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和兒女談心】

我捐錢到學校,

你說:「我們不是因為買房子欠了很多債嗎?」

我問你要不要買點零嘴請同學吃,

你說:「還是不要浪費錢好了。」

我高興你們懂得節儉,

卻忍不住要和你們分享兩個爺爺不同的人生,

希望你從別人的人生中讀到錢的意義。

甲爺爺有六個孩子,他自己節儉,

也常和孩子說錢的重要性。

會唸書的孩子,他叮嚀孩子考試一定要考到可以拿獎學金,

甚至要他們跟老師爭分數;

不會唸書的孩子則早早就幫他們找工作以賺錢貼補家計。

在那個戰後普遍窮的年代,

靠甲爺爺一個公務員微薄的薪水,

他竟也攢了上千萬的財產,

每個兒子都可以分到房子,還有不少存款。

乙爺爺有三個孩子,也很節儉。

不過他從不和孩子提錢的事,他鼓勵孩子學琴學畫,

說只要肯學,錢沒有問題。

孩子要買書、買衣、吃好的也一概答應,

所以他的孩子自小對錢沒有概念。

乙爺爺也是公務員,所以幾十年下來,

雖然他只養育甲爺爺一半的孩子,

但他沒有存款,當然也沒有錢買房子給兒子。

我在醫? |病房認識這兩位爺爺的,

甲爺爺的孩子很少來,

但每次來都會帶水果、奶粉及紅包;

乙爺爺的孩子卻輪流隨侍在側,

不過卻沒看到他們給爸爸紅包過。

我有時和甲爺爺聊聊天,

他說,他的孩子都很孝順,

他每年只要靠孩子給的三節紅包就可以過日子了,

都不必動用存款。

他的孩子偶爾來,和爸爸話不多,

倒也常和我聊,聊小時候沒錢的苦啊!

比如爸爸一毛錢都不給,一年就只買一套過大的制服等等。

那前面提到向老師爭分數拿獎學金等事

就都是他的孩子告訴我的;

乙爺爺的孩子倒比較少和我聊天,他們爺兒倆就很有話講,

看得出來三個孩子都和他很親密,

說實在我很少看到上一代的父子父女間這麼像好朋友的。

有一天我聽乙爺爺怡然自在的說:

他從不擔心錢的問題,

錢是圓的,自己會滾,滾你家、滾我家、滾銀行,對他都一樣。

我忍不住稱讚他:

「你把孩子教得這麼好,兒女就是你最大的資產嘍!」

他大笑:「哈哈!他們和我一樣是窮光蛋!」

他的兒女跟著一起笑…… 。

我想,

願意讓錢滾動的人生應該是溫暖些吧!

硬把錢抓在手上,就算搓熱了,手一鬆馬上就冰涼了。

『分享』是讓愛傳出去的基本條件

親子共學 孩子自動變好!

「媽媽!難吃死了!」知名五星級飯店的自助餐廳裡,一個孩子扔下餐具,臭臉對媽媽抱怨起來。媽媽暗想:「這頓飯每人可要500元哪,若不是為了全家難得聚餐,哪捨得來這裡吃呢?」但媽媽卻不敢將內心話說出口,任由孩子在餐桌上埋怨,大氣都不吭一聲。

你也是這樣的現代父母嗎?管不動孩子,還得忍受孩子臉色,甚至孩子脫口說:「媽,你怎麼那麼笨!」「少管我的事!」「你真的很煩耶!」身為父母的你,又氣又怨,卻不知該拿寶貝兒女怎麼辦?

信誼基金會今年5月間針對《現代媽咪的育兒滿足感》發出6,000多份問卷,發現現代媽咪對於自己「教養孩子」的能力滿意度偏低,有57.89%的媽媽期待「學習正確的教養態度與觀念」,52.49%的人希望「強化孩子的品格教育」。
小孩的教養與品格教育,成了現代媽媽最頭痛與期待解決的問題。

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知名教育專欄作家洪蘭,最近寫了本新書《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上市2個月就賣出逾10,000冊,反映現代父母對品格教育「求知若渴」的狀況。

洪蘭在書中寫到:「我常不了解父母親為什麼肯起早睡晚的賺錢,再開車接送孩子去上昂貴的補習班、才藝班,卻沒有花時間在教導孩子品行上?」洪蘭指出,現代父母沒有從小把誠實、尊重、勇敢、相信、謙虛、毅力等基本的做人道理教好,等到孩子上了中學後,自然更不服管教了。

觀念偏差:只計成績結果,不問過程手段

父母自己先不重視小孩的品格教育,自然讓孩子只在乎考試成績,惡性循環下來,結果就是孩子從小不聽話,怎麼都講不動。

國內升學主義的制度與環境,似乎是破壞小孩品格教養的元兇禍首。近年積極推廣品格教育的宏達基金會,正視到這一個問題,已與全台灣200多所中小學合作,致力品格教育在校園的耕耘與播種。

詢及推動品格教育的最大阻力何在?宏達基金會處長黃素雲有感而發:「價值觀!到底品格是不是最重要的?這項價值觀仍被多數人質疑著。」黃素雲認為,現代人太短視、太在乎結果,父母只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卻忽略了過程的重要性,自然不覺得品格有什麼重要,因為主流社會價值觀一致認定「成績」才是決定孩子成敗的關鍵。

品格教育如果只靠學校,顯然還是不夠的,黃素雲說:「如果家長懂得『品格』的重要性,那麼,看待教育這件事情的角度一定會很不一樣。」

「孩子的品格教育,不可能假手他人!」桃園縣兒童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秀卿斬釘截鐵的說。

從大學時期就在金車文教基金會擔任志工的吳秀卿,當了媽媽以後,卻發現孩子不敢上學校與人群接觸,因此留職停薪,擔任學校志工媽媽,陪孩子一起到校。吳秀卿從參與教師團體的志工活動中,觀察到許多校園裡的老師只會威權式的教導,教錯了也不願意承認,孩子有樣學樣,就變成「強詞奪理」與「硬拗」了。

「把孩子都丟給學校、丟給補習班,孩子的品格教育就會自動完成嗎?」吳秀卿搖頭表示,父母如果自己不以身作則,用心做好教養的責任,就不能怪孩子「唸了書,卻還是不聽話」。

過度功利導向的社會風氣,讓父母漠視孩子在家庭裡的品格教育。也許有些用心的父母會跳出來抗議表示,自己已經很盡力了,實在是小孩太難教了。為什麼孩子那麼難教?近年積極協助親子創意教學的「藍魚兒童創意教室」負責人郭恆祺認為,以下三個狀況導致現代小孩很難教:

第一、國內傳播媒體出了問題,大力報導犯罪、明星敗家等負面新聞,導致小孩有樣學樣,讓父母的言教、身教發揮不了作用。

第二、父母以「聲」作則多,以「身」作則少,大人都是用說教的方式在教小孩,而小孩理解能力不夠,說再多也沒有用。

第三、親子溝通缺少創意,父母只會用「不行」、「不要」等負面表列方式要求孩子不要做某些行為,卻從來沒有正面去告訴他,「為什麼拿人家東西之前,必須經過他人同意」等觀念。

3歲起就要奠基:掌握品格教育黃金養成期

郭恆祺認為,現代父母常犯了「四不一沒有」的錯誤示範,也是導致孩子不易管教的原因。所謂「四不」是指:不聽—不聽小孩說話;不說—不讓小孩說話;不懂—不懂小孩在說什麼;不行—小孩一提出要求就馬上說「No!」一沒有,則是指小孩想說話時,忙碌的父母馬上會說出:「沒有空!」

親子溝通出了問題,正確的價值觀當然無法傳輸到孩子身上。也許孩子不是那麼難教,而是管教方式出了問題。或者,新手爸爸、媽媽沒掌握到教養的要領?

今年7月,美國Super Camp國際中文營在桃園龍潭鄉正舉辦「超人營」活動,20多名8到12歲的小朋友正在舉行「父母之夜」,在父母沒參與的狀況下,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自己所期待的爸爸、媽媽能在家中扮演什麼角色——

「我希望爸爸多陪我看電視!」「希望媽媽不要嘮叨。」「希望大人信任我!」「希望父母多在家陪我。」孩子們一一將這些期待寫在海報,第二天結訓前,父母會先集合起來,從海報中看到孩子對他們的教養期望。

「超人營」是前電視旅遊節目主持人謝佳勳所代理引進台灣的青少年夏令營活動,旨在教導小孩的品格教育、體能律動與學習的技術。

謝佳勳說,學員的父母隔天也會被要求在另一張海報寫下自己所期待的父母的樣子。奇妙的是,對照親子所寫海報,竟然非常接近。

「孩子就是大人的模型,」謝佳勳說:「品格是一個不斷累積的人生價值觀,小孩的價值觀最後一定會等於父母的。」

孩子的人格形成期,可能遠小於多數人的想像,因為從3歲後,孩子就在模仿大人的言行了。信誼基金會知識長譚合令指出,0到2歲的小孩屬於「無律期」,身體會亂動亂動的,目的在訓練肌肉與腦部發展;3歲到7歲為「他律期」,孩子會從大人的眼神或命令來規律自己,但這階段的小孩不可能自律;要等到7到11歲時,孩子才進入「自律期」,開始學習進行自我管理。

如果品格是一種是非對錯的價值判斷,以及獨立生活能力之培養的話,那麼,是否要等到孩子7歲以後,進入「自律期」才開始教呢?

錯!譚合令指出,品格教育就是家庭的教養觀,孩子成熟階段前的「他律期」才是品格教育的黃金期與奠基期。

洪蘭認為,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內隱學習機制,孩子不知何時學的,父母也不知何時教的,但一旦刺激出現,反應就會出現;而且這個從父母身上模仿、學習來的內隱效果會很長久。「幼兒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品德,不是教知識。」洪蘭說。

品格並不難教:陪伴、鼓勵,可促進溝通效率

為了協助現代忙碌的父母作好品格教育,本刊整理多位教育專家意見,提出下列品格教育的標準作業流程,提供家長依循參考:

第一、每天至少要花30分鐘陪伴小孩:謝佳勳與吳秀卿正在合力推動「親子共學333運動」,希望現代父母每天都要花30秒擁抱自己的小孩;花3分鐘靜下來專心聽小孩說話;花30分鐘陪伴小孩,一起做作業、寫功課、共讀或做勞作。

第二、充分且有創意的親子溝通:郭恆祺認為,父母與其說教,不如用說故事、親自演示方式,會比單向命令更有效。也可以用「置入性行銷」,運用創意,把想傳遞的觀念,融入遊戲或課程,比如讓小孩透過玩「分類遊戲」來達到收拾玩具的負責任態度。

第三、以身作則: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譚合令指出,小孩的是非對錯觀念都是來自於模仿和學習父母,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帶來影響。當大人不能以身作則時,所有對小孩的要求也會失去信任與接受的基礎。

第四、清楚品格定義:培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寶國認為,如果父母對品格的定義並不清楚,根本很難注意到品格的落實。陳寶國引入台灣的「品格第一!」教育方案便將品格分類出49種項目,並逐一加以精確的定義,俾使使用者能清楚品格的內涵指涉。

美國親職組織Josephson Institute於1992年推動的「品格才算數!」(Character Counts!)教育系統,則列出「品格的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這個品格教育系統已被全美逾40個州、超過千所學校、城市導入為推動社區品格教育的重要基石。「品格才算數!」系統在「品格的六大支柱」之下還詳列出18個子項,並加以精確定義。

第五、讚美、肯定與鼓勵:陳寶國認為,想要正面引導孩子學會品格、活出品格,用正面鼓勵方式是最好的辦法。但是鼓勵不是沒有技巧的,一定要掌握讚美三部曲:

1.先說出品格的定義;

2.說出孩子表現該品格的具體例子或行為;

3.說明實踐品格對人產生的好處。

舉例說,若對孩子說:「你好有禮貌喔!」他其實無法理解「禮貌」是什麼意思;父母應該說:「禮貌是善意且熱情對待周遭的人,你剛剛跟隔壁阿姨打招呼,有沒有看到她很開心?你的禮貌可能會讓她一整天都很高興喔!」

你覺得讓你的小孩學會有禮貌,很困難嗎?或者,你也不知道品格的定義為何?更不知該如何像前面這個例子一樣,有技巧的激勵小孩自動變好嗎?

本刊以「品格才算數!」系統的「品格的六大支柱」為主軸,補充其他教育系統的品格要項,詳列20種品格項目的定義,並整理出案例、互動式教材與讚美的示範格式,集合成國內第一本親子品格教育系統。

只要從今天起,父母每天至少花30分鐘與小孩共讀這本教育專刊,孩子很快就會變好!

【專家分享品格教育小撇步】

郭恆祺:「請」、「謝謝」、「對不起」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品格「密碼」,父母應該從胎教時期就常說這三個字。

謝佳勳:父母不要給選擇題,不要問:「你乖乖收拾東西好不好?」有時要直接給指令說:「再過10分鐘就要走了,你收拾東西,時間一到,我們就要離開!」

吳秀卿:看到孩子缺乏好品格行為時,要掌握即時機會教育,馬上示範正確動作。

黃素雲:親子之間應該建立有品質的共處時間,比如一起看一本書或一部電影,並互相一起討論。

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培養天才兒童六十法>> JERRY CHRIS著

1. 教孩子熱愛閱讀

(提供有趣味的閱讀資料/閱讀中的bingo 遊戲/父母為子女的閱讀進度打分)

2. 讓孩子懂得週一至週四, 認真學習是第一位

(持之以恆的做功課時段/學會時間管理/建立自己閱讀好習慣)

3. 教會孩子WORK HARD, PLAY HARD

4. 教孩子怎樣去玩遊戲又不犧牲創造性

(寫短篇歷史故事/讓孩子自由從事創作)

5. 讓孩子充份發揮創造性

6. 教孩子第一印象很重要

7. 培養孩子扮演老師的習慣

(讓娃娃聽課/給爸媽上課/讓孩子自己當主廚)

8. 教孩子懂得有些失敗是不可避免, 也是可以接受

(多讀名人傳記/參與體育運動/多玩有勝負的家庭遊戲)

9. 把孩子培養成語言高手

(參與戲劇表演/多跟家人討論日常事)

10. 鼓勵兩性化的態度

11. 教會孩子尊重別的文化, 宗教及生活方式

12. 培養具有多種才能的孩子自尊

13. 教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案不止一種

14. 教孩子向更高水平挑戰

15. 告訴孩子獨居的時候並不孤單

16. 教會孩子重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

17. 永不放縱

18. 教孩子尊重老師

19. 助孩子在學習以外的領域取得成功

(參與體育活動/音樂藝術活動/義工活動)

20. 教孩子為學習而學習, 不是為金錢而學習

(學會收藏/多參觀藝術館博物館)

如何教導孩子變成一個自私, 懶惰的無賴 ??

(摘自<<開拓孩子的天才>> 林慶昭)

小孩子之所以變成自私的無賴, 大多是由於他們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 而這個責任很大程度在孩子第一任老師 -- 父母身上. 父母如何教出一個自私懶惰的無賴呢 ??

看看學者列舉的十二種行為:

1. 從嬰孩時期開始, 就對他有求必應, 合理不合理的都不拒絕, 也不需任何付出, 因為他是你的寶貝而儘量滿足他. 這樣, 他長大後就會覺得要什麼有什麼是理當然的

2. 當孩子口出污言粗口時, 一味笑他可愛吧, 讚他真鬼精靈吧. 這樣, 他的用語就會越來越不成體統, 一開口就會把人氣過半死.

3. 不要對小朋友進行道德教育, 不要向他說教說道理. 讓他大一點再算吧, 交給學校吧, 相信他大一點就會變得懂事吧! 那麼他一生也不會懂事

4. 千萬不要指出孩子的錯誤, 免得他感到內疚, 傷害他的自尊心. 這樣做會讓他自己以為自己永遠沒有錯, 變本加厲.

5. 把他隨手亂扔的東西替他收拾好, 不要要求他吧, 讓傭人為他做吧. 這樣, 他就會學會遇事把責任都推及別人的習慣

6. 他愛看什麼垃圾書刊, 電視, 卡通, 玩什麼電腦暴力遊戲, 都由得他吧, 最重要讓他快樂, 孩子的腦袋裡究竟裝了多少垃圾是不必管的, 只要讓他高興就好了, 最後, 你就令他變成垃圾

7. 不管孩子是否在場, 父母都無休止地吵, 無休止地粗口橫飛, 這樣, 一旦父母感情破裂甚至離婚, 孩子心腸變鐵硬, 一點都不在乎了

8. 孩子無論要多少零用錢都照給不誤, 反正對大人來說只不過是微不足道. 別讓他辛苦賺錢, 也別教他節省, 讓他享受多一點. 他的一生就會不停地花你的, 直至你死也花你靠你

9. 對孩子的起居生活方面絕不可以馬虎, 一點不能忽視, 要最好的, 上佳的.

