷落,到死也是孤單一人。已經沒有一件值得開心的事了,永遠都不可能得到幸福。」

(神田和美:老師說過的,這個世界上能獲得幸福的人只有6%,這是為什麼?)
「這是事實,沒辦法啊。」
(神田和美:我認為不是這樣的。)
「為什麼?」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幸福。大家都是不同的人,在這裡的24個人就有24種不同的幸福,不是嗎?有人只要能踢足球就感到幸福,有人只要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就感到幸福,所謂的幸福,不是他人決定的,而是自己決定的。我認為,這裡的24個人,每個都能得到幸福。)
「如果你能一直有這樣的想法就好了。」

(神田和美:老師,我有個請求,請您說真話吧。)
「什麼真話?」
(老師其實是個好老師,對吧?你看,獅子不是也會把自己的孩子推下山谷嗎?和那一樣,您也是故意扮惡人,對我們做很過份的事情,目的是要讓我們變的更堅強。)
「不要說那麼無禮的話。」
(耶?)
「我從來沒有覺得我的作法是錯誤的。」

[第十一集]
(並木老師:24 小時裡,難道你連睡覺的時間也犧牲掉去看顧著孩子們嗎?非常在意自己的嚴厲,會不會傷害到孩子們,會不會太亂來,是吧?所以,為了怕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能隨時保護孩子們,才這樣做。為什麼不跟我說呢?我就那麼的靠不住嗎?)

(對並木老師說)「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個很好的老師。怎麼樣的老師才能叫做好,我現在還不知道。」

(對六年三班學生說)
「你們也該清醒了,人生有不安是理所當然的,重要的是,不可以因為這樣失去自信,說些不著邊際的謊話傷害別人。例如,人死了以後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 有人說會上天堂,相反也有人說會下地獄,那些都是胡說八道。 誰都沒去過怎麼會知道?不知道的東西,不必裝作一副瞭解的樣子接受。比起那個,更應該去想想現在。可以想像嗎?我們的周圍,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夜晚裡無數的星星在閃耀著,身邊也許會有小蝴蝶在飛舞著。來到街上,會聽到初次聽到的音樂,能和很出色的人相遇也說不定。平時不太留意的景色隨著時間的流動而變遷,也會有很多令人驚喜的事物。這些重要的東西,都要好好的張開眼睛看清楚,豎起耳朵聽清楚,全心的去感受,這就是所謂的生存。」
「如果現在還沒有明確的目標的話,就去學習。12 歲能做的事只有用功學習,然後進中學。去國中也好,去高中也好,只有現在才能做到的事很多很多,不要忽略眼前而一味考慮以後的事。如果一直這樣的話,怎樣也不會有所作為的。」
「現在還沒有具體的目標的話,就去學習吧。努力的去做只有 12 歲的現在才能做的事情。然後,去上中學。」

(並木老師:為什麼一定要辭退這麼優秀的老師呢?阿久津老師是把自己當做自己的牆壁,然後再跨越自己,沒有碰過壁的孩子面對挫折都是軟弱的,現在的大人都不願意做這面牆壁,所以孩子才這麼軟弱。孩子們會立刻忘記我,卻永遠不會忘記阿久津老帥。真正該辭職的不是像我這樣的教師嗎?我們這樣年長的人,不是應該保護像阿久津老師這樣有作為有理想的人嗎?因為大人的行為太醜陋,孩子才會走上歪路。)

(天童老師:老師為什麼這麼努力?為什麼這麼熱愛教師的工作呢?)
「 因為教育會創造奇蹟。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會有我們想像不到的美好奇蹟發生。」
(會不會被認為是好老師都無所謂了。那種事,讓10年、20年後的孩子們去決定吧!)
「你好像也變的有點像個教師了。」

(六年三班對阿久津老師唱的驪歌)
當我仰望您,就會感受到珍貴的恩情
一晃多少年了,當我站在我們的校園
回想起來,真是時光荏苒,而分別就在眼前
再見了,我們彼此友愛,那日積月累的感情
即使分開之後也千萬不要忘記
是您的不斷鼓勵讓我立身揚名
而分別就在眼前,再見了
早已熟悉朝夕苦讀
如螢火般美麗,如白雪般美麗
一刻也不會忘記,那些流逝的歲月
而分別就在眼前,再見了

「你們要一直感傷到什麼時候啊?這裏已經不是你們該待的地方了,趕快去上中學!」

(和美:老師無論如何都會繼續當老師吧?)
「當然。」
(老師,你知道Aloha有很多意義,有hello,goodbye,還有......)
「I love you」
(老師,aloha!)
(阿久津老師轉頭看著神田和美離開的背影,周圍燈光漸漸變得明亮,老師的眼神也變的柔和,慢慢露出了美麗的微笑。)