10. 當他和朋友, 老師, 鄰居發生衝突時, 堅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邊, 讓他知道所有人是對他不公平的, 讓他知道媽媽對他最好的

11. 當孩子闖大禍後, 沉重對他人說, "我沒有辦法教他了"

12. 作好準備, 一生為孩子操心, 擔心, 傷心吧, 因為你己經成功地造就一個懶蟲加壞蛋的雙料無賴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 表情十五、纏人

獨生的兒童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容易產生纏人、磨人的壞習慣。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幹,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兒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光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幹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麼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2. 是一種心理依賴。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洩。挨罵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這就是許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3. 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要從根本上糾正還取決於對兒童個性的培養。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為會作出負責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著你幫他幹這幹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 表情十四、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裡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麼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裡串門,她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兒童心理分析:由於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屬於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動,膽小害羞,而且適應性差,對於新事物或陌生人,經常採取拒絕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比較容易顯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於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問題。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要求過高、管教過嚴;對孩子指責、約束過多等。有的家庭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他們總是陪伴孩子玩,為了安全起見,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使得孩子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變得膽小、害羞、依賴性強。還有的父母經常採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於一些敏感、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來說,會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孤僻。

作為家長平時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瞭解他們的氣質,並運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引導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活潑大方、開朗樂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 表情十三、恐懼

很多父母難以忘記孩子恐懼的表情,他們經常害怕的說:「那聲音太響了」「夢裡的怪獸」「危險到處都有」「分離」「沒嘗試過,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兒童心理分析:也許嬰兒經歷的第一次恐懼是由巨大的噪聲和強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這種恐懼通常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因為孩子在出生後失去了母體帶來的安全感。第一年裡,他們剛開始認識外界環境。因此,任何他們不熟悉的刺激、光線、聲音都會使之產生恐懼感。顯然,嬰兒是逐步適應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歲之間,孩子會害怕動物。父母適當地控制局面能為孩子提供幫助。要讓他們瞭解,有些動物很危險,而有些動物卻很有善。幫助孩子熟悉動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給他們看圖片,為他們買動物造型的玩具,給他們講關於小動物的故事,和他們一起查閱展現動物生活形態的資料。父母永遠不能強迫孩子接近他們害怕的動物,這樣只會使他們身心不快,並使他們的恐懼心理變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會對暴雨、閃電和響雷感到恐懼。在自然環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險。應該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讓孩子的恐懼感變成一種持久的不快。此外,兒童對黑暗的恐懼也很常見。不要忘記,孩子到6歲時往往還不能區分虛幻和現實。如果孩子夜間醒來,應該關著燈哄他入睡。不要讓他們感到恐懼總是伴隨著黑暗。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 表情十二、偷竊

不少孩子都有過順手牽羊,偷拿東西的行為。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採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罵,而收效卻甚微。其實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反應過度和「姑息養奸」都是不可取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兒童心理分析:由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導方法也要因人而異。

幼兒園的孩子拿東西很可能是因為他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要花錢來買,不懂得不付錢,不打招呼就隨便拿東西是錯誤的。他們還沒有分清楚「自己的」與「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只是原始意義的「戀物」而已,所以當家長發現他偷拿東西的時候,不要給予過多的責怪。此時的拿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偷」。但是大人應該通過這件事設法讓他意識到偷竊是錯誤的。告訴他:「如果你沒有經過同意或沒有付錢就把東西拿走,就會給別人造成損害,別人會很傷心。」

如果孩子從超市悄悄帶出了糖果,父母要帶著孩子把糖果還回去。如果他已經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帶到超市,讓他向店主道歉,並替他還錢。再次帶他去超市時,就要多注意他的行為,看看他是否又將喜愛的東西放進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時,對他說:「每一件東西都有價錢,媽媽只有把錢給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這些東西才能屬於我們。」讓寶寶注意到你付款的細節。也可以讓寶寶拿一件小東西,在收款台前,讓寶寶自己付款,加深寶寶買東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對於父母囑咐的事情常常一轉臉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下次他們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時,家長的吼叫、責罵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必須反覆和寶寶講道理,讓他明白這種事情的危害性,他才會逐漸改進。如果寶寶的表現良好,家長則可以在房間裡為他貼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揚和鼓勵。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 表情十一、發脾氣

在商店玩具櫃台前我們常可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要父母買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發脾氣,吵鬧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滾。怕丟面子的父母趕緊以滿足孩子的願望來使孩子停止吵鬧折騰。

兒童心理分析: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發脾氣,在人前大鬧,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於是,每當孩子有新的願望,父母不答應,孩子就大發脾氣,最後家長不得不屈從。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得寸進尺,脾氣也越來越大,人也變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到了會走路的時候,孩子的「什麼都想自己來做」的意欲便開始萌發出來了。例如,吃飯時想自己吃,可因為還不會用調羹,撒掉的比吃進去的還多,結果會變成用手抓著吃了。不過,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發性,即便是這樣也不要去阻止他。

開始表現出自發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話就大發脾氣,不是哇哇叫喚,就是倒在地上打滾,或者是亂扔東西。

對於媽媽來說,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時期,於是,當孩子想自己一個人做什麼時,媽媽很可能就不由分說地訓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這種自己來做的願望正是意欲在成長的表現。因此,媽媽要瞭解1歲左右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時候就讓他試著做一做。並且,當孩子因達不到自己的想像而又吵又鬧時,大人要若無其事地應付過去。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大聲哭鬧、跺腳、打滾。這種「動肝火」不一定是對著別人,有時候還會衝著自己。

希望別人「那樣」,自己想要「這樣」--這些慾望過於強烈,而現實又無法滿足,這時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亂起來,在情緒上表現出不安定。想睡覺了、肚子餓了、感到累了的時候,一點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發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媽媽爸爸們需要瞭解這一點。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 表情十、執拗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大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可愛順從的小寶寶逐漸變得執拗起來,不太聽話了;有時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帶有一種故意性。基於此,家長們採取了打、罰、哄、物質引誘等方法,但效果也只體現在一時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副作用。那麼運用哪種行為規範、採取何種溝通方式,才能處理好此類問題呢?對此需要認識以下幾點:

兒童心理分析:我們知道意識是由物質決定的,人的意識就是人腦對特定物質生活環境的反映。孩子從嬰兒到幼兒,大腦開始有一個大的運動過程,換言之,孩子開始用自己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去看待世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童心、童趣。成人認為孩子執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長倒有可能是執拗的,這關鍵是個理解、溝通、引導的問題。家長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漸進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舉例來說,讓一個4歲的孩子寫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擔心寫不好,因為他不具備這種能力,因此會拒絕,繼而遭到家長的打罵,甚至懲罰,他就會以他的執拗來表示反抗。通過這個例子,應該瞭解,孩子的熱拗、違抗,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在它的後面藏著擔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因此,當孩子執拗不聽話時,你應認清原因,注意溝通,正確引導。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能隨便發火、懲罰孩子,更不要打罵孩子,因為這種沒耐心的專制的做法只會令孩子更加反感,成人的束縛、壓制,會使孩子覺得難為情,受到威脅,他們就會更執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成人與子女間以民主方式進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見時,對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大有好處,在管束壓抑的氣氛中,是很難培養出創造性人才的。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 表情九、摸生殖器

2歲多時,豪豪開始時不時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從小帶大他的爺爺奶奶認為,男孩子嘛,都是這樣,長大自然就好了。有時爺爺甚至還以此當眾逗樂。3歲多上幼兒園後,老師漸漸地發現了他的問題,這才引起父母的重視,但似乎已經來不及了,耐心說服、批評教育、甚至巴掌「伺侯」,軟的硬的都用過了,豪豪卻只不過將原來的公開行為轉為地下。白天躲在沒人的地方玩,晚

上入睡前或早晨醒來後躲在被窩裡玩。更糟糕的是爺爺此時仍不以為然,有時父母教育豪豪,爺爺還充當其保護傘。

兒童心理分析: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過程,所以,孩子對性的探索是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部分。理論上講,七八個月時,豪豪的小手就應該偶爾摸到過自己的生殖器,不過這時,如同摸到眼睛、耳朵一樣,他完全是無意識的探索。慢慢的這種探索開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增多,但仍然不受性慾和性幻想的驅使;他們只產生感官上的愉悅反應,而不會引起各種複雜的情感反應。

不過,探索精神再值得嘉獎,我們還是有責任引導孩子選擇恰當的方式。尤其是如果孩子玩生殖器已經影響到日常活動,就不再是小事一樁了,家長有必要採取恰當的方式盡早糾正。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表情八、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門惹是生非,總是把孩子關在家裡,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兒童心理分析:

1、寶寶表現為怕生。總是停留在同齡群體之外,鬱鬱寡歡,孤獨沉默。這些寶寶往往不願入托或入園,常因此與父母生氣。

2、是孩子以自己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會不高興。

3、是由於孩子身上的某些缺點。例如,愛搗亂、愛罵人等原因,小朋友們是不歡迎他加入遊戲隊伍的。

4、體弱多病的孩子也不願意參加集體遊戲和活動。對於他們首先要增強體質,要找大夫診治,把孩子體力恢復起來。有了強健的體魄,你的孩子就會改變過去那種靦腆的、懦弱的、只縮在家裡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習慣了。

5、智力發育遲緩的孩子,總願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讓他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由於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們的欺負和排擠,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產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願和朋友一起玩。他們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內轉變。對於他們,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還要找心理專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詢,以便矯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樓房,本單元上下沒有同齡孩子。

8、 大人怕把屋子弄贓,不讓孩子帶同學到家裡玩。

9、 擔心出事,乾脆誰家也不讓孩子去。

10、 孩子沒常性,與別的孩子玩一會就鬧個不歡而散。

11、 不愛和同學說話,總是自己埋頭看書。

12、 沒老實勁,不是逗弄這個,就是推倒那個,結果誰也不願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邊,也不要叮囑太多,甚至孩子們的爭吵,哭鬧等事也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家長盡量不要去干預。讓孩子廣交朋友。同各種類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於鄰居親戚家的孩子。盡可能改變孩子的依賴狀況。要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夏天自己洗澡,單獨睡覺,自己起床,自己決定一天的活動等。如果孩子一時離不開媽媽,可將他們寄放到親戚家,讓其適應一下離開媽媽的生活。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表情七、撒嬌

我女兒特別愛撒嬌,家中的老人說:孩子哪有不撒嬌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時地告誡我:撒嬌過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糾正。我該聽誰的?

兒童心理分析: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具體情況應區別對待。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學會區分孩子的撒嬌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體不舒服時,容易撒嬌;嬰幼兒每天午飯後和晚上要睡覺時會撒嬌;外界擾亂了孩子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吵鬧、撒嬌;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因為不熟悉環境而產生心理不愉快也會撒嬌。另外,專家認為孩子也有生理節律的週期性變化,當孩子情緒低落、心情不舒暢時也容易撒嬌。這些撒嬌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是親子情感交流的一種形式,父母都應予以理解,並給予安撫。

但是對那些因不順心、不講道理而故意發脾氣撒嬌的孩子,父母就不能聽之任之、百般遷就、百依百順了,否則會養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表情六、重複

我發現我五歲的孩子最近有一個奇怪的特點:在看動畫片、圖畫書時,特別喜歡重複。即對看過的動畫片和圖畫書不厭其煩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對新的、未看過的反而不太感興趣。請問這樣正常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兒童心理分析:這位家長對孩子的觀察很細心。四五歲的孩子出現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的現象並不是個別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這一特點。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個性的原因。在對待事物的態度上,能表現出人的個性的不同特點,孩子的個性正在形成和發展,這種個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表現出來。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歡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歡重複的個性的一種體現。二是心理發展水平的原因。由於幼兒的認識能力、想像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還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像成人一樣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信息。這樣,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動畫片和圖畫書,就會出現記不住、無法接受的現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則能避免這一現象,使孩子在重複中檢驗自己的記憶和期望,從中體會到一種成就感。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這種現象也會逐漸消失。

所以,孩子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的現象並沒有什麼不正常的,一般也不會有什麼害處。如果這種現象的程度非常嚴重時,家長可以適當進行引導。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表情五、哭

「哇……哇……」「好啦,好啦,別哭了。」「哇……哇……」「叫你別哭了,有什麼可哭的,你說呀!虧你還是個男孩子呢。」「哇……哇……」

母親拚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母親認為,首先應該使孩子停止哭,一切問題要等停止了哭以後再說。可越這樣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兒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裡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把著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比如,有時是悲傷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時因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覺到痛或熱而哭泣。特別是愛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於想讓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致。

此外,愛哭的孩子都是膽怯的孩子,當受到小朋友的欺負,不和他玩,不適應朋友關係或集體生活時,就會哭起來。

總之,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要忘記愛哭的孩子,多半是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僅僅勸他停止哭泣的行為,而不解決他內心的感情問題,是止不住哭的。

媽媽的高招: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只說:「別哭了。」而首先應該關心的是瞭解他為什麼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後,對孩子的悲傷心情或氣憤心情,總之是對孩子當時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並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孩子,也就是說,把孩子的感情反饋過去。

切記莫用大道理去批評,而無視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暢了,其結果,不僅停止了哭泣,而且愛哭的毛病也會逐漸得到克服。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表情四、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對小夥伴中在智能、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不許爸爸媽媽親近或愛別的孩子。

2、別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學習上有了進步,或受到教師的表揚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氣,對別的孩子中傷、諷刺、排斥等。

3、別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夥伴多,就打擊、嘲弄、疏遠,甚至怨恨。

4、別的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慾望,就產生對立情緒,或怨恨,或採用另外的形式補償和替代,如別的孩子不借水彩筆給他,他就向別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給那個孩子玩,以借此壓倒對方。

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

對於好嫉妒的孩子,家長應採取心理疏通並輔之以思想教育來消除。

1、對孩子嚴格要求。鼓勵孩子勤奮踏實、積極進取、樂於助人;對於浮躁、損人利己的不足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以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2、對孩子的讚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圍夥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好圖虛榮;同時,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藐視別的孩子。

3、激發孩子把嫉妒轉化為競爭意識,使孩子在趕、超先進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從而使壓力轉變為動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理解小夥伴,交流和溝通感情,增強與小夥伴團結共進的氣氛。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表情三、撒謊

你聽我說,我們家有三個電視機。

「哎呀,太棒了!」「一個是爸爸的,一個是哥哥的,還有一個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動畫片啦。」「當然啦。一吃完飯,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你多美呀!」

當這個孩子的謊話被揭穿時,他受到了母親的斥責。媽媽責備他「撒謊就是當小偷兒的開始。」

兒童的心理分析:

兒童根本不懂撒謊和小偷兒究竟有什麼必然聯繫。對孩子來說,與其說不懂,還不如說這兩者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聯繫。

「有三個電視機」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話不能單從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確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講這句話的孩子當時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個電視機該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個電視機,爸爸就不會因為要看夜間棒球比賽而霸佔電視機了;哥哥也不會因喜歡足球賽節目而獨佔電視機了;當然我也就可以獨自看我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他把這個願望和空想聯繫在一起了,因此,採取了「有三個電視機」的語言表達形式。幼兒的心理結構,往往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這種現象稱為「主客觀未分化心理」,是幼兒心理的一個特徵。

媽媽的高招:

兒童「說謊話」的種類繁多,想像謊話、願望謊話、無知謊話、遊戲謊話、辯解謊話、方便謊話、友情謊話、吸引注意力謊話、復仇謊話、以及欺騙謊話,等等。

幼兒的大部分謊言來自想像、願望、遊戲和無知,偶爾有出自辯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無論哪一種都不屬於真正的謊言,更不至於發展成性質惡劣的小偷行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就談不上正確的處理辦法。我們應該認清隱藏在謊話背後的兒童心理,採取與其心理狀態相符的辦法解決。

例如,當你聽到孩子說「我家裡有三個電視機」的時候,你就應該接著說:「哦,是嗎!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願望和心情,然後再說:「真的,如果能有三個電視機,那該有多好啊!」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表情二、插嘴

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引起的,大體在以下幾種情況出現:

1、孩子對講話中的部分內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決心中的「疑問」。

2、別人談的或討論的內容,孩子曾經聽說過或有點似懂非懂,產生「共鳴」、激動,急於想「表現」自己,講一講自己的「看法」。

3、孩子獨自玩耍或獨自嘗試著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難,這時他急於求得幫助,可能會不顧場合打斷別人的談話。

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處理方式。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因事制宜」 即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導。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內容提出疑問,或遇到困難求助時,千萬不要因一時惱火而當別人的面訓斥孩子,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談話結束後再解答,還可以再誇獎他一句:「你真愛動腦筋!」這樣孩子是會諒解的。但事後一定要實行諾言,並教育孩子在別人談話時不要隨便地打斷,告訴他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如果大人在閒聊時所談及的內容使孩子產生「共鳴」,孩子因急於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打斷別人的談話,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先徵求與你交談的對方的意見,然後讓孩子參與進來。不過,談完話後應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剛才隨便插話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你的批評的,因為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

2、「相機誘導」 即家長要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對孩子加以啟發和誘導,特別要注意運用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情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啟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別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別人講話時插在中間吵個不休而受到批評,就可以問自己的孩子:「剛才那個孩子做得對不對?為什麼?你喜歡他嗎?」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3、「言傳身教」 即做家長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行」,這給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較強,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因此父母應樹立起一個禮貌地與人交往的榜樣。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心理分析)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總喜歡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 可能孩子對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邊去,他就會覺得受到威脅,然後主動進攻。
辦法:媽媽應多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幫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時間我一直在反思,然後就開始行動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幾份,帶著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裡一起吃,或拿到別人家吃。禮尚往來,別人也會有好吃的想著我們。這樣關係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覺也越來越好。
變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門,想見見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還說: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時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們總是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他想把這個事實排除掉。如:他拿個小碗,用土來做飯。小朋友過來就往他的碗裡放土,但他不想這樣,因為破壞了他原有的計劃和目標。他對小朋友嚷,但人家不聽,他嚷了幾次,發現不管用,就會動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沒有錯誤,只是不想被打擾。但他的舉動是不好的。有時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長不讓做,他也會用打的方式來解決,只是想把家長不讓他做事的這個事實排除掉。所以我覺得更多時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樣,樂爸總不聽我的,我也會打他。說不過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實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辦法:加強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教他用語言來和別人表達思想。如人家往他碗裡放土打人這件事,媽媽可以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人家這麼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對別人說『不喜歡你往碗裡放土,我正在做飯!』」然後告訴他,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他就明白了。當然要達到完全用語言表達還需要一個過程,媽媽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長到這個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輕打屁股來逗著孩子玩)的行為。孩子會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別人身上
辦法:家長要反思自己是否有這種形為,如有應即時改正。
感想: 其實孩子打人,根本也不會打怎麼樣,如果別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沒什麼。如果他打了別人,當父母的總會說自己的孩子不對。我的想法是:當他打了人後,要及時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原因,然後告訴他如何用語言來解決。再告訴他打人是野蠻的行為(幼兒園總這麼說,所以我也要家園一致)。然後告訴他媽媽愛他(以免他有種做錯事不被愛的擔憂)。這樣,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對,也知道下次該怎麼解決,還知道媽媽無論何時都是愛他的。孩子感覺被愛包圍著,他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無論怎樣,媽媽都應把握一個原則,就是一定讓孩子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他永遠都是好孩子,對事不對人,一時行為不對,不能說孩子就壞呀。
有時候孩子不順心,可能會拿媽媽撒氣,我倒覺得挺正常的。因為媽媽是他最親近的人,和最親近的人發洩內心的壓力是很正常的事呀,發洩完了,孩子會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態,也會更加愛媽媽。樂有時就這樣,我就會說:給我捶背呢!給他一個積極的暗示就夠了。多理解孩子,他畢竟還很小,心智還沒有成長到可以自己解決一切問題的程度呀。然後每天大聲對他說:媽媽愛他!或在耳邊輕聲地說:「媽媽告訴你一個秘密,就是『我喜歡你!』」孩子的心情會馬上陽光燦爛、晴空萬里。有時他做些壞事,如把腳放到飯桌上,你越說不行,他越邊壞笑著去做,有時我急了就會問他:你是不是覺得我愛你不夠呀?他說是。我就說:那從現在起,我多愛你一點。他馬上就規矩了。所以有時我覺得對孩子大吼生氣都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最佳的辦法就是:讓他知道媽媽愛他。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第三種EQ優質:樂觀

第三種EQ優質:樂觀
多問多想,答案更精彩
Our answer will be amazing if we think and ask more.
有人怕大聲、有人怕黑,多聽多講就不怕了
We will not be afraid if we listen and say more.
開心就會笑,有時也會哭
We smile when we are happy, but sometimes we cry too.
想起進步,多麼開心
We feel good to improve constantly.
明白錯了,加快改進,進步飛快來
Understand where we go wrong and we will improve quickly.
可以贏,可以輸,兩樣都可以
It is all right to win or lose.
第五種EQ優質:耐性
錯了真可惜,下次可做到
It is a pity to be wrong, will succeed next time.
起初不算好,練習就進步
Though it is not good, practice makes perfect.
有話請說,讓我明白
Tell me and let me understand
安靜聽講,最易明白
We will understand when we listen carefully.
成功需要每天勤力
If we want to succeed, we need to work hard everyday.
錯了一些,學了很多
Learn from mistakes.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建立手足之情必須由細開始

較早時,英國《科學》雜誌及美國《今日美國報》發表研究及調查均指出,長子長女不單智商普遍比弟妹高,而且在事業上亦較有成就,單看全球的企業行政總裁,近半數便是長子長女。另外亦有紐約心理學家認為,最年幼的子女較富冒險精神及創意,較勇於挑戰現狀。

現代家庭大多只有一名或兩名小孩,育有三名或以上的更見少有;也由於現今小孩較以往早熟及醒目,父母管教子女不能再一味的罰與駡,兄弟姐妹間的爭執更形複雜,如何調解紛爭並令他們相親相愛,對許多父母來說是極為艱巨的工作,其實只要順著他們的性格特點來開導及培養,任何小朋友也能和睦相處。

有心理學家指出,家中老大一般會額外受父母關注,這也難怪,因為老大是家中首名孩子,做父母的自然加倍緊張,祈望將所有美好的東西一一帶給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老大通常較為自信、支配欲強、保守、自律。慣於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小孩,忽爾多了一個弟妹分薄了父母的愛,當然感到受威脅了,為人父母的便應在第二名孩子誕生前為老大做好心理準備。

首先,對孩子說,協助媽媽一起照顧初生寶寶十分重要,讓他明白自己的責任及重要性,令他明白迎接BB來臨也與自己有關,培養當哥哥或姐姐的自豪感,強調弟弟妹妹此後亦依賴他的照顧。父母應時刻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讓他多親近媽媽,甚至讓他撫摸媽媽日漸漲大的肚皮,明白弟弟妹妹已經存在。不可縱容孩子的野蠻行為,培養他必須尊重他人的意識,否則日後當他對弟妹作出相同的行為而受到責罰時,會令他感到困惑,並誤以為弟妹令他受責而非本身的行為。

當第二名孩子出生後,切忌只顧照顧新生嬰兒而忽略了老大的需要,可請他一起湊BB,負責一些簡單任務如遞奶樽尿片,在媽媽指導下給弟妹蓋被子,然後讚賞他,不妨誇張點讓他有成功感。就算如何忙碌,也應抽時間與老大獨處,例如說說故事,談談學校的趣事。
父母不可流露出對某名子女的溺愛或偏袒,注意偏心是最要不得的行為,必定令子女間的關係破裂。為人父母必須處事公平,對所有子女盡量做到一視同仁,賞罰分明而對事不對人。

當弟妹年紀稍長,開始懂得與人溝通時,便應要求他必須尊重哥哥姐姐,眼見其實不少爸媽往往任由老二撒野或欺負兄姐,還強行要求兄姐作出讓步,試問作為老大的又怎會甘心?當然,作為大哥家姐,也不可藉著年紀較長而欺壓弟妹,父母應強調,兄姐的工作是照顧及保護弟妹而不是支配者。

許多父母常犯的錯誤是將子女作出比較,如「哥哥較弟弟聰明」或「妹妹較為可愛」,這些說話都嚴重地傷害孩子。父母與子女玩耍時也應避免進行一些競爭性的比賽,反而強調兄弟姐妹合作完成某一項任務更能團結他們。

家中的排行會影響性格

***長子,長女
A)一般特徵:
1. 他們通常是父母眼中完美的孩子:聽話、整潔、懂事、負責。
2. 他們一般尊重權威,不敢犯錯誤,因為怕讓父母或其他權威的人失望。
3. 相對弟妹而言,他們通常服從性高、觀念保守、防禦心強。
4. 他們對自己的地位較易感到焦慮,他們的情緒比弟妹緊張,需要花較長時間排遣不愉快。
5. 他們希望獲得別人的敬仰和尊重,因此總會勉強自己做些不喜歡的事。
B)在工作中 :
1. 他們傾向選擇位居要津,能獨立工作的職業,而不常從事創造性的工作。
2. 他們雖然會服膺權威,卻來自想要得到更高的認可。事實上,他們常發現自己比老闆更知道工作『該』怎麼做。
3. 他們通常拼命工作,而且感到對一切都負有責任,他們不輕易要求幫助,也不太相信別人的能力,即使把工作交給別人,也會不斷擔心別人的表現。
4. 因為在意權威或更高權威的認可,他們通常也是各種排行中最介意排名、地位的。
C)作為朋友:
1. 他們較難交友,通常只有幾位親密的朋友。
2. 儘管他們貌似獨立,事實上還是需要別人認可,不願暴露自己的弱點,因此妨礙發展親密的友誼。
D)作為配偶:
1. 他們在婚姻關係中要求較多,也較有控制慾。
2. 他們傾向相信婚姻的重要性,而希望維持婚姻關係,一但婚姻關係終止,他們會感到強烈失敗與內疚。
E)專家建議:
1. 把對你自己和別人要求的標準放低些,並從生活中得到更多樂趣。
2. 在你有生之年,對自己能夠完成什麼要實際一些。
3. 你可以試著把自己對愛的需要更直接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用對別人關心的方式來贏得他們的愛。 因為別人未必會理解你也有同樣的需要。
4.
如果你做錯了什麼,並不表示著世界末日,你周圍還有許多人認為像你這樣已經不錯了。

---------------------------------
***么兒,么女
A)一般特徵:

1. 他們永遠是家裡的寶貝,即使他們長大了,大多數仍看來年輕、可愛。
2. 他們常比家中其他孩子更任性,也比較樂觀。
3. 他們常指望得到別人主動的幫助,他們也常看來較無助。
4. 他們在生活上比較不講規矩,常常遲到、拖延或失信。
5. 若是他們曾受到壓抑,長大後會對公平問題特別敏感。

B)在工作中:

1. 他們是各種出生順序中事業心最差的,他們傾向找不太費力的工作,最好是那些能配合他們休閒生活的事。
2. 他們是各種排行中,興趣最廣泛的一種,所以他們通常都多才多藝,即使在運動上也是如此。
3. 他們對涉及社交、藝術方面的工作最高興,他們在音樂、語言、藝術方面都很有表現。
4. 他們容易成為好的合作夥伴,因為他們具備與人建立關係的能力。他們習慣依賴別人(配偶或同事)為他們解決問題。
5. 他們若處於負責任的高位,常會感到不知所措或不安全。他們缺乏自律,常難做出決定。
C)作為朋友:
1. 他們通常是最善交際、最受歡迎的人。
2. 若是來自大家庭,他們可能希望擁有自己私人的空間。
D)作為配偶:
1. 他們更有興趣讓自己過得快樂,因而常會成為違反社會期望的父母。
E)專家建議:
1. 要學著在必要時負起更多的責任,靠自己「長大起來]

---------------------------------
***中間子女
A) 一般特徵:
1. 他們可能具有其他出生順序的特徵,但也可能缺乏鮮明的特徵。
2. 他們缺乏最大、最小孩子的特權與寵愛,因此缺乏安全感。
3. 他們擅長和所有類型的人打交道,因此常讓他們成為好的談判者,善於爭取公平的裁決。
4. 他們不善採取主動或獨立思考。
5. 為避免失敗,他們對任何事也不會做得太久。
B)在工作中:
1. 為了使自己感到重要,排行中間的孩子也許會很有競爭心,儘管他們不直接跟家中的人競爭。
2. 通常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成為外交家、秘書、律師X這些職務要求的不是雄心大志,而是智慧與耐心。
3. 他們也能成為中級主管,因為他們了解人們的需求。
C)作為朋友:
1. 和朋友在一起,他們才感到獨立、平等。所以他們擅長社交,渴望家庭以外的朋友。
D)作為配偶:

1. 他們通常會有美滿的婚姻,因為他們很在意屬於他們自己的家庭
E)專家建議:
1. 別太管你的家人如何看待你,多聽聽外面的人怎樣讚賞你。
2. 你得想想自己真正要什麼,並且準備承擔與人對抗的風險來達成它,不要總是不顧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
***獨生子,獨生女
A)一般特徵:
1. 他們很容易自得其樂,有自尊,卻不會企圖控制別人。
2. 他們通常早熟,失去天真與頑皮,也許有成就,卻在看到自己不可能完美無缺時,自暴自棄。
3. 他們通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對事情的輕重有自己的看法。
4. 他們常很難和家庭分離,特別無法離開父母,一但離開,會因此感到內疚與不忠。
B)在工作中:
1. 他們常一心博取比他們年長或有權勢人的歡心,而且常常成功。
2. 他們通常缺乏主動性,需要人來推動。不過一但開始,他們會工作得很出色。
3. 他們通常要求完美,寧願完全放棄也不湊合。
4. 他們很習慣自己生活裡嚴密的格式,所以不願有意外發生,對於改變計畫等「彈性」的處理,有很大的抗拒。
5. 他們習慣一帆風順,所以當事情出現問題,他們的反應可能與事情的輕重不成比例。
C)作為朋友:
1. 他們通常興趣廣泛,但因為早熟,通常和其他孩子的社交有隔閡,因此善結交比他們大很多的朋友。
2. 因為獨處比較自在,他們傾向一次只要一個親密的朋友。
3. 他? 拊鵀P時適應過多夥伴的不同性格感到困難。
4. 當社會狀況變得緊張時,他們可能重回獨來獨往的習慣。
5. 他們通常不會道歉,感到原諒自己和原諒別人一樣困難。
D)作為配偶:
1. 因為他們不習慣跟其他孩子生活在一起,所以常不知如何處理親密關係。
2. 他們喜歡一切整潔、有序和守時,若配偶不能做到,就會有問題。
E)專家建議:
1. 事情不見得都會照你的意思發展,而且有時候讓別人參與一下,也會好玩。
2. 對自己的要求降低一點,會讓自己跟身邊的人都更快樂。

2008年4月11日 星期五

女王的教室 名言篇 (轉貼)

「」裡是阿久津真矢老師的台詞,()裡是其他角色的台詞。

[第一集]
「愚蠢和懶惰的人將會苦於差別待遇和不公平,聰明努力的人將享有各種特權度過充實的人生,這就是社會。你們知道這個社會有多人過著人們羡慕的生活。知道嗎?只有僅僅的 6%。在日本,100 人中只有6人能過上幸福生活。這個班上有 24 個學生,也就是說,將來能過上幸福生活的,只有一、兩個人,其他的 94% 每天只有發著牢騷生活著。如果你們想成為那 6% 的話,只有從現在開始努力,取得好成績,考個好大學。」
(我覺得不是只有進個好大學才是幸福的人生啊)
(是啊,運動、音樂什麼的)
「靠運動、藝術成功的可能性更小,那些一流的人才都是從小就接受一流老師們的英才教育,頭懸樑椎剌骨努力著。你們這些凡人可以嗎?」
(不要說什麼凡人)
(不懂在說什麼)
「你們已經比在著名私立學校上學的學生落後很多了。可以想像嗎?他們現在享受著比你們優裕的生活,享受著你們絕不會有的特權和服務,即使生病了也可以不用排隊,就有一流的醫院給他治療;即使是早上去排隊也買不到的遊戲,也可以簡單地弄到手;即使是在迪士尼樂園,也可以從專門的入口進入,不用排隊就可以玩很受歡迎的熱門電動玩具」
(不會吧,那樣太不公平了。)
「你們也該清醒了,日本這個國家,就是特權階級們可以幸福快樂地生活,而大家這樣的凡人,拿著微薄的工資工作,納高稅生活著。知道特權階級的人希望你們怎樣嗎?希望你們像現在一樣,一直愚蠢下去就好了。不去在意社會的結構,不公平。傻傻地看電視、漫畫,什麼也不想。進了公司,也只是乖乖地聽上司的話。發生戰爭了,衝到前面最危險的地方,拼命地幫他們戰鬥就好了。」

( 對天童老師說 ) 「總之,你對自己的學生太縱容了,或者說太軟弱了,工作也不得要領,事倍功半,總的來說,你只不過想被學生稱為『好好老師』而已。」

[第二集]
「人生是一秒一秒積累起來的,浪費時間的人就是不把人生當回事,這樣的人對班級是有害的。大家記住了嗎,不管是怎樣優秀的公司,好好工作的人,只占全體人員的 30% ,還有 50% 是什麼也不幹,剩下 20% 只會拖別人後腿。問題是那些拼命努力的人一直看著那些拖後腿的人,也會變得麻木,什麼都不做的。然後,公司一下子就這麼倒閉了。現在,類似的事情就正在這個班級上演。」

「小孩子不乖的事就會瞞著父母」
( 可是,就因為這樣就讓她做雜活也……)
「不懲罰,小孩子是不會反省,也不會成長的。從長遠來看,他們一犯錯大人就認真懲罰他們,才是為他們好。」

「好像還沒有人理解啊,為什麼你們的父母這麼容易就站到我這邊來了。那是因為我比你們更理解你們的父母。父母其實就是要看到你們成績好就行了。其他的麻煩事沒有最好。只要知道老師是為自己的孩子著想就滿足了。總之,都是自己好了就行。」

(對真鍋佑介說)「為什麼平時吊兒郎當?你實際上是一個人寂寞的不行,不想讓任何人瞭解,你一想到將來就很不安,想叫出來,渴望依賴誰渴望得不得了,你想大聲叫『救命』,但是因為做不到,所以像個膽小鬼一樣逞強。總之,你是想逃避現實。事實上很害怕是吧。你擔心像你父母所講一樣,誰都不會喜歡你,將來也不會有人愛。」

[第三集]
「我想一定有學芭蕾的人,但像你們這樣沒有天賦的人,即使學了兩三年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不過是在浪費金錢。父母為了自我滿足,別人的孩子在學,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學。自己年輕時候無法做的事,要讓自己的孩子來完成。」

「愛和溺愛是不一樣的,十二歲的孩子還不成熟,怎麼可以對不成熟的孩子放任和溺愛呢?不受罰的孩子,走上社會後也會變成總是引起是非的大人。為了不讓這類人出現,才有了學校,不是嗎?」

[第四集]
(對並木與天童老師說)「自首,就是自由。就是讓孩子混淆自由與無法無天。只會變成不知道什麼錯誤的事的人。必須教給他們的是:認真學習,尊敬長者。以及讓他們感受到犯了錯就要受到懲罰的恐懼感。」

(對天童老師說)
「跟家長的糾紛都解決了嗎?」
(還沒有,挺麻煩的。)
「這樣還去約會嗎?看起來很開心啊。」
(私人生活也很重要。)
「就是因為有你這樣人的存在,才會被說做女人真好,結婚就能解決一切了。」

[第五集]
(對天童老師說)「你覺得叫孩子們停止,他們就會停止嗎?」
「 關鍵是看孩子們怎麼面對被欺負這件事,站在欺負這件事的立場。被欺負了也不敢面對的話,就只能被一直欺負。不能被欺負了,大家就會停止了。」

(神田和美說:為什麼要這樣欺負我,都是因為你,我一個朋友都沒有了,也害怕來學校,現在只剩我孤伶伶一個人了)
「好好清醒吧,悔恨的話就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不依賴任何人,靠自己的力量。」

[第六集]
(對神田和美說)「好好清醒吧,只是會給別人帶來困擾而已。現在的社會,大家都是只要自己好就可了。旁邊的人的事都怎樣都無關緊要。 」

(對神田和美說)「想要成為好朋友,明明什麼都不知道的人還要裝懂的人,是最讓不人愉快的。 」

(對進藤光說)「人都是軟弱的動物,一不小心又會背叛你的。」

「孩子的成長來自於與同齡人的接觸。」

[第七集]
(繪里花:什麼啊,全部都是你的錯,讓我做間諜。我才十二歲,做這樣殘酷的事情簡直就是侵犯人權。)
「那為什麼不拒絕呢?就算是12歲的孩子,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拒絕一些事情。承認自己做錯事,向大家道歉。你們這些人,一有不稱心的就怪家長不好,老師不好、朋友不好,全都是別人的錯。清醒一點吧!只做那樣的事,自己卻什麼也不思考,就變成停止思考的人類了」

「能想像嗎?遇到痛苦的事,你們會做的,只是閉上眼睛,但是即使閉上眼睛,問題也不會解決,睜開眼睛的時候,自身會變得越來越壞,平時說什麼個人的自由、主張權利。人權被侵犯了,就要大人來保護。也就是說,什麼時候都只想當孩子。如果後悔的話,那麼自己的人生,就要自己負起責任」

[第八集]
(對罷課的學生說)「趕快清醒吧。無聊的去模仿大人,準備一直做到什麼時候?示威、罷課之類的事,只不過是自我滿足而已。徹底的戰鬥,一定要勝利之類的,叫嚷完了就結束了。用用腦子,真正去考慮些有用的東西。現在的日本,有著改革之類重要事情置之不理的政治家,也有說著噁心啊可愛啊什麼也不考慮的女高中生。」

[第九集]
「神田同學,按照母親說的去做。」
(神田和美:為什麼?)
「這是當然的,因為你還未成年。不要忘了,你平時的電話費、電費、伙食費、學費可不是免費的。你要靠父母撫養,受他們保護的。」
(神田媽媽:就是啊。)
「如果你不想接受父母的想法,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話,只能走出家門獨立生活或者說服父母理解自己的想法。現在的你,這兩點都做不到,不是嗎。」

「該好好清醒了吧,能理解你們的夢想和希望,讓你們做自己喜歡的事的父母,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的。父母只會讓自己的孩子無論何時都聽自己的。正因為這樣才會給你們買玩具,買漂亮的衣服來討好你們。卻不是知道這是阻礙你們成長的。不過也沒辦法,人生沒有比教育孩子更有趣的事了。如果可以的話,希望你們永遠依賴他們,跟他們撒嬌。我們不是常說,什麼都不會的孩子很可愛嗎?就是因為有那樣的父母,長到二、三十歲也離不開父母,也不工作,變成只打打工,無所事事的人。你們中間難道不會有很多將來變成那樣的人嗎?」

「我不是說了嗎,不論長到多大,家長還是會把你們當孩子看。」

[第十集]
「那我問你們,你們是為了什麼而學習的 ?」
(怎麼說呢.......)
(為了將來進好的大學)
「進了好的大學又是為了什麼?」
(那是為了進好的公司)
「進了好的公司又是為什麼?」
(那是為了……)
(為了努力工作)
「努力工作又是為了什麼?難道你想做社長?」
(也沒有……)
「那就這麼慌慌張張的出社會?等到退休以後拿著大筆養老金安享晚年?抱著這麼天真的想法好嗎?被討厭的上司欺負了怎麼辦?被公司辭退了怎麼辦?這樣的話,你們所認為的好公司到底是怎麼樣的公司呢?現在的時代不論多麼有名的公司,其內幕也不知道多麼骯髒。什麼時候倒閉都不奇怪的。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怎麼辦?打算自殺嗎?」

「你還在說那麼天真的話。就算成了漫畫家,如果賣不出去的話怎麼辦?做一個漫畫家助手,一輩子就當個小角色讓人使喚嗎?就算成了足球運動員,能當職業運動員的人的本來就很少,如果受傷了就完了。你們有好好考慮過這之後的人生嗎?」

「反正你們只要想到將來的事就不安,自己什麼都決定不了。反正就安於現狀走一步算一步了。」

(並木老師:為什麼要做到這種地步?)
(為什麼要把自己逼上絕境?)
「如果教師自己動搖了該怎麼辦?這樣的話,會被學生們看不起的。您在剛成為老師的時候,不也懷著不輸給任何人的理想和熱情。不是嗎?」
(並木老師無言)

(進藤光: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之前老師說過吧,不管怎麼學習就算進了好的大學、好的公司也沒有任何意義。那麼,我們為什麼非要讀書不可呢?)
「你們給我好好覺醒吧。還不明白嗎?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的事。今後你們可能會碰到很多很多你們不知道的事。也會碰到很多你們覺得美好的、開心的、不可思議的事物。這時候做為一個人,自然想瞭解更多,學習更多。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不能稱為人,連猴子都不如。連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都不想理解。還能做什麼呢?不論如何學習,只要人活著,就有很多不懂的東西。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大人好像什麼都懂的樣子,那都是騙人的。進了大學也好,進了好公司也好,如果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想法,那就有無限的可能性。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間,人就死了。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成為出色的大人。 」

(馬場久子:老師為什麼要對我們那麼嚴厲呢?為什麼老是做些欺負我們的事呢?)
「你們能想像嗎?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比我對你們做的更加過份。人只要活著,就永遠有『欺負』這個詞。為什麼?因為人就是一種能在欺負弱小中獲得快感的動物。能和壞人、強者硬碰硬的人,只有在電視劇或者漫畫中才能看到,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重要的是,將來自已碰到這種被欺負的事,你們能夠掌握、應對的忍耐力和解決方法。你們中間也許有人已經掌握了這種方法也說不定。」
(神田和美:是不管何時都要有站在自己這邊的朋友嗎?)