為避免讀者踩到雷,特別篇的台詞請反白閱讀。
[特別篇一 墮天使]
「太過單純的想法,會對別人造成困擾,甚至會傷害到別人。」

[特別篇二 惡魔降臨]

(對真鍋佑介說)「你給我清醒一點,你做的事,只是逃避現實而已,你做這種自欺欺人的事是準備怎麼樣啊?」
(但是老師你說.......)
「我是說如果有兩種選擇,又不想選擇其中任何一種的時候,就要去尋找第三條路。雖然嘴巴說說很容易,但也許這種東西是很難找到的。即使找到了,會有辛酸痛苦的未來在等著你也說不定。但如果朝著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前進的話,『當時那樣做的話就好了』,就不會這樣後悔了。總有一天周圍的人會明白的,不,會有一種『即使周圍的人不明白也沒關係』的覺悟,這樣的話人就會變的堅強。為了去尋找這樣的第三條路,人類有這樣的頭腦,自己說謊,什麼都不做的話,就沒有必要做人了。」

「這個孩子被欺負的話會怎麼辦?這個孩子會成為我的朋友嗎?不行,也許男孩子很脆弱的。要選目標的話,還是堅強一點的孩子好。在這裡面最堅強的孩子是誰?也許是這個孩子。」(電腦螢幕上出現神田和美的資料)

(進入六年三班教室前)
「希望我的做法沒錯,希望24個人全員都順利畢業。無論做什麼事,我都會保護我的這些孩子們的。」
「太天真了,這種表情的話還不夠。」
(女王漸漸轉為魔鬼般的表情)

多元智能 --- 發揮子女潛能

提昇智能的參考方法
語言能力智能
是指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對文法、發音、節奏、文字含意的理解和運用。
讓孩子多閱讀、寫作、交談、講故事、參與討論等。
數學邏輯智能
是指有效地運用數字、科學和邏輯推理的能力。當中包括計算、歸納、假設等能力。
讓孩子多參與數字運算、推理遊戲、分類、排列、及探險試驗等活動。
視覺空間智能
是指能準確掌握及表現視覺空間,如能夠掌握線條、平面、空間、形狀、色彩、及了解他們的關係。又能將視覺和空間的想法「立體化」地在腦海浮現,及清楚地表現出來。
讓孩子多砌模型、拼圖、做手工藝、拍攝、繪畫、參與定向追?遊戲及聯想遊戲等。
音樂旋律智能
是指能掌握音樂最核心的元素。對節奏、音調、旋律、音色有高的敏感度。又懂得欣賞、享受、領會、表達甚至創作音樂。
讓孩子多參與歌唱活動、學習樂器、欣賞演唱會、音樂會或歌劇等。
身體運動智能
是指能善用身體及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能夠在協調、平衡、敏捷、力量、彈性、速度、觸覺等方面有好的表現。
讓孩子多參與各類體育運動、競技或競賽性遊戲和戲劇訓練等。
人際溝通智能
是指能夠察覺及分辨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感受、意念及思維。與人溝通時懂得觀察及了解別人的面部表情、聲線、身體語言並能作出適當的反應。
讓孩子多參與團體活動、參加社交技巧及解決難題的訓練班,鼓勵孩子多主動與人溝通。
個人內省智能
是指個人了解、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有自我評價的能力。
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輔導他們認識、了解自己的能力及情緒,引導他們訂立個人目標及計劃,培養自律性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閱讀與寫作的培養3

我自小在傳統小學上課,在「考試扣一分一下手板」的環境下成長。我長大後跟小時已在外國讀書的朋友談論起大家的小學教育時,我深切悲痛的認為我的童年是給當年的教育制度所扼殺,因為我不覺得今天我的水平比我身旁的朋友高,但是當年的我在做著重複的抄寫,背誦的功課時,他們是在遊戲中輕鬆的學習。我不禁質疑我為甚麼我的童年時代要去經歷那沉重的學習方式?這個結論構成我對兒女選擇學校時立下了以下兩點基礎:1.宏觀來看,香港的知識水平不比歐美的好,就醫學而言,西方確比香港來得先進。既然”製成品”的質量不用懷疑,原材料亦不相上下(假定各式各樣兒童有相若智力),我為什麼要去質疑人家的製作過程?2.要是兩種學習過程的結果亦不相上下,那為什麼要挑一條艱苦的路程給我的兒女?何不還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愉快的小學生活?真的要讓他們與精彩的現實世界隔絕,才能使他們成才?我抱著這個信念將兒女送入真道,過去六年,由其是初年,真道經受多番的批評與質疑。多得多位理性的家長護航,今天雖仍偶爾看到零星的指控或非客觀的報導,但對真道的評價似乎已提升回他早應有的尊重。今天,我以第一身用家身份告知所有曾質疑真道的小眾,就我而言,真道確把承諾的兌現了。今天當有人問我的兒子的興趣是甚麼時,我會答:「又唔咪係果d睇電視、上網、打機、聽mp3、間中打下波、踩下單車、游下水……不過,佢最新的興趣係睇書同埋寫作。」寫到這裡,我的臉仍在傻笑中。希望閣下看過這篇分享後不要覺得我在「晒」,小兒小女只是真道內眾多奇蹟之一二;我是誠心感謝真道對他們的栽培。或許我還真的「有d 晒晒地」,但「晒」的絕非我兩隻馬騮而是真道書院。真道–多謝!武航 - 08年1月6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閱讀與寫作的培養2