(真鍋佑介:老師為什麼有兩年的時間去了再教育中心?聽說是因為把學生打成重傷?)
「因為那孩子對我這樣說:為什麼不能殺人?這個孩子腦子又好、體育又好,身材也非常高大,班裏的人都非常怕他。事實上他盯上的同學,都一個個被他欺負過。還有人因此自殺未遂。但他毫不反省,這麼說了,『為什麼,不能殺人?』。他知道這個問題問出來的話,大人們也無法回答他。所以我回答了他,讓他知道了別人的痛楚,大家都是和自己一樣活生生的人,不管是誰,都有你所不知道的了不起的人生。每個人都擁有的家庭、愛、夢想、希望、回憶、友情、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剝奪。 反之,誰都沒有權力給予他人苦難、痛楚、悲傷,所以不能殺人。你們也有可能犯錯,所以希望你們銘記在心,犯了罪的人一定會被捕,就算能逃過追捕,一輩子也會活在罪惡感中,被周圍的人冷落,到死也是孤單一人。已經沒有一件值得開心的事了,永遠都不可能得到幸福。」

(神田和美:老師說過的,這個世界上能獲得幸福的人只有6%,這是為什麼?)
「這是事實,沒辦法啊。」
(神田和美:我認為不是這樣的。)
「為什麼?」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幸福。大家都是不同的人,在這裡的24個人就有24種不同的幸福,不是嗎?有人只要能踢足球就感到幸福,有人只要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就感到幸福,所謂的幸福,不是他人決定的,而是自己決定的。我認為,這裡的24個人,每個都能得到幸福。)
「如果你能一直有這樣的想法就好了。」

(神田和美:老師,我有個請求,請您說真話吧。)
「什麼真話?」
(老師其實是個好老師,對吧?你看,獅子不是也會把自己的孩子推下山谷嗎?和那一樣,您也是故意扮惡人,對我們做很過份的事情,目的是要讓我們變的更堅強。)
「不要說那麼無禮的話。」
(耶?)
「我從來沒有覺得我的作法是錯誤的。」

[第十一集]
(並木老師:24 小時裡,難道你連睡覺的時間也犧牲掉去看顧著孩子們嗎?非常在意自己的嚴厲,會不會傷害到孩子們,會不會太亂來,是吧?所以,為了怕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能隨時保護孩子們,才這樣做。為什麼不跟我說呢?我就那麼的靠不住嗎?)

(對並木老師說)「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個很好的老師。怎麼樣的老師才能叫做好,我現在還不知道。」

(對六年三班學生說)
「你們也該清醒了,人生有不安是理所當然的,重要的是,不可以因為這樣失去自信,說些不著邊際的謊話傷害別人。例如,人死了以後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 有人說會上天堂,相反也有人說會下地獄,那些都是胡說八道。 誰都沒去過怎麼會知道?不知道的東西,不必裝作一副瞭解的樣子接受。比起那個,更應該去想想現在。可以想像嗎?我們的周圍,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夜晚裡無數的星星在閃耀著,身邊也許會有小蝴蝶在飛舞著。來到街上,會聽到初次聽到的音樂,能和很出色的人相遇也說不定。平時不太留意的景色隨著時間的流動而變遷,也會有很多令人驚喜的事物。這些重要的東西,都要好好的張開眼睛看清楚,豎起耳朵聽清楚,全心的去感受,這就是所謂的生存。」
「如果現在還沒有明確的目標的話,就去學習。12 歲能做的事只有用功學習,然後進中學。去國中也好,去高中也好,只有現在才能做到的事很多很多,不要忽略眼前而一味考慮以後的事。如果一直這樣的話,怎樣也不會有所作為的。」
「現在還沒有具體的目標的話,就去學習吧。努力的去做只有 12 歲的現在才能做的事情。然後,去上中學。」

(並木老師:為什麼一定要辭退這麼優秀的老師呢?阿久津老師是把自己當做自己的牆壁,然後再跨越自己,沒有碰過壁的孩子面對挫折都是軟弱的,現在的大人都不願意做這面牆壁,所以孩子才這麼軟弱。孩子們會立刻忘記我,卻永遠不會忘記阿久津老帥。真正該辭職的不是像我這樣的教師嗎?我們這樣年長的人,不是應該保護像阿久津老師這樣有作為有理想的人嗎?因為大人的行為太醜陋,孩子才會走上歪路。)

(天童老師:老師為什麼這麼努力?為什麼這麼熱愛教師的工作呢?)
「 因為教育會創造奇蹟。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會有我們想像不到的美好奇蹟發生。」
(會不會被認為是好老師都無所謂了。那種事,讓10年、20年後的孩子們去決定吧!)
「你好像也變的有點像個教師了。」

(六年三班對阿久津老師唱的驪歌)
當我仰望您,就會感受到珍貴的恩情
一晃多少年了,當我站在我們的校園
回想起來,真是時光荏苒,而分別就在眼前
再見了,我們彼此友愛,那日積月累的感情
即使分開之後也千萬不要忘記
是您的不斷鼓勵讓我立身揚名
而分別就在眼前,再見了
早已熟悉朝夕苦讀
如螢火般美麗,如白雪般美麗
一刻也不會忘記,那些流逝的歲月
而分別就在眼前,再見了

「你們要一直感傷到什麼時候啊?這裏已經不是你們該待的地方了,趕快去上中學!」

(和美:老師無論如何都會繼續當老師吧?)
「當然。」
(老師,你知道Aloha有很多意義,有hello,goodbye,還有......)
「I love you」
(老師,aloha!)
(阿久津老師轉頭看著神田和美離開的背影,周圍燈光漸漸變得明亮,老師的眼神也變的柔和,慢慢露出了美麗的微笑。)

為避免讀者踩到雷,特別篇的台詞請反白閱讀。
[特別篇一 墮天使]
「太過單純的想法,會對別人造成困擾,甚至會傷害到別人。」

[特別篇二 惡魔降臨]

(對真鍋佑介說)「你給我清醒一點,你做的事,只是逃避現實而已,你做這種自欺欺人的事是準備怎麼樣啊?」
(但是老師你說.......)
「我是說如果有兩種選擇,又不想選擇其中任何一種的時候,就要去尋找第三條路。雖然嘴巴說說很容易,但也許這種東西是很難找到的。即使找到了,會有辛酸痛苦的未來在等著你也說不定。但如果朝著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前進的話,『當時那樣做的話就好了』,就不會這樣後悔了。總有一天周圍的人會明白的,不,會有一種『即使周圍的人不明白也沒關係』的覺悟,這樣的話人就會變的堅強。為了去尋找這樣的第三條路,人類有這樣的頭腦,自己說謊,什麼都不做的話,就沒有必要做人了。」

「這個孩子被欺負的話會怎麼辦?這個孩子會成為我的朋友嗎?不行,也許男孩子很脆弱的。要選目標的話,還是堅強一點的孩子好。在這裡面最堅強的孩子是誰?也許是這個孩子。」(電腦螢幕上出現神田和美的資料)

(進入六年三班教室前)
「希望我的做法沒錯,希望24個人全員都順利畢業。無論做什麼事,我都會保護我的這些孩子們的。」
「太天真了,這種表情的話還不夠。」
(女王漸漸轉為魔鬼般的表情)

多元智能 --- 發揮子女潛能

提昇智能的參考方法
語言能力智能
是指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對文法、發音、節奏、文字含意的理解和運用。
讓孩子多閱讀、寫作、交談、講故事、參與討論等。
數學邏輯智能
是指有效地運用數字、科學和邏輯推理的能力。當中包括計算、歸納、假設等能力。
讓孩子多參與數字運算、推理遊戲、分類、排列、及探險試驗等活動。
視覺空間智能
是指能準確掌握及表現視覺空間,如能夠掌握線條、平面、空間、形狀、色彩、及了解他們的關係。又能將視覺和空間的想法「立體化」地在腦海浮現,及清楚地表現出來。
讓孩子多砌模型、拼圖、做手工藝、拍攝、繪畫、參與定向追?遊戲及聯想遊戲等。
音樂旋律智能
是指能掌握音樂最核心的元素。對節奏、音調、旋律、音色有高的敏感度。又懂得欣賞、享受、領會、表達甚至創作音樂。
讓孩子多參與歌唱活動、學習樂器、欣賞演唱會、音樂會或歌劇等。
身體運動智能
是指能善用身體及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能夠在協調、平衡、敏捷、力量、彈性、速度、觸覺等方面有好的表現。
讓孩子多參與各類體育運動、競技或競賽性遊戲和戲劇訓練等。
人際溝通智能
是指能夠察覺及分辨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感受、意念及思維。與人溝通時懂得觀察及了解別人的面部表情、聲線、身體語言並能作出適當的反應。
讓孩子多參與團體活動、參加社交技巧及解決難題的訓練班,鼓勵孩子多主動與人溝通。
個人內省智能
是指個人了解、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有自我評價的能力。
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輔導他們認識、了解自己的能力及情緒,引導他們訂立個人目標及計劃,培養自律性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閱讀與寫作的培養3

我自小在傳統小學上課,在「考試扣一分一下手板」的環境下成長。我長大後跟小時已在外國讀書的朋友談論起大家的小學教育時,我深切悲痛的認為我的童年是給當年的教育制度所扼殺,因為我不覺得今天我的水平比我身旁的朋友高,但是當年的我在做著重複的抄寫,背誦的功課時,他們是在遊戲中輕鬆的學習。我不禁質疑我為甚麼我的童年時代要去經歷那沉重的學習方式?這個結論構成我對兒女選擇學校時立下了以下兩點基礎:1.宏觀來看,香港的知識水平不比歐美的好,就醫學而言,西方確比香港來得先進。既然”製成品”的質量不用懷疑,原材料亦不相上下(假定各式各樣兒童有相若智力),我為什麼要去質疑人家的製作過程?2.要是兩種學習過程的結果亦不相上下,那為什麼要挑一條艱苦的路程給我的兒女?何不還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愉快的小學生活?真的要讓他們與精彩的現實世界隔絕,才能使他們成才?我抱著這個信念將兒女送入真道,過去六年,由其是初年,真道經受多番的批評與質疑。多得多位理性的家長護航,今天雖仍偶爾看到零星的指控或非客觀的報導,但對真道的評價似乎已提升回他早應有的尊重。今天,我以第一身用家身份告知所有曾質疑真道的小眾,就我而言,真道確把承諾的兌現了。今天當有人問我的兒子的興趣是甚麼時,我會答:「又唔咪係果d睇電視、上網、打機、聽mp3、間中打下波、踩下單車、游下水……不過,佢最新的興趣係睇書同埋寫作。」寫到這裡,我的臉仍在傻笑中。希望閣下看過這篇分享後不要覺得我在「晒」,小兒小女只是真道內眾多奇蹟之一二;我是誠心感謝真道對他們的栽培。或許我還真的「有d 晒晒地」,但「晒」的絕非我兩隻馬騮而是真道書院。真道–多謝!武航 - 08年1月6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閱讀與寫作的培養2

再一段日子,看見兒子在電腦前忙得不可開交。我伸頸問:「你在做甚麼?」「我在寫武俠小說!」「甚麼!!!」我差點兒在椅子跌在地上,用不能置信的語氣問:「武俠小說?你?自己寫?」「對呀! 版權所有,不准翻印。尚要下一輪苦功呀,現在只有一萬六千多字,我打算寫十萬字的長篇,所以現在你先不要看吧。」我用上天賦予我作為父親的身份語帶威嚴地說我現在要看,他沒有作多餘的反抗說:「那你看吧,不過不能給阿妹看,她只會笑。」接著,他轉身出房,我呆在電腦前把他的「大作」看完。電腦內還附帶有三個檔案;一個列舉了主角、配角的外號,甚麼「鬼見愁」、「黑面判官」;另一個檔案詳列各人武功心法;甚麼「摧心掌」、「八卦刀」,最後的一個檔案跟先前的完全無關,是各樣題材的散文。小說的名稱是「施梓流在獅子樓」,內容說不上很吸引,亦帶點抄襲,當中文字天馬行空、時空交錯,情節發展的伏線亦甚為孩子氣及卡通化,亦暫無文筆可言,但是結構完整,章節齊備,亦偶有佳句。11歲的他嘗試寫小說,我還求甚麼?我看得有想哭的衝動–記得我中學時期每星期要作文,每篇字數不能少於400字。那時的我絕不會寫第401個字,那麼五年中學(預科無修中文)我勉為其難才寫了400 x5年x30周= 60000字。今天我兒他自發一下子說要寫10萬字。再者,我亦驚異兒子對中文措詞的掌握,在我小學時,絕寫不出同樣的水平。當我認為我百分百了解這個11年來與我共同生活、跟我血脈相連的兒子時,我驚覺原來我小觀了孩童的潛能與他們無邊無際的想像力。我再問兒子電腦上的短篇散文是甚麼,他說:「散文集呀,同學集體創作,題目不限,字數不少於200;起初只有我在寫,現在袁某,李某,馮某也在寫,每人每天二百字,並互相賞評。現時黃某也在忙他的財經小說,他的中文輸入法不靈光,還是我跟他打的;蔡某懶一點,兩個多月才寫出二千多字的科幻小說。李某最捧,他寫英語的小說」「老師要你們寫嗎?」「不! 他們壓根不知我們這個寫作組合!」近朱者赤,朋輩的相互影響可見一班,真道提供了最佳的硬件作學習的平台,孩子自會互相競著走。真道中文科的老師們,縱使你們暫不知情,你們的努力下孕育出這樣的學生群,我多麼為你們感到自豪! 孩子們愛寫作並把寫作當成興趣,能把內心的世界用文字把他記下來的行為在我心內泛起萬丈波瀾。這可不是眾多小學中文老師夢寐以求的情況?先不去說質與量,孩子肯寫、敢寫已然跨越了他們學習的鴻溝並向浩瀚的知識海洋邁進。就我所知,會主動寫作、喜愛寫作的孩童可會在台灣找到,在內地亦可能比比皆是; 但在香港找得上,我敢相信雖非絕後但絕對空前!縱然他們今天的文章尚距大雅之堂相去甚遠,但誰個又能低估這班孩子當中因了今天的文字功夫而他日成為真正的文人?孩子們未成型的「小說」裡不僅能有他們此生第一部可成書籍的作品,而且還認證著真道當年的預期–「不用抄寫,著重啟發」;「為什麼我們要把孩童天生就喜歡拿著筆寫東西的天性,扼殺得見筆似見鬼」。我不禁想起高鋼教授 -遭遇美國教育中的引述 - 「對人的創造能力來說,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裡去尋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夠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的能力。死記硬背,就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今天兒子與同學們遇上問題,他們已懂得上『維基百科』找答案。七年前我後知後覺在真道截止報名後才申請報讀,我夫婦倆是最後一天的面試的最後一名申請人。當年最打動我們報讀真道的原因是學校的理念跟我相信的很近似。我曾拜讀過的一篇很有啟發性的文章「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有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作慾望和嘗試。」節錄自「遭遇美國教育-高鋼」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閱讀與寫作的培養

[ 近朱者赤 ]群落之間總會互相影響,真道的孩子也不例外;比方說,有一年不知誰個先開始收集地鐵街道圖,孩子們就像傳染病一樣的爭相收集、交換。還記得當年為滿足兒子這個在大人眼中「無乜謂」,但小孩卻津津樂道的興趣,廿四孝的我,用了一整個周日,跟兒女由將軍澳坐地鐵去筌灣,孩子每站索一圖。忙了一整天。今年又不知誰個開始研習地產資料,兒子整天央我帶他去看樓盤。我說:「又不是要換房子看來幹嗎?」他說:「現時同學間流行收集售樓書,愛看圖積」。原來他跟同學對這方面的知識已略有小成;甚麼地積比率、甚麼屏風樓、這個樓盤的間隔怎樣,那個單位又如何的說得琅琅上口。去年(5年級)小兒考試過後,我曾問小兒在學校裡誰個同學的成績最突出?他說中文科不作他人想,一定是葉某; 當其他同學考獲80多分已經會被評為優等時,葉某是90多,大幅拋離第二名。我好奇的問葉某有甚麼特別之處?兒子說他的用詞很艱深,不是一般同學會用的。「比如呢?」他想了想說: 「蹓躂!」對!『蹓躂」確不是香港的小孩子常用甚至認識的詞語。我問:「那你會用甚麼詞句來形容同樣的情況?」他說:「我可能會用『流連,遊蕩』。」我心想,「蹓躂」確比「流連,遊蕩」來得精闢,更能表達那種在街上”hai”的情況。孩子又說,葉某從來書不離手,當他頑劣的時候老師要責備他,是罰他不准看書呀!我驚訝地想這是甚麼模樣的書痴?在香港我只聞『你頑劣,我罰你看書!』我問:「那麼他看甚麼?」「甚麼也看,金鏞、衛斯理、巴金、三國……」「那你呢?」「我今年暑假前(2007)要看完金鏞,再看其他。」如是者,他把我二十多歲始能看完的整套武俠鉅著吞噬了。暑假後,他央我去買書。我問:「買甚麼?武俠小說?」「不!我想買家、春、秋!」我兩眼瞠大的問:「巴金?激流三部曲?」「對呀! 我在學校圖書館已看了半部”家”了,但是不能外借,跑上跑下很苦呀,我買一套成嗎?」我心道要是近代文學名著你肯看,我怎會說不。「好看嗎?」我問。「好呀!三十年代初為什麼上海的社會有這麼大的衝激呀?」我啞然的沉默。一,這不是一個三言兩語可答得上的題目;二,這看似沉悶的書種,到今天我還不肯(不敢)沾手,那我又如何答得上?如是者,閱讀竟然成為我兒女最大的興趣。繼金鏞後,他看衛斯理,梁羽生,當中又夾雜幾本文學作品如錢中書的圍城,沈從文的邊城……。女兒愛看Harry Potter, 因為我的一句說話:世界上各地的語文系統結構也不同,翻譯版絕不可能比原文演繹得更傳神,要我挑,我挑最好的!那麼最後一套Harry Potter就改購了英文原版。為了鼓勵他多讀亦免卻他張羅書本,我為他添購了一部電子手賬並上載了過百套書。現在他手賬不離身,這似乎比現今電子遊戲機不離手來得強。月前他在看大唐雙龍傳,我又問:「好看嗎?」「我驚嘆黃易怎能寫得出這樣長的作品,一套63 本,洋洋百萬字而情節非常吸引,但他的文筆比不上金鏞。」「怎麼?何以見得?你懂得分辨嗎?」他說:「金鏞的文字功力相當深厚,你看他描述韋小寶那一段確將韋小寶的精靈跳脫活龍活現,而且他的句法很流暢,絕無文筆上的錯誤。你看黃易這句,還不是廣東話語法。」我聽罷又再啞然,我回想多年前薛老師在真道家長會介紹蘇州中文教學法,五常法…....。她提到世上任何語文教育家一致認同最佳提昇語文能力的方法是多閱讀。我感謝薛老師及一眾老師對小兒的教導. 今天我驚覺小兒已經不單能「讀」,而是已經提昇到「賞」及嘗試「評」的階段。

影響孩子成績的十大壞習慣

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徵,好的習慣可以帶來好的結果,而壞的習慣只能帶來不好的結果,在許多時候,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就是由於有一些壞的習慣在作怪。
一. 學習無計畫 學習上不明白自己要幹什麼,該幹什麼,總是讓老師和家長在後面推著屁股。 凡事預則利、不預則廢,成績好的學生一般計劃性都很強,學年有學年的總目標,學期有學期的規劃,每週有每週的計畫,每日有每日的任務。
二. 學習不定時 學習時間不固定,每天必要的學習時間無法保證,學習時完全憑情緒,情緒好的時候可以學到深夜,情緒不好的時候,就什麼都幹不了。 知識是日積月累起來的,人不可能在極短時間內把大量的學習內容輸入到大腦裏去,饑一頓飽一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 學習不定量 每天該完成的學習任務沒有完成,喜歡搞集中復習、臨考突擊,每天該記憶的內容他欠帳,該做完的作業他欠帳,該復習的東西他還欠帳。 要想較好地掌握知識,必須靠每日的知識積累,沒有量的積累,便不會有質的飛躍。靠集中復習、臨考突擊學到的知識,不但數量少,而且品質差,經不起嚴格的檢驗。
四. 學習馬馬虎虎 上課時忘帶課本和學習用具,抄寫中明明是“'b”可他抄下來就變成了“d”,作業經常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但字跡潦草錯誤率高,考試時草稿紙上明明做對了可就是忘記謄寫到試卷中。 馬虎在孩子中間似乎已經成為一種通病,如果家長不加注意、不予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必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五. 學習時一心二用 上課時經常精神溜號,甚至做一些與學習毫不相干的事;自習課時常沉迷於空想,或者東翻西看,浪費時間;做作業或復習時,常做一些小動作,一邊聽歌一邊寫文章、算題,哪里說話哪搭茬兒。 專心致志是學生必須養成的起碼的學習習慣,一般人不可能同時高品質地做好兩項或兩項以上的事情,所謂“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六. 不懂的東西也不問 過於害羞,雖然學習上有許多沒有搞懂的問題,但也不敢問老師;太愛面子,喜歡打腫臉充胖子,不懂也裝懂,不會的東西從來也不向別人請教;學習心裏沒數,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些地方懂,哪些地方不懂,似乎什麼都懂一點,但又沒有完全掌握。 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提高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知識的過程,聖人都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況且還在求學中的學生。家長要提醒和鼓勵孩子不僅要不恥下問,而且還要 不羞與上問。
七. 有錯也不改 作業本發到手裏,雖然上面有許多老師的訂正,可很少往心裏去;測驗題和考試卷基本都是只看看分數便扔到一邊,從不認真分析原因、檢查和修改錯誤。 學習是一個積累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補漏洞的過程。一門課程,你的知識漏洞越少,說明你學得越好,考試時的成績也會越高,那些考試時出錯的地方往往是你的知識漏洞最大的地方。家長可以幫孩子整理一個“錯題集”,每次作業、測驗和考試之後,讓孩子將其中做錯的題目都記錄下來,這些很可能就是孩子的知識漏洞,家長要督促孩子經常看看這些題目,時間長了漏洞就會補上。
八. 課前不預習 即使老師有要求,也很少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內容,上課只帶了一雙耳朵,連最簡單的東西都要等著老師告訴他。 預習歷來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要求,孩子在上課前沒有預習,聽課時對老師所講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會大打折扣。
九.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課堂上思想開小差、易分神、小動作多、坐不住、愛說話,快到下課時就聽更不進去了,心思早已在課後的娛樂之中。 課堂45分鐘對孩子的學習至關重要,老師是孩子學習的指路人,如果課堂學習的重點、難點孩子搞不明白,課下他花幾倍的時間都不一定能補上。
十. 不復習就做作業 做作業前不看書,不看參考資料,不先消化和理解所學的內容,作業拿過來就做,做完了萬事大吉。 作業是每個學生必須要獨立完成的任務,它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正確地理解、熟練地記憶所學的生詞、語法、定義、定理和公式等,是要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如果孩子不求甚解地完成了作業,根本就起不到這些作用。

網友分享

我的女兒K3開始每日都會寫日記,一句起,兩句止;圖文並戉,生動有趣。為了鼓勵她寫多些,我會用文具和貼紙作獎勵。(她現在是中學生了,依然有寫日記。)
我的兒子討厭書寫,卻愛聽故事和看書,我會用故事書作獎勵。他現在是小學生,休息的時間就是他看書的時候,他每日都趕快完成他最討厭的功課,然後投入書中世界,樂在其中。

資優孩子的成長戰爭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週刊第 945 期
作者:李盈穎

(圖:如果社會沒有給資優生一個「做自己」的空間,他們只好戴上面具,隱藏自己
,以求得社會的認定及接受。)

天才令人羨慕,但很少人知道如何教育天才,多數天才長大後也無法有高成就,我們
對天才教育究竟了解多少?


  二○○五年十一月一日傍晚,台北師大分部校園裡,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大考中
心主任簡茂發、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交大校長張俊彥,都出席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
第三次的聯席會議。

  這會議針對「高中科學班」討論長達兩個多小時。希望在現有資優教育外,新增
一個培育頂尖基礎科學人才的新管道。可能在二○○六年招收一百五十位國中畢業生
,在全國的建中、北一女等六所頂尖高中試辦,這些學生三年後將可直升大學,不需
經過現有升學體制。

  為避免該方案在沒拍板前,引起父母、學子們又開始另一場戰爭,拚命送孩子進
補習班角逐名額,與會者與教育部格外低調。

  二○○五年暑假,十七歲的林建邑從台大畢業,旋即負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攻
讀博士。他,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依國內正常受教年齡,大學畢
業生應是二十二歲到二十三歲。

  林建邑不但連跳五級,比一般人學習時間快五年,連碩士過程都省略,直接念博
士。在林建邑之前,國內曾有一個十八歲就大學畢業直接到國外讀博士的天才,是現
任淡江大學副教授楊柏因。


天才很稀有! 資優者約三到五%,天才是萬分之一

  培養資優生、天才兒童,是無數父母夢寐以求的希望。什麼樣的人是天才?一般
而言,智商在一三○以上,智能比一般人提前兩年(可跳級兩年)即是資優。天才,
則是「資優中的資優」。前教育部長郭為藩曾指出,資優者的出現率在三%到五%之
間,天才則是萬分之一。

  也就是,天才是人類智能金字塔最頂端的少數人,但這少數人,對人類造成很大
影響,他們甚至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如今我們能了解地球潮汐、彗星運動、太陽系星球的存在,就是因為牛頓利用數
學原理證明萬有引力的存在。而現在的核能發電、原子彈、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源頭
都是數理天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想想,沒有電力照明的醫院、工廠、火車、電梯
,會發生什麼事?就可以知道,一生共有兩千多項發明的發明天才愛迪生,對人類有
多麼大的貢獻。但是,並不是所有天才,都能發揮潛能,相反的,多數天才終其一生
沒沒無聞,甚至比一般人更不如。所以,至今歷史上有記載的天才,寥寥可數。因為
,老天爺送給天才的天賦才能,就像一刀的兩刃。


天才是種病! 才氣的基因,和某種自閉症基因相同

  愛爾蘭三一學院精神病學家費茲杰拉得(Michael Fitzgerald)二○○五年六月
出版新書《藝術創造力的起源》(The Genesis of Artistic Creativity),研究史上
多位名人天才的傳記(牛頓、莫札特、貝多芬等),結果發現他們多半有「亞斯柏格
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

這是一種較緩和的自閉症,有這種病的人,會有超凡的藝術創造與高超的數學天
賦,愛因斯坦也被認為有這種病。費茲杰拉得發現,導致亞斯柏格症候群的一些基因
,和擁有才氣洋溢的創意,基因是相同的。也就是,天才與瘋子之間,僅一線之隔。

「資優生,幾乎都有『過度激動』(overexcitabilities)的身心特質。」台北
市資優教育資源中心主任劉貞宜指出,「過度激動」一方面是資優生一股向上的力量
,他們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但「過度激動」也會產生負面影響,當資優生急
於不斷往上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就顯得焦躁或鬱悶(躁鬱)。

此外,資優生還普遍要求完美、敏感,讓他們追求卓越、學習快速,但也讓他們
在無法盡如人意時,容易受傷害,造成內心的衝突與不協調。

一位天才的早慧、孤單,很可能以結束生命的方式來面對。林姓資優生曾參加澳
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所舉辦的國際學科評量,蟬聯兩屆科學組台灣區第一名,於二○○
○年就讀於建國中學數理資優班,第一學期即得到全校第一名。隔年三月,他竟選在
一個清晨上吊離世。過世後,父母與同學為他整理手札,收錄作文、自傳、週記、信
件,他不僅聰慧,還利用課餘時間大量閱讀書籍,並進一步對周遭人事提出針砭及疑
問。母親在手札一開頭的文章寫著:「你只是一個孩子啊!為什麼要有那麼深邃的思
想?你就不能從眾去喜愛『無聊』的偶像歌手,去參加『言不及義』的聊天呢?」

波蘭學者 Kazimierz Dabrowski,則把資優生的「過度激動」分五種類型,他們
有用不完的精力、較敏感的感官知覺、高智商、永不枯竭的好奇心、想像力特別豐富
、極端的情緒高低潮。美國心理學者Michael Peichowski也認為,過度激動增加智力
和情感的發展,但也會產生衝突與緊張。


天才吶喊:「別叫我資優生」 被同儕孤立,也自我孤立

也就是,天才有高智力,但也要面對高度的內心衝突。到底,在令人豔羨的低年
齡高成就之外,天才有什麼樣的心理壓力和難言的苦痛?我們專訪一位台灣知名度很
高的數理資優天才,經過長達三星期、六次電話聯絡,他才願意填寫我們提供的問卷
,並接受訪問。

訪談中,他直言自己一路走來並不快樂,「痛苦」、「曾想自殺」、「burned-out
(燃燒殆盡)」等字眼出自天才口中時,格外令人心驚。但這卻是天才的真實感受,
為保護當事人,我們隱去他的姓名簡稱A君:

「我和人相處會有壓力。」他從小就習慣一個人,國中時,因為功課好、個子小
,常被同學欺負。他的自我防衛之道,是平常沒事拿本書坐著,築起一道自我堡壘,
也不跟別人來往。跳級上高中後,他不怎麼合群,體力也差,同學知道他是資優生,
總是對他另眼相看——例如,全班都知道的事,就漏掉通知他,他的東西也經常會不
見。「資優生」三個字多年來一直困擾著他。「單只是人家一直提到我是資優生,就
已經很煩了,一直到最近幾年,我都很討厭人家這樣講,」他說。

青少年時期,正是渴望尋找同儕建立自我價值體系的階段。但因為是資優生,同
學有意無意間,畫個圓圈,把他推向圓圈之外。站在圈外,他成為孤獨的天才,只好
跑電腦社:「在電腦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就不會想到問你是資優生,比較厲害或不厲
害。」

  他智商高,但對生活瑣事卻笨手笨腳,例如在校打掃時,他就常常會不小心打翻
東西,還失手把水桶從窗台上推掉下去。於是,能讓他自我肯定的,就是數理資優的
能力。「我想大部分的資優生都和我一樣,心理上多少有點不正常的好勝心,這是我
們這種人支撐自我的重要因素,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天才吶喊:「不想再念書了」 發現天外有天,頓時受挫萬念俱灰

在一般人的世界裡,他被稱為天才,進入天才世界,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例如,他在國外念書時,真正見識到「過目不忘」的人,「就像照相機一樣,書本第
幾行第幾字有什麼錯誤都能說出來,基本上那是一種scan(掃描)!」

在台灣雖不怎麼快樂,但在求學過程中,還算一路順風。直到隻身到國外,他才
發現自己獨自面對挫折的能力不足。「我不是個能忍受挫折的人。」他在國外念書念
到突然「卡」住,加上感情遇到挫折,「有一天萬念俱灰,不想再念了!」

從小到大,除了少數朋友,他習慣一個人,對感情問題顯得低能。「『要替人家
著想』這個東西是要學的,我太反社會了,」他認為不擅處理感情問題來自於,過去
沒有學習如何替他人著想,等他開始想學的時候,已經有點晚了。「我當時是滿慘的
,我不認為我應該要變成那個樣子。」


天才覺悟:停止爭勝,放下「應該要很偉大」想法

其實,念到「卡」住無法再繼續的,不只是他,和他同時出國的另一個資優生,
哈佛博士沒念完就打包回台。A君後來轉念其他研究所,還是拿了個博士,和他同齡
的人大學都還沒畢業,他已拿到知名學府博士學位,如此炫麗耀眼的成績,卻是另一
段自我掙扎的開始。

因為以很短的時間讀完博士,趕著寫完論文,A君身體變得更虛弱。他覺得自己
像松鼠爬籠子,疲憊不堪。回台灣後,覺得自己「完全burned-out(燃燒殆盡),工
作幾年,身體和研究方面的壓力讓他倦怠、挫折,「所以我停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完
全熄火。」

後來他再也無法忍受自己,放了一年假,扔掉所有教書的講義,跑到很遠很遠的
地方。雖然沒有放鬆心情,患得患失也改不掉,但他總算學到:「盡量做就是了,並
且放下『我自己應該要很偉大』的想法。」

他承認,從博士班畢業那天起,十幾年來自己幾乎沒有進步。「到今天為止,我
覺得對不起老天爺。我上半生太過順遂,造成抗壓性、耐性和心理調適能力不足,浪
費了很多時間。」從拿到博士回到台灣,他一直在「與自己掙扎!」

「過得不快樂都是因為自己,患得患失是心障的一種,爭勝之心也很可怕。」他
正學習不再為自己設過高的標準,「如果你沒有掙扎出自己給自己的束縛,你永遠有
東西可以比。」天才風光的表面,隱含著難言的痛苦。

「其實,資優生就像殘障生,一樣需要特別關心。」家有天才兒的單寶慶說,社
會價值鼓勵資優生認定的角色,是成功的、社會欣賞的、順從的角色。但那些較特別
的資優生卻認同挑戰、批判、創新、反傳統的角色,如果社會沒有給他們一個「做自
己」的空間,他們只好戴上面具,隱藏自己,以求得社會的認定及接受。


天才像殘障生!除了智能引導,更需要加強情意輔導

A君提到,「資優生心理上多少有點不正常的好勝心。」台北市資優教育資源中
心主任劉貞宜說,資優生是一群自我要求很高的人,要他們不去比很難。所以她強調
,現在的資優教育,除了智能上的啟發與引導,更要同步加強情意輔導。亦即,面對
困難、挫折和壓力時的調適(如轉換觀念)。

根據一九九七年師範大學〈跳級資優生之追蹤研究報告〉指出,跳級資優生裡有
兩成的學生適應困難,原因不外是:一、人際交往能力不足,二、生涯覺知及決定能
力不足,三、考試焦慮,四、低成就。

茱蒂佛斯特一九九○年執導的「我的天才寶貝」片中,天才佛瑞德在小學一年級
時,同學滿場飛奔打球,他則是在地上畫聖母像;在別人換牙齒的年紀,他擔心世界
環境的安危。學者觀察:「他既不正常,也不快樂。」他母親和教育學者,對如何教
育佛瑞德持不同意見,母親只希望,他像尋常小孩般長大。

學者帶著佛瑞德參加智力比賽、跳級進大學暑修、上電視。小佛瑞德在大學裡交
了一個大朋友,大朋友帶著他騎車、玩耍,但當佛瑞德一天直接闖進大朋友與女朋友
的房間,他遭到大朋友的喝斥,並且對他說:「你是個孩子,而我要與許多大朋友有
我們的事要做。」此後,佛瑞德不再參加任何超越他年紀的活動。藉由母親的幫助,
後來的他尋回屬於自己同年紀的一班朋友。片尾,佛瑞德以一個自述的口吻說:「我
不在乎,因為我很快樂。」

天才(或資優生)跳級讀書是否順利,絕對不只是智育教育問題。師範大學特教
中心主任郭靜姿分析:跳級之後要適應得很快樂、很好,除了IQ要高、要全才,就
是要有 open minded(心胸開闊)的人格特質。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吳武典則認為,具有特殊性格的資優生包括:不能容
忍失敗的求全型、無視於社會規範或他人權益的叛逆型、滿懷怨氣的自暴自棄型、充
滿焦慮刻意自我掩飾的隱藏型、及特殊學習困難型。


天才去哪了?不是未發揮潛能,就是隱藏能力

除了跳級讀書不順利之外,天才(或資優生)未被發掘,也是一大問題。美國就
有學者(Robert J. Havighurst)研究指出:被社會發現、培育的資優人才,可能不
到一半。而根據美國資優兒童協會估計,被鑑定是資優的學生中,只有三五%接受資
優教育。

如果真如預估,資優者的出現率在三%到五%之間,天才則是萬分之一。那麼台
灣二千三百萬人口中,至少應有六十九萬資優人才、有二千三百個天才。但以目前狀
況,被發現的天才並不多,從民國七十年到九十四年,二十多年來接受資優教育者,
還不到五萬人。

《我的天才噩夢》一書作者凱莉(Marylou Kelly Streznewski)共訪談了一百
位資優成人,她指出,「社會沒有教資優生如何適應成人世界的生活」。雖然社會上
不乏快樂成功的天才,但許多天才並沒有發揮潛力,甚至完全被社會浪費掉了。擁有
獨特珍貴能力的資優者,為了和別人相處,可能隱藏一輩子,「恐懼、被排斥、痛苦
的經驗,可以逼使許多人隱瞞自己的能力。」