再一段日子,看見兒子在電腦前忙得不可開交。我伸頸問:「你在做甚麼?」「我在寫武俠小說!」「甚麼!!!」我差點兒在椅子跌在地上,用不能置信的語氣問:「武俠小說?你?自己寫?」「對呀! 版權所有,不准翻印。尚要下一輪苦功呀,現在只有一萬六千多字,我打算寫十萬字的長篇,所以現在你先不要看吧。」我用上天賦予我作為父親的身份語帶威嚴地說我現在要看,他沒有作多餘的反抗說:「那你看吧,不過不能給阿妹看,她只會笑。」接著,他轉身出房,我呆在電腦前把他的「大作」看完。電腦內還附帶有三個檔案;一個列舉了主角、配角的外號,甚麼「鬼見愁」、「黑面判官」;另一個檔案詳列各人武功心法;甚麼「摧心掌」、「八卦刀」,最後的一個檔案跟先前的完全無關,是各樣題材的散文。小說的名稱是「施梓流在獅子樓」,內容說不上很吸引,亦帶點抄襲,當中文字天馬行空、時空交錯,情節發展的伏線亦甚為孩子氣及卡通化,亦暫無文筆可言,但是結構完整,章節齊備,亦偶有佳句。11歲的他嘗試寫小說,我還求甚麼?我看得有想哭的衝動–記得我中學時期每星期要作文,每篇字數不能少於400字。那時的我絕不會寫第401個字,那麼五年中學(預科無修中文)我勉為其難才寫了400 x5年x30周= 60000字。今天我兒他自發一下子說要寫10萬字。再者,我亦驚異兒子對中文措詞的掌握,在我小學時,絕寫不出同樣的水平。當我認為我百分百了解這個11年來與我共同生活、跟我血脈相連的兒子時,我驚覺原來我小觀了孩童的潛能與他們無邊無際的想像力。我再問兒子電腦上的短篇散文是甚麼,他說:「散文集呀,同學集體創作,題目不限,字數不少於200;起初只有我在寫,現在袁某,李某,馮某也在寫,每人每天二百字,並互相賞評。現時黃某也在忙他的財經小說,他的中文輸入法不靈光,還是我跟他打的;蔡某懶一點,兩個多月才寫出二千多字的科幻小說。李某最捧,他寫英語的小說」「老師要你們寫嗎?」「不! 他們壓根不知我們這個寫作組合!」近朱者赤,朋輩的相互影響可見一班,真道提供了最佳的硬件作學習的平台,孩子自會互相競著走。真道中文科的老師們,縱使你們暫不知情,你們的努力下孕育出這樣的學生群,我多麼為你們感到自豪! 孩子們愛寫作並把寫作當成興趣,能把內心的世界用文字把他記下來的行為在我心內泛起萬丈波瀾。這可不是眾多小學中文老師夢寐以求的情況?先不去說質與量,孩子肯寫、敢寫已然跨越了他們學習的鴻溝並向浩瀚的知識海洋邁進。就我所知,會主動寫作、喜愛寫作的孩童可會在台灣找到,在內地亦可能比比皆是; 但在香港找得上,我敢相信雖非絕後但絕對空前!縱然他們今天的文章尚距大雅之堂相去甚遠,但誰個又能低估這班孩子當中因了今天的文字功夫而他日成為真正的文人?孩子們未成型的「小說」裡不僅能有他們此生第一部可成書籍的作品,而且還認證著真道當年的預期–「不用抄寫,著重啟發」;「為什麼我們要把孩童天生就喜歡拿著筆寫東西的天性,扼殺得見筆似見鬼」。我不禁想起高鋼教授 -遭遇美國教育中的引述 - 「對人的創造能力來說,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裡去尋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夠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的能力。死記硬背,就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今天兒子與同學們遇上問題,他們已懂得上『維基百科』找答案。七年前我後知後覺在真道截止報名後才申請報讀,我夫婦倆是最後一天的面試的最後一名申請人。當年最打動我們報讀真道的原因是學校的理念跟我相信的很近似。我曾拜讀過的一篇很有啟發性的文章「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有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作慾望和嘗試。」節錄自「遭遇美國教育-高鋼」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閱讀與寫作的培養