凱莉在書中提醒,「社會需要改變,我們不該繼續浪費這些人才資源,資優人才
能夠做出特殊貢獻,可以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有三個資優子女,曾任教於台大數學系的朱建正也提醒,正視資優人士問題,與
提升台灣競爭力有關。新一代的資優人士不只是「新」人類,甚至是「星」人類,思
考速度、廣度、記憶強度都快一般人好幾倍,嚴重不適應目前的學校教育模式。

也許,台灣社會及學校對資優教育,正該進行一次總體檢。

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如何促進孩子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Ⅰ讓孩子從成功的體驗中獲得滿足:
1.讓孩子發揮自己擅長的學科;孩子能擁有一門擅長的學科,生活自然充實 愉快,同時,亦可因自信心的增加而促使其他科目的進步;由於每個人都各有所長,無法事事精通。因此,勿因孩子在某方面有不理想的表現而苦惱。
2.積極鼓勵孩子從事有興趣的活動;正當的嗜好與充分的運動,不但有助於調劑生活,更可培養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3.讓孩子先做能力所及之事;無論工作或課業均有程度難易之分,倘若一開始就好高騖遠,便易因失敗而喪失自信與幹勁,而一事無成。
4.多做義工,讓其從旁觀、溫暖他人的生。
Ⅱ讓孩子遊玩並幫忙做家事:
1.會玩耍的孩子,學習能力亦強。
2.幫忙家事不但不妨礙課業,反而提高成績;做家事可活動四肢、消除課業所帶來的緊張與壓力,亦能促進腦的活性化。
3.運動會增強體力和腦力。

啟 發 兒 童 的 創 造 力


有很多人會認為創造力是指憑空想像的能力,但具體來說,它可理解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是將平日的生活經驗累積,在遇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將腦內既有的經驗透過重組而演變成新的概念。創造力是人類予生俱來的才能。你會發覺自己的孩子對身邊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及興趣,永遠有源源不絕的疑問,對很多事物亦有「奇怪」的看法,這正顯示孩子在發揮創造力的小宇宙。有些調查顯示,隨著兒童的成長,創造力反而會不斷減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制度不十分重視創造力的訓練,多專注訓練單一的思考模式,著重標準答案,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創造力對孩子的心智發展及將來的成就都有重要的影響,因孩子的創造力發展顛峰在九歲或更早的時間,故發展孩子的創造力愈早開始愈好。
現提供一些心得給各父母參考:
1. 鼓勵孩子以不同角度表達意見 在父母眼中,對孩子的見解通常都摸不著頭腦。舉一個例子來說,如孩子看到檯上的半杯水,他如果說半杯空,相信父母通常會認為這個答案毫無道理。但細心想清楚,這個答案亦可說得通。孩子能有這種創意的回答就是因為能擺脫成人因循的思考模式,以不同的觀點角度看事物。所以,若父母能多尊重及接受孩子不同的意見,則有利其創造力潛能的啟發。
2. 不要讓孩子說「不知道」、「我做不到」 現代小朋友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在未加思索別人的問題前,已即說「不知道」、「你話呢?」說了等如沒說的話。這情況不但影響了孩子的表達及組織能力,更阻礙孩子創造力的發揮。創造力的訓練重點在不滿足於單一答案的學習模式,要努力考慮所有可行答案為原則。父母應多要求及鼓勵孩子多思考。
3. 善用全腦學習 普遍來說,每人一生只發揮了腦功能的3至4%,就算如愛因斯坦、愛迪生等天才亦只發揮了腦效能的10%。現時全世界有八成人的左腦比右腦發達,右腦的特點是以圖像方式高速處理訊息,能有效協助大量及長期記憶。發揮右腦的活動確實多樣化及生活化;總括而言,多作聯想、分類、腦力激盪、思考性活動已可發掘右腦的潛能。較有系統的學習可參考Tony Buzan 所提倡的心智繪圖(Mind Mapping)—製作協助聯想及分類的樹狀圖。
4.不要做阻礙孩子發揮創造力的父母 創造力需要透過不斷經驗學習的儲備才可發揮,但現實生活中,父母在有意無意之間窒礙了孩子的創造力。只要自己細加留意,你會發覺自己經常將「不可以」、「不能」等字眼掛在口邊,每天都在規限及約束孩子。其實,除了危險的事情外,父母應鼓勵孩子多觀察、多嘗試、失敗了再重來、孩子做到的事儘量讓他做,不要教孩子只懂得遵從父母的言行,做一個欠缺獨立思考的乖孩子。在訓練孩子創造力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尤其重要;父母是孩子學習上的催化劑和伙伴,父母的參予及不斷的鼓勵是培養有創造力孩子的關鍵,父母應嘗試了解孩子的見解,不再執著過去的想法,以開放的態度啟發兒童的創造力。

活動教學 & 人本主義取向教育


活動教學
1.採用較靈活的方法誘導學生主動從實踐中尋求知識。
2.培養與人相處的技能和自信,使有均衡的身心發展。
3.加強學生的學習技能訓練。
4.讓學生有機會按自己的能力和進度學習。
5.注重學習和生活結合。
6.將學校變作學習的樂園。
人本主義取向教育
1.自我導向,讓學生主動探求有興趣之題材。
2.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
3.指出懂得學習方法比內容更重要。
4.學生與自己比較,清楚自己的能力。
5.強調教學內容必須對學生有意義。
6.不具威脅性的環境使學習更有效。

不發火一切都美妙 文:劉墉



---------------------
內妹帶長子回台,一百九十公分的十六歲大男生,跑前跑後地幫媽媽提東西、用電腦整理資料,羨煞一群親戚朋友,問她是怎麼教的。「沒怎麼教,他們自己長成這樣。」內妹笑答。
她說得一點沒錯,而且因為工作忙,十幾年來,她連晚飯也沒燒過幾頓。有一陣子,三個兒子放學,得先自己走很長一段路,去「男童中心」用餐、作功課。每個孩子都很乖,功課也很好。雖然媽媽極少去學校參加家長會,卻常接到孩子帶回家的獎狀。

有一天,內妹一家來玩,我看孩子隔不久就這個過去抱抱媽媽、那個跑去親親媽媽。我好奇地問四個孩子,為什麼跟媽媽這麼親?「媽媽愛我們。」四個孩子異口同聲地回答。

孩子成績不及格 她笑開懷也誇獎

太太常說,她的好朋友麗蓮跟我小姨子很像。我小姨子是「牧師娘」,麗蓮則是慈濟的資深義工。小姨子除了成天忙教會,每個星期天下午,無論刮風下雪,都和丈夫站在紐約街頭傳教。

麗蓮則是四處為慈濟辦活動、到老人中心帶老人唱歌遊戲,還每天幫美國政府,開車為獨居的老人送晚餐。麗蓮的孩子也長得帥、功課又好。只是幾年前,我太太常聽麗蓮說她兒子的成績,從九十分、八十分、七十分到六十分,還有不及格的。妙的是,麗蓮一邊說一邊笑得很開心:「多棒!ABCD都有。」

所幸孩子愈大,成績愈進步,現在居然成為全A的資優生。據說,有一天麗蓮問孩子為什麼自己知道用功了。孩子說:「媽咪從來不給我壓力,還誇我。小時候我沒感覺,但是漸漸長大,開始覺得慚愧,怎麼考那麼爛媽媽還誇?只好拚命用功。」

女兒晚歸她沒罵 換來真誠的道歉

電視新聞報導法院的少年觀護人盧蘇偉,小時候有一次五科才考十分,媽媽認為他智商低,沒責罵,還給他雞腿吃。

盧蘇偉坐在門口啃雞腿,看見同班同學也拿成績單給家長。那鄰居爸爸一張一張翻:「一百、一百、一百、一百,咦?
怎麼這個才考九十,另外十分呢?」鄰居小孩指指盧蘇偉:「十分掉到阿偉家了。」可是,盧蘇偉後來拚命,考進警察
學校,以第三名畢業。他更用小時候力爭上游的經驗,帶領「更生少年」,找回許多迷失的孩子。

我有個朋友的太太,以對子女嚴格聞名。有一天,她上大學的女兒出去玩,說好十一點以前回家。當晚她也有應酬,進門,覺得累,和衣躺在床上,沒想到就睡著了。夜裡一點突然驚醒,想到第二天要來我家聚餐,由她負責的「羅宋湯」還沒燒,趕緊跑去把牛肉丟進鍋裡煮。她睡意未消,坐在廚房椅子上發楞。

這時候女兒悄悄進門了,一眼看見媽媽,嚇得臉都白了,隔了一下,主動向媽媽道歉,自己沒能抓準時間,回家晚了,害媽媽操心。「我從來沒看過女兒那麼真誠地認錯。過去她只會叛逆,跟我頂、跟我吵。」朋友的太太,第二天聚會時對我說:「可是昨天,我根本沒想到她回家晚了,她卻以為我是坐在那兒等她。」我笑問,她的女兒為什麼那天特別真誠。小丫頭笑笑:「因為媽媽沒像以前那樣,劈頭就罵我。她如果罵我,我一定叛逆,她不罵我,我反而不好意思了。」

只怪我媽不罵我 害我沒有叛逆期

一個朋友中年失業,脾氣特壞,常跟上高中的兒子衝突。有天一大早,他睡不安,醒了,去做早餐,也順便為兒子打了杯果汁。校車要來的時候,兒子才衝出臥室。朋友把果汁遞過去。兒子一揮手:「我不喝。」就轉身去穿鞋。

朋友那天整夜失眠,身體很弱,沒力氣罵孩子,坐下來,沒說話。卻見那大男孩已衝出門,又突然轉身回來,從桌上拿起果汁一飲而盡。朋友當天晚上問他兒子,為什麼早上那麼有良心。

他兒子說:「因為你沒像平常一樣破口大罵。我知道,那是你早起特別為我準備的,不喝對不起你。出了門,心不安,所以回來喝掉。」還補一句:「奇怪,我猜我衝出門的時候,背後一定會傳來你的吼聲,你早上為什麼沒吼?你會不會身體不舒服,該去檢查檢查?」

我高中時很不用功,年年兩科不及格,必須補考才能過關,還在校刊上寫文章說:「我要寫詩、我要作畫、我要的是什麼都不在乎。凡我將來不需要的,滾他的蛋!」同學看了都罵我。文章拿回家,我娘卻猛點頭,說:「寫得真棒。」

直到大學聯考前兩個月,我才知道拚命,熬夜讀書,我娘居然說:「身體重要,別念了。既然喜歡畫畫,不上大學,開個畫室也很好。」我沒聽她的,一番臨時抱佛腳,居然進了師大。後來常有人問我的叛逆期是怎麼過的,我都笑說:「我沒叛逆期,只怪我媽不罵我,我沒得叛哪。」

講了這麼多真實故事,我不想再多說什麼。

因為許多東西不必說,如同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必多說。

只要去愛、去奉獻、去關懷、去付出,有良心的孩子,多半自己會覺悟。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CEO實戰手記:子女培育種瓜得瓜

「如果父母希望子女擁有快樂的人生觀,父母的角色便是為子女建立正面的思想,帶出正面信息和人生道理,子女才能擁有最真的快樂。」

有一位朋友,她找了一個命理師傅批命,師傅替她的出身、事業、兄弟姊妹、夫妻等一項一項的說。當說到她的兒女時,師傅說她的女兒比較倔強、個性內向又怕事、不擅於交際,我的朋友立即附和,訴說女兒怎樣不濟,要她去東、她總是去西、罵又罵不聽等等,盡數女兒的不是。

其實師傅跟她說命理術數只是作參考而已,子女的個性不是盡得於父母的真傳嗎?父母是怎樣,子女好有可能都跟父母一樣。但我經常聽到朋友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教。」又有些人說自己的子女不好、不聽話、不服從、成績差等等,總之,就是一大堆批評的說話。你們要知道子女不好,並不是他們的錯,而是你們的錯。

不要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如果你認為年輕人難教,是因為你們不懂得教。他們的時代巨輪不斷往前轉動,但你們的思想卻往後退,你認為他們會認同你們的說法嗎?當你們常常投訴兒女的表現未能達標,你們又有否檢討自己呢?常常把一份無形的壓力落在他們身上,試問他們又怎能夠活得快樂呢?

為人父母,你們會否檢討自己?你們放了多少心血在兒女身上呢?假如是有,那溝通方法有效嗎?種瓜得瓜,種果得果,他們的表現,是你們昨天的「因」,才有今天的「果」。當你們用一隻手指向兒女,責備他們時,你們要明白其實也有三隻手指同時指向你自己。

「用生命去影響生命」作大前提,首先,父母先要以身作則,做一個好的榜樣。然後,從鼓勵中出發,以正確的溝通方式為子女建立正面人生觀。父母應該是用自身或者他人的成功及失敗來提點和感染子女。

其實,子女就是父母的倒影,他們遺傳了父母的性格和態度,只不過,他們用另一個方式、在另一個時代巨輪來演繹出來。現時的小朋友都不喜歡盲目跟隨父母所想所講的,他們喜歡用自己的想法來做事。

「壓逼的家長式訓練」更加不可以套用於現今的世代了,如果父母希望子女擁有快樂的人生觀,父母的角色便是為子女建立正面的思想,帶出正面信息和人生道理,子女才能擁有最真的快樂。

啟發我寫《創意育兒》的主要原因是我看見很多「打工仔」,每朝早搭地鐵返工,他們日間忙於工作,晚上回家又要打理家務、教導子女做功課。他們會責備自己沒有足夠時間陪伴子女,導致小朋友讀書不成,更甚的是子女染上惡習。所謂「手停口停」,為生活、養妻活兒,他們又有何法子呢?所以,我希望用幾篇的文章當作一個方針來教導小朋友。我的方法未必是最好,但最起碼可以啟發大家的思考。

CEO實戰手記:自律應從幼兒學起

大家有沒有到過西方國家旅行呢?又或者看電影時有沒有留意外國人吃完快餐店後,是自己收拾餐後的垃圾,而香港就會有服務員會幫你清潔。雖說這個是地方文化的差別,但其實某程度上,香港人是比較習慣依賴別人。現在很多家庭有聘請外籍傭工,起居飲食都會由傭工處理,我曾經聽過一個六年班的女孩,沖涼時還要菲傭幫手,你話是不是好誇張?試問在這種生活下長大的小朋友自律性會有多強呢?

大家有沒有發現日本人就算他們是出國又好、在自己本土也好,他們的個人紀律是非常之嚴謹。他們會用一套出自日本的自我管理系統稱為5S(五常法):Structure(常組織)、Systematize(常整頓)、Sanitize(常清潔)、Standardize(常規範)、Self-Discipline(常自律),而大多數的日本大小機構廣泛採用。

我所指的個人紀律,當然不是紀律部隊的Left-Right-Left、Yes Sir、No Sir、Thank You Sir、Good Bye Sir,而是首先控制個人生活,如果能夠達到的話,他們很容易會制定了自己的目標;有了目標,便懂得抵得住誘惑,一步一步的邁向成功的道路。

大型的集團會有很多例行會議,一般會是早上八時左右集合,永遠最早出現於大堂的都是集團的高層,越年輕的管理階層反而是遲到的一群。又或者你們有沒有留意現今年輕的打工一族,他們對辦公桌上的整齊程度都很差,而且記性亦很差、做事又沒有組織力。

時下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沒有「自律」的概念,因為他們有其他人幫手。「自律」先由習慣做起,你可以跟年輕人做一個小小的調查,問他們每天起?後有否收拾?鋪,有沒有收拾他們用完的物品,通常答案都是「沒有」的。如果他們沒有這些習慣,在工作上也應該不會有交待或「跟手尾」。

很多人失敗或犯錯是因一時的情緒,控制自己情緒的關鍵就是自律,控制自律的關鍵就是父母不離不棄的提點、解釋和引導,最好的引導方法就是用一些活生生的社會例子來感染年輕人成長。這樣,年輕人的個人情操便會變得理性化,以及不容易失控;不容易失控自然不容易與別人起衝突或者做一些違規、違法的衝動行為,也就是自律和生活紀律的重要關鍵。

任何一個想成功的年輕人,如果你們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習慣,便絕對不可以踏進成功的第一步。習慣就是我所說生活紀律的第一步。作為父母,如果你對子女太疼愛,這個又不用他做,那個又由其他人做,給他們最好、最舒適的生活,最後,他們甚麼也不懂,到頭來是否害了他們呢?其實,父母需要?眼於子女細微的事情上,細微是從幼兒學起。就算家?有傭工幫忙,父母也應該訓練小朋友自己處理一些簡單的家務,例如:收拾?鋪、用完的東西要自己放好等。雖然是一些細微的事情,但已經訓練他們懂得自我管理生活的好開始了。當然,如果要小朋友能夠有良好的生活紀律,最重要是父母必須要以身作則,做一個良好的榜樣。

CEO實戰手記:勿將仔女變「人肉記憶體」

我在今年初,邀請了一個大學教授來聽我一個關於實戰創業的講座。在中場休息時間,他介紹了他的兒子給我認識,他的兒子樣子很「老積」,戴?厚厚的四百度近視眼鏡,手拿?一本英文書:《The World is Flat》 (世界是平的)。他爸爸很自豪地跟我說:「我個仔好叻,只有十二歲,大部分管理書都看過。」而男孩只是站在父親的左腳後,捉?爸爸的衫袖,微微用半邊面看?我。我問他叫甚麼名字,他搖頭;我伸手想跟他握手,他更加縮在爸爸的後面。之後他爸爸對他說:「Hey, Paul, say hello to Uncle Eric.」他爸爸對我解釋:「阿仔唔識講中文。」我「?」了一聲,覺得很奇怪,他們是香港人,又從沒有移過民,為甚麼阿仔不懂中文。那我就用英文問小孩子,但他很害羞,完全不想跟我溝通。出於好奇心,我又問:「Paul,你看完《The World is Flat》有甚麼感覺呀?」他說「無」,那我再問他學到些甚麼,他又說沒有。

我認為兒童的成長,是需要讓他們有機會接觸不同事物,令他們增廣見聞。在「創意育兒」的第一篇,我曾經說過語文及閱讀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是你要一個十二歲的兒童看管理書,當他從來沒有接受管理的訓練和洗禮,何來會明白甚麼是管理呢?作為一個「人肉記憶體」,能夠記錄了所有書本,父母便自豪地說:「兒子很叻。」其實,也只不過是「人肉閱讀機器」,完全沒有意思和意義,他連最基本人與人之間的禮儀都不懂,事實上是很可悲的。

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他是希望兒女在成長過程能得到最大的Explosure(見識)。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歷其境比家人的教導更重要。可能有錢人,可以花很多錢給兒子遊學,見識不同的大場面,但是如果我沒有錢又如何呢?我有這樣的分享:我會跟子女講解這部分朋友在人前及人後的故事。我們認識很多成功的人,但也認識很多人是未成功的。我會說給孩兒聽:「那個哥哥因為不勤力工作,所以這十年也沒有變化;那位姐姐因為有自己的原則和努力工作,所以能夠成為某大傳媒的副老總。」我會利用報紙或新聞以每天發生的實例來灌輸一些正確及健康的價值觀給子女知道,例如:「有個十四歲的女仔唔覺意有?BB,仲掟?個BB落街,其實這樣是等於誤殺。」