[ 近朱者赤 ]群落之間總會互相影響,真道的孩子也不例外;比方說,有一年不知誰個先開始收集地鐵街道圖,孩子們就像傳染病一樣的爭相收集、交換。還記得當年為滿足兒子這個在大人眼中「無乜謂」,但小孩卻津津樂道的興趣,廿四孝的我,用了一整個周日,跟兒女由將軍澳坐地鐵去筌灣,孩子每站索一圖。忙了一整天。今年又不知誰個開始研習地產資料,兒子整天央我帶他去看樓盤。我說:「又不是要換房子看來幹嗎?」他說:「現時同學間流行收集售樓書,愛看圖積」。原來他跟同學對這方面的知識已略有小成;甚麼地積比率、甚麼屏風樓、這個樓盤的間隔怎樣,那個單位又如何的說得琅琅上口。去年(5年級)小兒考試過後,我曾問小兒在學校裡誰個同學的成績最突出?他說中文科不作他人想,一定是葉某; 當其他同學考獲80多分已經會被評為優等時,葉某是90多,大幅拋離第二名。我好奇的問葉某有甚麼特別之處?兒子說他的用詞很艱深,不是一般同學會用的。「比如呢?」他想了想說: 「蹓躂!」對!『蹓躂」確不是香港的小孩子常用甚至認識的詞語。我問:「那你會用甚麼詞句來形容同樣的情況?」他說:「我可能會用『流連,遊蕩』。」我心想,「蹓躂」確比「流連,遊蕩」來得精闢,更能表達那種在街上”hai”的情況。孩子又說,葉某從來書不離手,當他頑劣的時候老師要責備他,是罰他不准看書呀!我驚訝地想這是甚麼模樣的書痴?在香港我只聞『你頑劣,我罰你看書!』我問:「那麼他看甚麼?」「甚麼也看,金鏞、衛斯理、巴金、三國……」「那你呢?」「我今年暑假前(2007)要看完金鏞,再看其他。」如是者,他把我二十多歲始能看完的整套武俠鉅著吞噬了。暑假後,他央我去買書。我問:「買甚麼?武俠小說?」「不!我想買家、春、秋!」我兩眼瞠大的問:「巴金?激流三部曲?」「對呀! 我在學校圖書館已看了半部”家”了,但是不能外借,跑上跑下很苦呀,我買一套成嗎?」我心道要是近代文學名著你肯看,我怎會說不。「好看嗎?」我問。「好呀!三十年代初為什麼上海的社會有這麼大的衝激呀?」我啞然的沉默。一,這不是一個三言兩語可答得上的題目;二,這看似沉悶的書種,到今天我還不肯(不敢)沾手,那我又如何答得上?如是者,閱讀竟然成為我兒女最大的興趣。繼金鏞後,他看衛斯理,梁羽生,當中又夾雜幾本文學作品如錢中書的圍城,沈從文的邊城……。女兒愛看Harry Potter, 因為我的一句說話:世界上各地的語文系統結構也不同,翻譯版絕不可能比原文演繹得更傳神,要我挑,我挑最好的!那麼最後一套Harry Potter就改購了英文原版。為了鼓勵他多讀亦免卻他張羅書本,我為他添購了一部電子手賬並上載了過百套書。現在他手賬不離身,這似乎比現今電子遊戲機不離手來得強。月前他在看大唐雙龍傳,我又問:「好看嗎?」「我驚嘆黃易怎能寫得出這樣長的作品,一套63 本,洋洋百萬字而情節非常吸引,但他的文筆比不上金鏞。」「怎麼?何以見得?你懂得分辨嗎?」他說:「金鏞的文字功力相當深厚,你看他描述韋小寶那一段確將韋小寶的精靈跳脫活龍活現,而且他的句法很流暢,絕無文筆上的錯誤。你看黃易這句,還不是廣東話語法。」我聽罷又再啞然,我回想多年前薛老師在真道家長會介紹蘇州中文教學法,五常法…....。她提到世上任何語文教育家一致認同最佳提昇語文能力的方法是多閱讀。我感謝薛老師及一眾老師對小兒的教導. 今天我驚覺小兒已經不單能「讀」,而是已經提昇到「賞」及嘗試「評」的階段。

影響孩子成績的十大壞習慣

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徵,好的習慣可以帶來好的結果,而壞的習慣只能帶來不好的結果,在許多時候,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就是由於有一些壞的習慣在作怪。
一. 學習無計畫 學習上不明白自己要幹什麼,該幹什麼,總是讓老師和家長在後面推著屁股。 凡事預則利、不預則廢,成績好的學生一般計劃性都很強,學年有學年的總目標,學期有學期的規劃,每週有每週的計畫,每日有每日的任務。
二. 學習不定時 學習時間不固定,每天必要的學習時間無法保證,學習時完全憑情緒,情緒好的時候可以學到深夜,情緒不好的時候,就什麼都幹不了。 知識是日積月累起來的,人不可能在極短時間內把大量的學習內容輸入到大腦裏去,饑一頓飽一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 學習不定量 每天該完成的學習任務沒有完成,喜歡搞集中復習、臨考突擊,每天該記憶的內容他欠帳,該做完的作業他欠帳,該復習的東西他還欠帳。 要想較好地掌握知識,必須靠每日的知識積累,沒有量的積累,便不會有質的飛躍。靠集中復習、臨考突擊學到的知識,不但數量少,而且品質差,經不起嚴格的檢驗。
四. 學習馬馬虎虎 上課時忘帶課本和學習用具,抄寫中明明是“'b”可他抄下來就變成了“d”,作業經常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但字跡潦草錯誤率高,考試時草稿紙上明明做對了可就是忘記謄寫到試卷中。 馬虎在孩子中間似乎已經成為一種通病,如果家長不加注意、不予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必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五. 學習時一心二用 上課時經常精神溜號,甚至做一些與學習毫不相干的事;自習課時常沉迷於空想,或者東翻西看,浪費時間;做作業或復習時,常做一些小動作,一邊聽歌一邊寫文章、算題,哪里說話哪搭茬兒。 專心致志是學生必須養成的起碼的學習習慣,一般人不可能同時高品質地做好兩項或兩項以上的事情,所謂“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六. 不懂的東西也不問 過於害羞,雖然學習上有許多沒有搞懂的問題,但也不敢問老師;太愛面子,喜歡打腫臉充胖子,不懂也裝懂,不會的東西從來也不向別人請教;學習心裏沒數,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些地方懂,哪些地方不懂,似乎什麼都懂一點,但又沒有完全掌握。 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提高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知識的過程,聖人都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況且還在求學中的學生。家長要提醒和鼓勵孩子不僅要不恥下問,而且還要 不羞與上問。
七. 有錯也不改 作業本發到手裏,雖然上面有許多老師的訂正,可很少往心裏去;測驗題和考試卷基本都是只看看分數便扔到一邊,從不認真分析原因、檢查和修改錯誤。 學習是一個積累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補漏洞的過程。一門課程,你的知識漏洞越少,說明你學得越好,考試時的成績也會越高,那些考試時出錯的地方往往是你的知識漏洞最大的地方。家長可以幫孩子整理一個“錯題集”,每次作業、測驗和考試之後,讓孩子將其中做錯的題目都記錄下來,這些很可能就是孩子的知識漏洞,家長要督促孩子經常看看這些題目,時間長了漏洞就會補上。
八. 課前不預習 即使老師有要求,也很少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內容,上課只帶了一雙耳朵,連最簡單的東西都要等著老師告訴他。 預習歷來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要求,孩子在上課前沒有預習,聽課時對老師所講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會大打折扣。
九.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課堂上思想開小差、易分神、小動作多、坐不住、愛說話,快到下課時就聽更不進去了,心思早已在課後的娛樂之中。 課堂45分鐘對孩子的學習至關重要,老師是孩子學習的指路人,如果課堂學習的重點、難點孩子搞不明白,課下他花幾倍的時間都不一定能補上。
十. 不復習就做作業 做作業前不看書,不看參考資料,不先消化和理解所學的內容,作業拿過來就做,做完了萬事大吉。 作業是每個學生必須要獨立完成的任務,它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正確地理解、熟練地記憶所學的生詞、語法、定義、定理和公式等,是要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如果孩子不求甚解地完成了作業,根本就起不到這些作用。

網友分享

我的女兒K3開始每日都會寫日記,一句起,兩句止;圖文並戉,生動有趣。為了鼓勵她寫多些,我會用文具和貼紙作獎勵。(她現在是中學生了,依然有寫日記。)
我的兒子討厭書寫,卻愛聽故事和看書,我會用故事書作獎勵。他現在是小學生,休息的時間就是他看書的時候,他每日都趕快完成他最討厭的功課,然後投入書中世界,樂在其中。

資優孩子的成長戰爭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週刊第 945 期
作者:李盈穎

(圖:如果社會沒有給資優生一個「做自己」的空間,他們只好戴上面具,隱藏自己
,以求得社會的認定及接受。)

天才令人羨慕,但很少人知道如何教育天才,多數天才長大後也無法有高成就,我們
對天才教育究竟了解多少?