在耳濡目染之下,利用某些社會上的現象、朋友的際遇,說出你的觀點和看法,子女會慢慢凝聚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做人是「用生命去影響生命」,某人的際遇可能為其他人帶來深遠的影響。如果子女有學習的能力,但沒有實踐能力,就好像教授的兒子一樣,純粹是一個「人肉閱讀機器」。

很多父母都不容許小朋友考試成績差,第二:犯錯,第三:記過。但是如果他們不知道甚麼是「錯」,他們又怎樣辨別甚麼是「對」呢?從前有一句話:「唔打唔大,唔迫會壞。」小朋友錯了,父母是不是一定要打?是不是一定要鬧?還是他們錯了之後需要承擔後果,然後輔導他們及糾正他們的過錯。有時在容許的情形下,兒女犯錯並沒有不好,一方面可以令他們明白錯了的後果,還可以表現你對他的支持。

老一輩的父母很喜歡以批評的方式,甚至人身攻擊來教導子女,我說過「用生命去影響生命」,不自覺地你會承受了父母這一套老方法,你今日打仔可能因為以前父母用「籐條炆豬肉」來教導你,但年代改變了,環境改變了,人文明了,你也要改變育兒的方式,多一些鼓勵會令他多與你分享他的問題,如果錯的就鬧、就打的話,他只會迴避你,當有問題時用自己的解決方法,最後,其實等同再製造問題。「誰明天下父母心」,除了有心,還要有方法,方法就是用鼓勵的角度來糾正他的錯誤,令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樂觀的性格。

CEO實戰手記 ﹣如何培養兒女的判斷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覺時下的年輕人都經常把「唔知道」、「你話啦」掛在口邊?不論已經在社會上工作或是正在讀中學或大學都有這現象。他們沒有主見,也沒有自己的觀點(Point of View)。

前兩天,同一個朋友食飯。他跟我說公司最近有來了一班練習生,每一個都是大學畢業,大部分都有?以上的問題。在食飯時你問他們想吃甚麼,他們望著餐牌半小時,之後說:「你話啦」或者「唔知」。在會議時,你問他們的意見,有些人會說:「都OK啦」;但當你反問他:「點解你覺得OK呢?」通常他們靜思很久,但最後也沒有答案給你,永遠都不會表現到自己的立場。

我的朋友是認識其中一位練習生的父母,他的父親也經常說?:「你話啦」。約他食飯時,你問他時間、地點、想吃甚麼時,通常都是指定答案:「你話啦」。原來那一位練習生口中「你話啦」是來自父親的「教導」。

如果你有?以上的問題,在中國人社會?某程度上還有容身之地。但如果你在西方社會,別人會視之為懦弱、沒有競爭力、沒有思考力。我接觸過兩面的文化,所以我會教導我兒女:「當別人問你一個問題或意見時,如果你真的不清楚或不認識,你可以坦白說:我不認識或不清楚。但你有觀點時,你一定要詳述你個人的看法及主見。」很多人說主觀是不好,但如果在主觀背後你知自己做錯了決定而因而去學習及改變的,這樣總好過連小小主觀也沒有。

要訓練年輕人或你的兒女有正確的觀點,第一件事要有Common Sense(常識),但Common Sense is not always common。要訓練到年輕人有Common Sense,可以鼓勵他們多留意社會的動態,例如:社會的新聞,報紙的港聞版、收音機或晚間新聞;亦要訓練他們的世界觀,要留意一些國際的新聞,或是一些軟性的報道如Discovery Channel;如果可以參加學校的辯論比賽便更好,因為辯論比賽可以訓練年輕人怎樣發展及堅持自己的觀點,透過辯論也可修正自己的觀點。

我與城市大學的教授食飯,我問他:「你怎樣看思考的藝術?」他有一個很精警的看法:「每個人應要用不同的觀點想出不同的答案,在芸芸的總結中找一個最適合的答案,然後再優化這個答案。」意思是從你認為正確的答案?重新審閱這個答案的可信性及可靠性,這就是他的思考藝術。我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問題可有很多個答案;學校最不好的地方是只會要求學生答Model Answer(指定答案),而沒有鼓勵學生發展當中的思考藝術、思考方向及思考邏輯。思考邏輯是需要從小時候開始鍛練,有了一個好的思考邏輯,他們的表達能力會強、準確性亦會高。

當你的觀點很敏銳,也會很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作為父母,你亦需要留意你自己有否作出一個好的榜樣給兒女呢?當你叫他們做人要有觀點時,但你自己做人又有沒有觀點?例如:你跟兒女說講粗口和吸煙是不好的,但你又不時在電話中講粗口或是在公共場所吸煙。

兒女最容易的學習對象(Role Model)就是父母,父母是兒女的一面鏡,你怎樣演繹你的人生,很大機會是影響兒女將來的發展。我不相信這世界有天才,天才也不一定會成功。人叻但態度不正確,最後也注定失敗。但若從小就訓練兒女的思考方法及邏輯,他們會慢慢成為一個充滿創意及有判斷力的年輕人。

CEO實戰手記 ﹣像朋友般跟子女溝通

我有一個朋友,他今年52歲,我認識他大概有十二年。認識他那年,他是一個上市公司主席。金融風暴出現,導致他破產。但是他用了四年時間重新建立他的生意,公司比之前更成功,現時他已經在掌控兩間上市公司。

我問過他:「你面對過失敗,也面對過成功。由成功到失敗,你怎樣自我振奮?可以重頭來過,還比以前更加強?」他眼有淚光說道:「我很感謝媽媽在小時候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說話:阿仔,做人最緊要拚博,唔好放棄,要信自己。」他認為這教誨是他最失意時自我振奮的良藥。當每個人對他失去信心時,他的媽媽亦已離世,但他的信念仍記憶在心中,令他繼續拚博,取回以往失去的東西,還比以前拿到更多。

我還問他:「當你最失落的時間,你怎樣去減壓?」他說:「我會去教堂祈禱。」我反問:「你覺得幫到你嗎?」他笑?回答:「其實我不知道這個世上有沒有神,我只知道在祈禱的過程跟祂分享我的問題,我明白祂不會給我一個答案,更加不會顯靈,但最起碼有位『神』跟我分享。」在他知道將要破產前,他不敢跟家人說,也不敢跟商業戰友說,他只可以跟上主說,雖然沒有回音,但總可以放下一點壓力。

請大家看看現時的年輕人,你給他們多一些工作,代表給他們多些表現機會,他們會覺得「蝕底」及被你「搵笨」,從來不會覺得這個是機會。他們「衰」的是態度,絕對不是能力的問題。很多人說工作壓力大,但甚麼叫壓力,他們也說不清。你問他們對將來的展望,他們張大口得個「窿」,都不知道自己想怎麼樣。

作為父母,必須灌輸一個正確的人生態度給你們的兒女。你可以說這是老土,但最老土的東西很多時卻是最有效。因為兒女長大成人後,每當遇到問題時,他們自然會回想到父母的告誡。我的媽媽經常的跟我講:「早起三朝成一日。」在電燈未普及的年代,早起三朝一定可以成一日;用今天的角度說,可能行不通。但是不知為何我還是早睡早起,也是因為這樣令我的生活變得樸素,沒有部分年輕人那麼混亂。當你有充足的睡眠,你的思考會清晰、你的工作容易集中精神,相對年青人不到十二時至二時也不睡覺,你認為他們明天還能集中精神工作嗎?

至於信念、信仰,只要是正面、正派的,其實信那個宗教也沒有所謂,每個人一定有心底秘密或不可告人的壓力,與「神」分享最好不過。雖然「神」不會「顯靈」,但同時也不會出賣你。

兒童或年輕人的人生閱歷因為沒有受過苦,沒有面對過挫折,通常都很難明白父母的苦心,亦不會明白父母的說話,你說東,他們說西,完全跟你反轉;很多時父母與兒女的衝突也因此而起,而失敗點就是溝通的方式及渠道。唯一的改變方法,父母應該放下威嚴,以做朋友的方式跟他們溝通,我這個嚴父也改變跟子女溝通的方式。我會聽他們的MP3,嘗試聽鄧麗欣或Twins的歌,當大家有共同的嗜好,便找出共同的話題,那溝通便容易理順。當溝通理順,他們會容易接受你的訊息。這個世界沒有解決不到的問題,只有溝通不了的人。請記緊,父母也要與時並進。

CEO實戰手記:子女要成材 關鍵在外語

在我準備《創意育兒》的文章時,我的焦點和定位不是教您們怎樣把一個BB由細湊大,而是怎樣養育您的兒女將來成為一個能幹、有定位及對社會有貢獻的年輕人。或者您們現在尚未結婚、還沒有兒女,但我相信這七篇文章也對您們有一些啟發的作用。

我對香港的填鴨式教育是完全不認同,因為學校只注重成績,每天的功課多不勝數,光是這一點,子女已經感到很大的壓力了,有部分兒童還要承擔父母過份的期望。有朋友問我會否期望自己子女有?比我更優秀的將來。我第一句斬釘截鐵地回答:「完全沒有這個想法。」這個包袱實在太重了,要一個小朋友背負?這個沉重的包袱,人生實在太束縛,也找不到快樂。雖說每個兒童是夾雜了父母的性格、父母做事做人的生活及工作態度,但子女始終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作為父母不應該對子女有過份的期盼,好讓他們自我發展自己的長處及喜好。

很早前我已經跟大家分享過「壓力理論」,大家可以依照這個理論來設立一個對子女的合理期望(Set Proper Expectation)。我們只會期望子女身體健康,透過做運動和均衡飲食;我們只會期望子女將來不是一個壞人或者犯罪分子,這樣,對我們來說已經非常足夠了。至於,將來他們能否成材,便要看他們的際遇、人脈網絡和工作與生活環境了。只要您能夠提供一個空間給他們自由發展,就算他們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活得開心,又何妨呢?所謂:「平淡是福」,何樂而不為?強加父母的標準和要求在兒女身上,您只會逼他們進入死角,最後只會「物極必反」,他們不但得不到快樂,您也非常「勞氣」及失望!期望越小,生活得越開心。

當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相信是每位家長的指標。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如果將來子女要成材,關鍵不是教學的成績,而是語文的能力,尤其是英語。現時香港最成功的支柱,就是戰後出生的兒童—「戰後嬰兒」,現在他們大概五十歲至六十歲。他們沒有享受過九年免費教育,甚至大部分都沒有受過教育,有部分鄉音都未改,但他們滿口流利英文,擁有一個良好的世界觀,因為他們會自學外語,特別是英文。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只是考得好成績的,有可能只是「高分低能」,反而知識的應用才是最重要。而良好的語文能力,是尋求知識的關鍵,能夠看懂外語,可以得到更多另類的新知識和資訊、擴闊眼界及思維。而隨?這個世界互聯網極之普及化,所有最新資訊、科技和技術都在網絡上傳送。而網絡上的國際語言就是英文,而不是中文。

作為一個家長,應該培育您們的子女透過互聯網或者互動的交流,例如:遊學、看故事書和西片等,希望儘量感染小朋友多用英語。如果能力許可下,可以鼓勵他們選擇學習多一項喜歡的外語,例如:很多人喜歡到日本旅遊,學日文也是一件好事;如果對歐洲的音樂文化有興趣,學法文也無妨。就算您的兒女成績不好,但能夠閱讀和書寫流暢的外語,當他們長大後,發覺自己學識和資歷不夠的話,他們會找到自學的能力,語文就是自學的關鍵。

CEO實戰 — 掌握技巧 教仔不難-黃毅力

現今的社會,很多人是「贏了事業、但輸了家庭」。在我的警隊及商業生涯中,經常目睹很多成功的生意人,他們的兒女不單止沒有承繼父母的優點,反而反叛,甚至有些成為罪犯。同一時間,我也看見很多平庸的家庭,能夠養育到很成功的子女。你們可以留意到曾特首的家族嗎?他已去世的父親–曾雲,他是警隊出身,曾經是沙展,住的是普通警察宿舍,生活不算富裕;不過,大仔是今天的香港特首,而他的細仔曾經是香港警務處長。

成功的家庭最重要的是健康的婚姻及教育子女,跟管理好一盤生意分別不大。之前我已說過四篇婚姻的關鍵,有朋友提到如果可以說如何教養兒子就好了,其實我已準備了關於《創意育兒》的七篇文章。

香港人太忙於工作,在某程度上生兒育女只是一個「例行公事」。生了孩子後就靠學校來教導他們成長,而一個星期只給予一天或兩天時間作為「家庭樂」(Family Day);更甚的是有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責任放在「賓賓」身上(菲籍家庭傭工)。結果子女的英文「唔鹹唔淡」,夾雜了很多菲律賓的口音、子女親近菲傭比父母還要多。

「生仔容易、教仔難」。除了自己的兒女,這個世界不可能找到另一個結晶品是夾雜了你和伴侶的遺傳基因的,而你的兒女做人處事的態度亦從你們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受感染。

如果在經濟許可下,很多父母會送小孩讀國際學校,會不停叫他們參加補習班。在課外活動,女的要學彈鋼琴,男的就拉小提琴,在家庭?還要用英語溝通等等,都是香港普遍現象。但是本人非常之不認同,我認為一個兒童的成長,第一件事是要他們活得快樂、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懷;第二,他們應該可以享受到童年及成長中的樂趣,為他們的成長營造美好的回憶,而不是「壓逼的地獄式訓練」。

作為父母,我認為在一個兒童成長過程中應該教育他們七種的技能:第一是語言的能力(Language Skills);第二是信念(Faith and Attitude):宗教的信念或對人生的態度及主見;第三是量化的思考能力(Art of Thinking):衡量物質及事件的比較,從而辨別是非;第四是見識(Exposure),應該要給他不同人生體驗,令他們有廣闊的世界觀;第五是個人紀律(Life Discipline),使他們將來在社會工作時,能夠更容易適應群體、個體的生活及社會的遊戲規則;第六是外至內的思考方式(Outside-In Thinking);第七是快樂的人生觀的定義(Happiness)。

如果你想做到《創意育兒》,作為父母亦需要學懂六個執行策略要訣:第一,是要有一個恰當的期望來養育子女(Set Proper Expectation)。第二,一個正確的溝通方式(Appropriate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你如何跟兒女溝通呢?第三,以身作則(Leading by Example)。第四,所有事情從鼓勵出發,用鼓勵的言語來激發他們,從而令他們擁有樂觀的態度及正確的人生觀(Language of Encouragement)。第五,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強、弱、和喜好而設立自己的人生目標(Goal Setting)。第六,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讓他們長大(Healthy Surrounding)。

最後,介紹一本書給大家,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Michael D.Whitley,Ph.D. –Bright Minds, Poor Grades

2008年2月23日 星期六

沒補習只靠看卡通 11歲小六生通過劍橋中高級英檢

台中一名11歲的小六生,小小年紀就通過劍橋中高級英檢,破了東亞最年輕紀錄,她是台中縣潭子鄉頭家國小的林佑安,沒有補習,只靠興趣、看迪士尼卡通,和自創的圖畫英語教材學習,她說她的夢想就是有一天可以周遊各國,用英文寫作讓世界各國的人分享他的旅遊心情。


林佑安表示,小時候收看迪士尼卡通時,都會轉成雙語的頻道,藉以訓練自己的聽力,把英文當作興趣,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學習英文,而父親林仲碩也認為,林佑安的英文程度已經不輸他了。


沒有補習也沒有在國外居住過的林佑安,在與外籍老師對話時全程使用英文,朗讀英文故事與唱英文歌也都難不倒她,她在英文領域裡的優秀表現,讓妹妹也跟著她對英文產生興趣,姊妹倆一起學英文,未來她們還要一起周遊各國,用英文和世界各國的人分享旅遊心情。

家長培養子女 毋重IQ輕EQ

資優學生雖被視為尖子,但亦可能因此有負面情緒,小天才思考敏捷及好奇心大,當發覺其他人難以明白他們想法,苦於無人理解而可能易生激動情緒。有心理學家指出,家長不應只注重孩子智商(IQ)發展,更要教導他們控制情緒(EQ),讓他們有一個完整性格。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張明麗稱,現時社會認同智商達一百三十或以上,便屬資優學生,該類孩子學習會較快,表現聰明,思想敏捷,好奇心亦會較大。

  情緒行為易過激

  由於他們想法與同齡孩子不同,相處會顯得格格不入,甚至因父母智商不及自己,感到想法得不到家人明白及接受,但又不懂表達,令情緒受影響,便可能出現古怪、甚至過激行為。

  張明麗稱,很多時資優學童不能面對挫折及失敗,故作為家長,不應只留意孩子高智商一面,而忽略教導他們控制情緒能力,當發現他們有情緒問題,便應及早糾正,以免影響日後出現性格缺憾。

  張續稱,本港現時未有專門學校提供給資優學童,小天才只能由就讀學校自行安排,大部分學校只會按其成績給他們跳級升班,卻未有針對他們優點而善加發展。

快樂教養五大法則(下)