  二○○五年十一月一日傍晚,台北師大分部校園裡,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大考中
心主任簡茂發、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交大校長張俊彥,都出席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
第三次的聯席會議。

  這會議針對「高中科學班」討論長達兩個多小時。希望在現有資優教育外,新增
一個培育頂尖基礎科學人才的新管道。可能在二○○六年招收一百五十位國中畢業生
,在全國的建中、北一女等六所頂尖高中試辦,這些學生三年後將可直升大學,不需
經過現有升學體制。

  為避免該方案在沒拍板前,引起父母、學子們又開始另一場戰爭,拚命送孩子進
補習班角逐名額,與會者與教育部格外低調。

  二○○五年暑假,十七歲的林建邑從台大畢業,旋即負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攻
讀博士。他,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依國內正常受教年齡,大學畢
業生應是二十二歲到二十三歲。

  林建邑不但連跳五級,比一般人學習時間快五年,連碩士過程都省略,直接念博
士。在林建邑之前,國內曾有一個十八歲就大學畢業直接到國外讀博士的天才,是現
任淡江大學副教授楊柏因。


天才很稀有! 資優者約三到五%,天才是萬分之一

  培養資優生、天才兒童,是無數父母夢寐以求的希望。什麼樣的人是天才?一般
而言,智商在一三○以上,智能比一般人提前兩年(可跳級兩年)即是資優。天才,
則是「資優中的資優」。前教育部長郭為藩曾指出,資優者的出現率在三%到五%之
間,天才則是萬分之一。

  也就是,天才是人類智能金字塔最頂端的少數人,但這少數人,對人類造成很大
影響,他們甚至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如今我們能了解地球潮汐、彗星運動、太陽系星球的存在,就是因為牛頓利用數
學原理證明萬有引力的存在。而現在的核能發電、原子彈、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源頭
都是數理天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想想,沒有電力照明的醫院、工廠、火車、電梯
,會發生什麼事?就可以知道,一生共有兩千多項發明的發明天才愛迪生,對人類有
多麼大的貢獻。但是,並不是所有天才,都能發揮潛能,相反的,多數天才終其一生
沒沒無聞,甚至比一般人更不如。所以,至今歷史上有記載的天才,寥寥可數。因為
,老天爺送給天才的天賦才能,就像一刀的兩刃。


天才是種病! 才氣的基因,和某種自閉症基因相同

  愛爾蘭三一學院精神病學家費茲杰拉得(Michael Fitzgerald)二○○五年六月
出版新書《藝術創造力的起源》(The Genesis of Artistic Creativity),研究史上
多位名人天才的傳記(牛頓、莫札特、貝多芬等),結果發現他們多半有「亞斯柏格
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

這是一種較緩和的自閉症,有這種病的人,會有超凡的藝術創造與高超的數學天
賦,愛因斯坦也被認為有這種病。費茲杰拉得發現,導致亞斯柏格症候群的一些基因
,和擁有才氣洋溢的創意,基因是相同的。也就是,天才與瘋子之間,僅一線之隔。

「資優生,幾乎都有『過度激動』(overexcitabilities)的身心特質。」台北
市資優教育資源中心主任劉貞宜指出,「過度激動」一方面是資優生一股向上的力量
,他們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但「過度激動」也會產生負面影響,當資優生急
於不斷往上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就顯得焦躁或鬱悶(躁鬱)。

此外,資優生還普遍要求完美、敏感,讓他們追求卓越、學習快速,但也讓他們
在無法盡如人意時,容易受傷害,造成內心的衝突與不協調。

一位天才的早慧、孤單,很可能以結束生命的方式來面對。林姓資優生曾參加澳
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所舉辦的國際學科評量,蟬聯兩屆科學組台灣區第一名,於二○○
○年就讀於建國中學數理資優班,第一學期即得到全校第一名。隔年三月,他竟選在
一個清晨上吊離世。過世後,父母與同學為他整理手札,收錄作文、自傳、週記、信
件,他不僅聰慧,還利用課餘時間大量閱讀書籍,並進一步對周遭人事提出針砭及疑
問。母親在手札一開頭的文章寫著:「你只是一個孩子啊!為什麼要有那麼深邃的思
想?你就不能從眾去喜愛『無聊』的偶像歌手,去參加『言不及義』的聊天呢?」

波蘭學者 Kazimierz Dabrowski,則把資優生的「過度激動」分五種類型,他們
有用不完的精力、較敏感的感官知覺、高智商、永不枯竭的好奇心、想像力特別豐富
、極端的情緒高低潮。美國心理學者Michael Peichowski也認為,過度激動增加智力
和情感的發展,但也會產生衝突與緊張。


天才吶喊:「別叫我資優生」 被同儕孤立,也自我孤立

也就是,天才有高智力,但也要面對高度的內心衝突。到底,在令人豔羨的低年
齡高成就之外,天才有什麼樣的心理壓力和難言的苦痛?我們專訪一位台灣知名度很
高的數理資優天才,經過長達三星期、六次電話聯絡,他才願意填寫我們提供的問卷
,並接受訪問。

訪談中,他直言自己一路走來並不快樂,「痛苦」、「曾想自殺」、「burned-out
(燃燒殆盡)」等字眼出自天才口中時,格外令人心驚。但這卻是天才的真實感受,
為保護當事人,我們隱去他的姓名簡稱A君:

「我和人相處會有壓力。」他從小就習慣一個人,國中時,因為功課好、個子小
,常被同學欺負。他的自我防衛之道,是平常沒事拿本書坐著,築起一道自我堡壘,
也不跟別人來往。跳級上高中後,他不怎麼合群,體力也差,同學知道他是資優生,
總是對他另眼相看——例如,全班都知道的事,就漏掉通知他,他的東西也經常會不
見。「資優生」三個字多年來一直困擾著他。「單只是人家一直提到我是資優生,就
已經很煩了,一直到最近幾年,我都很討厭人家這樣講,」他說。

青少年時期,正是渴望尋找同儕建立自我價值體系的階段。但因為是資優生,同
學有意無意間,畫個圓圈,把他推向圓圈之外。站在圈外,他成為孤獨的天才,只好
跑電腦社:「在電腦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就不會想到問你是資優生,比較厲害或不厲
害。」

  他智商高,但對生活瑣事卻笨手笨腳,例如在校打掃時,他就常常會不小心打翻
東西,還失手把水桶從窗台上推掉下去。於是,能讓他自我肯定的,就是數理資優的
能力。「我想大部分的資優生都和我一樣,心理上多少有點不正常的好勝心,這是我
們這種人支撐自我的重要因素,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天才吶喊:「不想再念書了」 發現天外有天,頓時受挫萬念俱灰

在一般人的世界裡,他被稱為天才,進入天才世界,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例如,他在國外念書時,真正見識到「過目不忘」的人,「就像照相機一樣,書本第
幾行第幾字有什麼錯誤都能說出來,基本上那是一種scan(掃描)!」

在台灣雖不怎麼快樂,但在求學過程中,還算一路順風。直到隻身到國外,他才
發現自己獨自面對挫折的能力不足。「我不是個能忍受挫折的人。」他在國外念書念
到突然「卡」住,加上感情遇到挫折,「有一天萬念俱灰,不想再念了!」

從小到大,除了少數朋友,他習慣一個人,對感情問題顯得低能。「『要替人家
著想』這個東西是要學的,我太反社會了,」他認為不擅處理感情問題來自於,過去
沒有學習如何替他人著想,等他開始想學的時候,已經有點晚了。「我當時是滿慘的
,我不認為我應該要變成那個樣子。」


天才覺悟:停止爭勝,放下「應該要很偉大」想法

其實,念到「卡」住無法再繼續的,不只是他,和他同時出國的另一個資優生,
哈佛博士沒念完就打包回台。A君後來轉念其他研究所,還是拿了個博士,和他同齡
的人大學都還沒畢業,他已拿到知名學府博士學位,如此炫麗耀眼的成績,卻是另一
段自我掙扎的開始。

因為以很短的時間讀完博士,趕著寫完論文,A君身體變得更虛弱。他覺得自己
像松鼠爬籠子,疲憊不堪。回台灣後,覺得自己「完全burned-out(燃燒殆盡),工
作幾年,身體和研究方面的壓力讓他倦怠、挫折,「所以我停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完
全熄火。」

後來他再也無法忍受自己,放了一年假,扔掉所有教書的講義,跑到很遠很遠的
地方。雖然沒有放鬆心情,患得患失也改不掉,但他總算學到:「盡量做就是了,並
且放下『我自己應該要很偉大』的想法。」

他承認,從博士班畢業那天起,十幾年來自己幾乎沒有進步。「到今天為止,我
覺得對不起老天爺。我上半生太過順遂,造成抗壓性、耐性和心理調適能力不足,浪
費了很多時間。」從拿到博士回到台灣,他一直在「與自己掙扎!」

「過得不快樂都是因為自己,患得患失是心障的一種,爭勝之心也很可怕。」他
正學習不再為自己設過高的標準,「如果你沒有掙扎出自己給自己的束縛,你永遠有
東西可以比。」天才風光的表面,隱含著難言的痛苦。

「其實,資優生就像殘障生,一樣需要特別關心。」家有天才兒的單寶慶說,社
會價值鼓勵資優生認定的角色,是成功的、社會欣賞的、順從的角色。但那些較特別
的資優生卻認同挑戰、批判、創新、反傳統的角色,如果社會沒有給他們一個「做自
己」的空間,他們只好戴上面具,隱藏自己,以求得社會的認定及接受。


天才像殘障生!除了智能引導,更需要加強情意輔導

A君提到,「資優生心理上多少有點不正常的好勝心。」台北市資優教育資源中
心主任劉貞宜說,資優生是一群自我要求很高的人,要他們不去比很難。所以她強調
,現在的資優教育,除了智能上的啟發與引導,更要同步加強情意輔導。亦即,面對
困難、挫折和壓力時的調適(如轉換觀念)。

根據一九九七年師範大學〈跳級資優生之追蹤研究報告〉指出,跳級資優生裡有
兩成的學生適應困難,原因不外是:一、人際交往能力不足,二、生涯覺知及決定能
力不足,三、考試焦慮,四、低成就。

茱蒂佛斯特一九九○年執導的「我的天才寶貝」片中,天才佛瑞德在小學一年級
時,同學滿場飛奔打球,他則是在地上畫聖母像;在別人換牙齒的年紀,他擔心世界
環境的安危。學者觀察:「他既不正常,也不快樂。」他母親和教育學者,對如何教
育佛瑞德持不同意見,母親只希望,他像尋常小孩般長大。

學者帶著佛瑞德參加智力比賽、跳級進大學暑修、上電視。小佛瑞德在大學裡交
了一個大朋友,大朋友帶著他騎車、玩耍,但當佛瑞德一天直接闖進大朋友與女朋友
的房間,他遭到大朋友的喝斥,並且對他說:「你是個孩子,而我要與許多大朋友有
我們的事要做。」此後,佛瑞德不再參加任何超越他年紀的活動。藉由母親的幫助,
後來的他尋回屬於自己同年紀的一班朋友。片尾,佛瑞德以一個自述的口吻說:「我
不在乎,因為我很快樂。」

天才(或資優生)跳級讀書是否順利,絕對不只是智育教育問題。師範大學特教
中心主任郭靜姿分析:跳級之後要適應得很快樂、很好,除了IQ要高、要全才,就
是要有 open minded(心胸開闊)的人格特質。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吳武典則認為,具有特殊性格的資優生包括:不能容
忍失敗的求全型、無視於社會規範或他人權益的叛逆型、滿懷怨氣的自暴自棄型、充
滿焦慮刻意自我掩飾的隱藏型、及特殊學習困難型。


天才去哪了?不是未發揮潛能,就是隱藏能力

除了跳級讀書不順利之外,天才(或資優生)未被發掘,也是一大問題。美國就
有學者(Robert J. Havighurst)研究指出:被社會發現、培育的資優人才,可能不
到一半。而根據美國資優兒童協會估計,被鑑定是資優的學生中,只有三五%接受資
優教育。

如果真如預估,資優者的出現率在三%到五%之間,天才則是萬分之一。那麼台
灣二千三百萬人口中,至少應有六十九萬資優人才、有二千三百個天才。但以目前狀
況,被發現的天才並不多,從民國七十年到九十四年,二十多年來接受資優教育者,
還不到五萬人。

《我的天才噩夢》一書作者凱莉(Marylou Kelly Streznewski)共訪談了一百
位資優成人,她指出,「社會沒有教資優生如何適應成人世界的生活」。雖然社會上
不乏快樂成功的天才,但許多天才並沒有發揮潛力,甚至完全被社會浪費掉了。擁有
獨特珍貴能力的資優者,為了和別人相處,可能隱藏一輩子,「恐懼、被排斥、痛苦
的經驗,可以逼使許多人隱瞞自己的能力。」

凱莉在書中提醒,「社會需要改變,我們不該繼續浪費這些人才資源,資優人才
能夠做出特殊貢獻,可以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有三個資優子女,曾任教於台大數學系的朱建正也提醒,正視資優人士問題,與
提升台灣競爭力有關。新一代的資優人士不只是「新」人類,甚至是「星」人類,思
考速度、廣度、記憶強度都快一般人好幾倍,嚴重不適應目前的學校教育模式。

也許,台灣社會及學校對資優教育,正該進行一次總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