練習並奮鬥不懈
鼓勵孩子磨練技巧並堅持到底,可更進一步強化支配感和勝任感,也能建立起心理學家布魯克斯(Robert Brooks)和戈爾茲坦(Sam Goldstein)所謂的「勝任區」。在兩人合著的《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Raising Resilient children,中文版由天下雜誌出版)一書中,寫道:「勝任區是孩子表現很好、喜歡從事,並能得到正面關注的活動,更重要的是被認做個人的強項。」
即使很沒有信心的孩子一開始似乎會忽略正面的意見,造成父母變得挫折而減少正面回饋,重要的是必須持續讚賞而不氣餒。戈爾茲坦說:「真正的自我價值、希望和恢復力,奠基於他能夠在大家都覺得重要的域領中體會到成功的經驗。這就要父母能夠認出孩子的勝任區並且予以強化……。一旦孩子發現他的能力,就更願意面對已知比較會遇到問題的域領。」
就小嬰兒來說,學會走路是個重大成就,也是天生就能實現。提供嬰兒一些達成的方式:提供她可以依靠著平衡身體的物品、跨出一步就大加讚賞、如果向你展開雙臂時讓他能扶著你的手,嬰兒就能很順利地激發出這個本能。練習走路的技巧包括跌倒然後再站起來。如果你顯得不耐煩、催促她,或是一直抓著嬰孩的手讓她不會跌倒,孩子就不會有信心或得到支配感(以後孩子也可能會發展出學習困難)。這樣孩子就不知道如何藉著試驗學習技術,或適時要求協助。她會學到如果事情一開始就不順就要趕快放棄,讓別人出面搭救或是幫她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孩子學會變得無助。
別忘記,孩子有自己的步調和做事方法。孩子所發展的「勝任區」最好是以能夠激發他熱情和好奇的活動為主,並不一定要順著父母所願。小心別把自己的興趣和步調強加在孩子身上。我們不是要教養出父母的複本或是早熟的小孩,而是一位樂觀、有恢復力並極為自主的人。
※秘訣:讓孩子觀察你在自己所喜歡的活動中練習並堅持不懈,可教他依此為榜樣。
盡力而為
研究顯示,小時候能夠接受延遲獎勵的孩子長大後在學業上、職場生涯和整個人生都有較好表現。這些孩子也更樂觀。多倫多大學的普倫西比(Angela Prencipe)和澤勒佐(Philip David Zelazo)所作的研究發現,兩歲的幼童會選擇較小但立即的獎勵,而不要較大但延遲的獎賞。這麼小的孩子,腦部皮質層還沒長成足以進行推理和計畫。到了四歲時,就有可能對環境做出更多判斷,並接受延遲的獎賞。兩人的研究報告中寫道:「……四歲小孩更能接受問題的多重觀點,形成計畫、記得整個計畫,並且刻意依此計畫行動。」
具有注意力失調困擾的孩子會覺得做計畫很難。不穩固的親子依附關係,會讓孩子害怕媽媽可能棄他而去所以必須緊緊巴著媽媽不放,也可能因此而阻撓孩子接受延遲獎勵的能力。
訓練四歲以上的孩子如何為將來打算,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他們把情況都仔細盤算想過一遍,並示範給他們看,你是如何選擇可增添真實生命價值的未來獎勵,而不是追求即刻滿足。舉例來說,可以對孩子解釋說:「雖然酸奶油很香,可是你決定不要配著馬鈴薯一起吃,因為將來可能會對身體不好」。還有,「雖然你也想要有幢附大草坪的房子可以玩耍,還是要等到銀行存款夠多,這樣以後才能買到好房子,所以也就用不著東想西想。」如果父母自己不做計畫也不等待時機,只是大聲宣稱做計畫或等待的好處,根本沒有用。
顯然,確保孩子覺得親子關係穩固也很重要,這還能鼓勵他們期待會有好結果。實際而樂觀指的是明白你真正想要而且值得認真做計畫的事情通常都會發生(或者可以說是絕大部分都能完成)。重要的是,孩子參與計畫時表現的樂觀態度應該加以鼓勵,不要把他當做是個麻煩。讓孩子一起來計畫好玩的事:像是到海邊、養小狗、去動物園,或拜訪親戚朋友。
為了協助孩子學習擬訂長期計畫的技能,試看看以下幾個方法: ◎讓孩子參與擬定計畫,或是獨力完成或引導計畫進行,像是要穿什麼衣服、或是新養的小狗要帶去附近哪些地方散步。 ◎ 鼓勵與擬定策略和團隊合作有關的遊戲或活動,兄弟姊妹或全家一起來,像是藏寶遊戲。 ◎別揠苖助長。讓孩子有時間找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自己計畫。別期待孩子的想法十足理性,也別因此取笑她。如果孩子的計畫不可行,跟她解釋原因並且建議一些別的可行方案。 ◎父母要能說到做到,或是在計畫改變時要讓孩子理解。孩子情緒的穩定要靠他能知道視為模範的人足堪信任。 ◎如果好東西被推遲,別期待四歲以下的小孩會興高采烈;只好解釋說,有時這也是不得已的。
習慣說「好!」
最後,樂觀是一輩子的習慣,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我們所說的「習慣說『好!』」有關。「好!我可以蓋一間積木房子」「好!我可以翻個筋斗。」「好!我可以讓媽咪笑。」這就是高昂的自信心,對自己做得到或做不到的事都實實在在予以讚賞,不因一次挫敗就畏縮不前,並且搏得你所在乎的人能夠承認你的能力。
即使遭受挫折,就算有時是重大的失敗,也能由後續事件中生出樂觀和恢復力。哈維耶生下來就喪失視力還有右手(慣用手),可是他愛上了打網球,可能是因為雙親都從事這項運動。他的父母還有教練都從旁鼓勵,而不是說他不可能打網球。還沒上小學,他就能和雙親上場對打。等哈維爾長大些參加比賽,輸了好多次才逐漸掌握訣竅,可是父母不停的鼓勵,他也不曾停止練習。他發展出僅用左手的詭異低手發球法,並開始形成獨特的「勝任區」,甚至可以擊敗四肢健全的人士。哈維爾沒有打入溫布頓大賽,可是在自己的堅持和旁人協助之下他的確學會說「好!」。
配合上述的「快樂教養法則」,你就為孩子習慣說「好!」的終身觀念和經驗打下基礎練習並奮鬥不懈
鼓勵孩子磨練技巧並堅持到底,可更進一步強化支配感和勝任感,也能建立起心理學家布魯克斯(Robert Brooks)和戈爾茲坦(Sam Goldstein)所謂的「勝任區」。在兩人合著的《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Raising Resilient children,中文版由天下雜誌出版)一書中,寫道:「勝任區是孩子表現很好、喜歡從事,並能得到正面關注的活動,更重要的是被認做個人的強項。」
即使很沒有信心的孩子一開始似乎會忽略正面的意見,造成父母變得挫折而減少正面回饋,重要的是必須持續讚賞而不氣餒。戈爾茲坦說:「真正的自我價值、希望和恢復力,奠基於他能夠在大家都覺得重要的域領中體會到成功的經驗。這就要父母能夠認出孩子的勝任區並且予以強化……。一旦孩子發現他的能力,就更願意面對已知比較會遇到問題的域領。」
就小嬰兒來說,學會走路是個重大成就,也是天生就能實現。提供嬰兒一些達成的方式:提供她可以依靠著平衡身體的物品、跨出一步就大加讚賞、如果向你展開雙臂時讓他能扶著你的手,嬰兒就能很順利地激發出這個本能。練習走路的技巧包括跌倒然後再站起來。如果你顯得不耐煩、催促她,或是一直抓著嬰孩的手讓她不會跌倒,孩子就不會有信心或得到支配感(以後孩子也可能會發展出學習困難)。這樣孩子就不知道如何藉著試驗學習技術,或適時要求協助。她會學到如果事情一開始就不順就要趕快放棄,讓別人出面搭救或是幫她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孩子學會變得無助。
別忘記,孩子有自己的步調和做事方法。孩子所發展的「勝任區」最好是以能夠激發他熱情和好奇的活動為主,並不一定要順著父母所願。小心別把自己的興趣和步調強加在孩子身上。我們不是要教養出父母的複本或是早熟的小孩,而是一位樂觀、有恢復力並極為自主的人。
※秘訣:讓孩子觀察你在自己所喜歡的活動中練習並堅持不懈,可教他依此為榜樣。
盡力而為
研究顯示,小時候能夠接受延遲獎勵的孩子長大後在學業上、職場生涯和整個人生都有較好表現。這些孩子也更樂觀。多倫多大學的普倫西比(Angela Prencipe)和澤勒佐(Philip David Zelazo)所作的研究發現,兩歲的幼童會選擇較小但立即的獎勵,而不要較大但延遲的獎賞。這麼小的孩子,腦部皮質層還沒長成足以進行推理和計畫。到了四歲時,就有可能對環境做出更多判斷,並接受延遲的獎賞。兩人的研究報告中寫道:「……四歲小孩更能接受問題的多重觀點,形成計畫、記得整個計畫,並且刻意依此計畫行動。」
具有注意力失調困擾的孩子會覺得做計畫很難。不穩固的親子依附關係,會讓孩子害怕媽媽可能棄他而去所以必須緊緊巴著媽媽不放,也可能因此而阻撓孩子接受延遲獎勵的能力。
訓練四歲以上的孩子如何為將來打算,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他們把情況都仔細盤算想過一遍,並示範給他們看,你是如何選擇可增添真實生命價值的未來獎勵,而不是追求即刻滿足。舉例來說,可以對孩子解釋說:「雖然酸奶油很香,可是你決定不要配著馬鈴薯一起吃,因為將來可能會對身體不好」。還有,「雖然你也想要有幢附大草坪的房子可以玩耍,還是要等到銀行存款夠多,這樣以後才能買到好房子,所以也就用不著東想西想。」如果父母自己不做計畫也不等待時機,只是大聲宣稱做計畫或等待的好處,根本沒有用。
顯然,確保孩子覺得親子關係穩固也很重要,這還能鼓勵他們期待會有好結果。實際而樂觀指的是明白你真正想要而且值得認真做計畫的事情通常都會發生(或者可以說是絕大部分都能完成)。重要的是,孩子參與計畫時表現的樂觀態度應該加以鼓勵,不要把他當做是個麻煩。讓孩子一起來計畫好玩的事:像是到海邊、養小狗、去動物園,或拜訪親戚朋友。
為了協助孩子學習擬訂長期計畫的技能,試看看以下幾個方法: ◎讓孩子參與擬定計畫,或是獨力完成或引導計畫進行,像是要穿什麼衣服、或是新養的小狗要帶去附近哪些地方散步。 ◎ 鼓勵與擬定策略和團隊合作有關的遊戲或活動,兄弟姊妹或全家一起來,像是藏寶遊戲。 ◎別揠苖助長。讓孩子有時間找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自己計畫。別期待孩子的想法十足理性,也別因此取笑她。如果孩子的計畫不可行,跟她解釋原因並且建議一些別的可行方案。 ◎父母要能說到做到,或是在計畫改變時要讓孩子理解。孩子情緒的穩定要靠他能知道視為模範的人足堪信任。 ◎如果好東西被推遲,別期待四歲以下的小孩會興高采烈;只好解釋說,有時這也是不得已的。
習慣說「好!」
最後,樂觀是一輩子的習慣,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我們所說的「習慣說『好!』」有關。「好!我可以蓋一間積木房子」「好!我可以翻個筋斗。」「好!我可以讓媽咪笑。」這就是高昂的自信心,對自己做得到或做不到的事都實實在在予以讚賞,不因一次挫敗就畏縮不前,並且搏得你所在乎的人能夠承認你的能力。
即使遭受挫折,就算有時是重大的失敗,也能由後續事件中生出樂觀和恢復力。哈維耶生下來就喪失視力還有右手(慣用手),可是他愛上了打網球,可能是因為雙親都從事這項運動。他的父母還有教練都從旁鼓勵,而不是說他不可能打網球。還沒上小學,他就能和雙親上場對打。等哈維爾長大些參加比賽,輸了好多次才逐漸掌握訣竅,可是父母不停的鼓勵,他也不曾停止練習。他發展出僅用左手的詭異低手發球法,並開始形成獨特的「勝任區」,甚至可以擊敗四肢健全的人士。哈維爾沒有打入溫布頓大賽,可是在自己的堅持和旁人協助之下他的確學會說「好!」。
配合上述的「快樂教養法則」,你就為孩子習慣說「好!」的終身觀念和經驗打下基礎。

快樂教養五大法則(上)


與一般人的想法相反,悲觀的思想並不會導致憂鬱症,反倒是和憂鬱出自相同的原因:童年壓力與創傷。事實上,憂鬱和悲觀在神經學上是類似的,本書的全部七大步驟對兩者都有功效。讓孩子具備積極的心態當然有助於驅除憂鬱,這一章還會再提出一些強而有效的樂觀教養技巧。
依據耶魯大學的洛克哈特(Kristi L. Lockhart)所說,一般情況下,兒童直到七歲都極度的樂觀。她的研究顯示,幼稚園到小學一年級的小孩相信人有辦法歷經很大的轉變,負面的特徵都變成正面的,最不聰明的也可以變成最聰明,最壞的變成最好的,甚至少了根手指頭也會長回來。這種天生的樂觀讓小孩有勇氣應付新的挑戰,學習新技能,嘗試新的人際關係,不屈不撓。
七歲到十歲間,接替的是比較均衡但仍屬正面的觀點;不過,小孩的基因將決定他是比較傾向冒險還是謹慎。這兩種觀點都是狩獵採集部族所必須,不過要是樂觀的想法不能占上風,人類就要像渡渡鳥一樣滅絕了。
家庭的任務之一就是確保這天生的樂觀不會退讓給賓州大學(Pennsylvania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謂「習得的無助感」,這類悲觀想法是由於持續的失望和挫敗所造成,他認為這兩者就是憂鬱症流行的主因。
快樂教養五大法則
樂觀的觀念有五個關鍵重點,而且越早學會越好。這些「快樂」法則包括:接受現實的挑戰以促進自主和勝任感、成功、堅持。如此得來的成功經驗可培養面對挫敗時的回復力,以及對於萬事總有轉機的期待。要想讓孩子信守這些行為準則,你可以鼓勵孩子:
◎試了再說。 ◎成功失敗都坦然接受。 ◎練習。 ◎為最佳結局做好準備。 ◎說「好!」可讓樂觀以及高昂的自信心成為終生習慣。
鼓勵「試了再說」
澳洲人經常會說「試看看」,意思是冒個險、試一試。為了鼓勵孩子養成「試了再說」的習慣,一開始就要提供他適當的支持與挑戰。兒童是天生的冒險家,讓他們身處於充滿顏色、動作、紋路還有各種表面的豐富環境中,有助孩子能夠展開熟悉這個世界的有趣感官與動作程序。父母提供安全感和鼓勵,讓孩子了解到你對每一次新的探索都很高興,並在需要時幫他一把。
嬰兒透過遊戲學習,像是突然冒出頭來,並能用眼睛或耳朵追蹤你的臉或其他物品。等孩子長大些,玩的遊戲要能鼓勵他使用新字,或讓他爬過阻礙物找你或拿他心愛的玩具。四歲或五歲時,孩子可以接受更大的挑戰,譬如閱讀或從愈來愈遠的地方找路回家(和大人一起)。記得,父母的鼓勵、讚賞,要比孩子所追求的「目標」還受歡迎。
※秘訣:把遊戲拆成孩子能夠成功應付的段落。千萬別讓孩子認為如果失敗了會讓你很失望,要不然他會乾脆不願嘗試。
成敗都能接受
吉卜齡的詩〈如果〉有一段,描寫的正是均衡的樂觀態度:
如果你能接受勝利與挫敗 都以平常心看待。
雖然父母必須盡其所能確保孩子可以有成功的經驗,以便對生活周遭能有所掌控,也要教他了解到沒人能夠永遠一帆風順。就算是超人也要怕他家鄉來的礦石!樂觀的真正意義是說,孩子能夠接受在某一件事的表現並不理想,並不會因此認為他每次的努力都將成空。更重要的是,即使孩子失敗仍能保有自我意識,仍是個有價值的人。
一旦父母把自己的自尊和孩子的成就掛勾,往往就會發生問題。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孩子的表現(或毫無表現)很不高興,不妨捫心自問這情緒是否和你的自尊串連在一起,還有,是不是和童年時父母對你的反應有關。
父母如何為孩子「描述」(或是述說)某事件的結果,將會大幅決定他的反應,也教會他以後對此狀況應該怎麼解讀。讚賞孩子的嘗試和做事方法而不僅是讚賞結果,有助於維持孩子的信心和堅持。例如,假設孩子游泳比賽輸了,當然要承認他的沮喪或挫折感,不過還要再加上一句像是:「我覺得你很棒。你並沒有放棄,而且手臂的動作和上游泳課時一樣好。」
有能力接受某次失敗只不過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災難,也就是不要把挫敗「視為慘劇」。塞利格曼說:「失敗……可暫時打壓自尊,不過孩子對失敗的解釋方法更有可能造成傷害。」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讀一個句子遇到困難就認為「我絕對學不會認字」,或者朋友沒找他一起玩就覺得「沒人喜歡我」,就會對自己對生命普遍都不滿意。你可以從旁協助,指出這些負面的結果並不長久也非全面,不過是暫時和單獨的例子。以更為正面的觀點表述孩子的經驗,像是這麼說:「我曉得這很氣人,不過這一句真的很難,而且其他的句子你都會了!」或是:「這次他們沒有請你一起玩並不表示沒人喜歡你,也許他們沒看到你也在那。」不管孩子的情緒感受如何,都要能夠以同理心看待;以你的觀點實話實說,或者不妨也提出父母的個人意見。
「總是」或「都沒有」之類的字詞,就是塞利格曼所謂「持續悲觀態度」的徵像。他說:「很快就放棄的人,相信他們所遇到的倒楣事都是持續的;壞運氣揮之不去,還會一直影響他的一生。不受無助感作用的人,則相信壞事的起因都是一時。」
往往,成年人都變得會被最終目標所迷,喪失可以樂在過程當中的能力。然而,生命中大半時間都是過程:唸學位、運動以保持身材、往目的地旅行。事實上,研究顯示像是升職或搬新家之類的重大事件,並不像日常經驗那樣影響我們的總體情緒。幼童與生俱來可以完全專注於眼前而不會為結果操煩。雖說父母可能需要慢慢教導孩子一些現實感(稍後我們會談到延遲享樂),還是應該著重在過程。若想將這種態度當做是孩子的典範,父母要以那些能在過程中享受的事情為主,盡可能把你的一生照著安排,而不是那些你覺得「應該」做、或已知可以達成某個目標的活動。人生的旅途上幾乎都是過程,大部分的勝利與挫敗都不過是路上的標點符號。
※秘訣:記錄一天之中你說「總是」或「都沒有」的次數,想想看你傳達給孩子的訊息是什麼!

現代父母十件糊塗事


一、想太多 對兒女有過多的擔心,例如:擔心孩子課業跟不上、擔心孩子不適應、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等。...........小孩子要跌倒再爬起來 才知道痛 知道要自己努力自己小心 保護過度反而抑制其成長 二、做太多 替兒女承擔太多的責任,例如:接孩子上下學、替孩子拿書包、替孩子複習課業等。........自己的事自己做 訓練責任感
三、罵太多 情緒遷怒時,不理性的話往往脫口而出,結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造成親子關係惡劣。....父母的EQ很重要
四、給太多 無論是物質生活的補償,或是口頭上的讚美,有時候給了太多,造成孩子不知感恩或自我膨脹。......總給了很多昂貴的玩具 .衣服.用品....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還是 .......
五、要太多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結果安排了過多的學習,讓孩子大感吃不消。 .........要孩子有興趣自己學習 不然強迫學習的反作用是孩子害怕逃避學習 反而可能扼殺了他的興趣
六、玩太少 親子之間太少有趣的休閒活動,欠缺開懷大笑的共同回憶。......童年只有一次 但卻是最欠缺的
七、「坐」太少 親子之間少有坐下來聊天談心的習慣..........聽他的說法 說我們的想法 帶領他的思維 ...
八、知太少 可能忙於工作,可能忙於家事,結果忽略現代資訊吸收,親子間只能談些日常瑣事。
九、愛太少 父母當然關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行動表達上,總是還不夠具體和明確,使得親子相處上,減少了互動的潤滑劑..............愛在心理口難開已成過去 要勇於在行動上表達愛
十、變太少 親子相處模式一成不變,忽略自我省察和不斷調整,以致孩子越跑越遠 。......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相處模式

最易毀掉孩子的七種行為


首先應該做的是摧毀孩子的自尊,將孩子貶到卑微的地位上。
具體方法有這樣幾條:  
1、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不行,馬虎,粗心,讓家人為他受累……總之,他沒有行的地方。  
2、經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這種話要時常挂在嘴邊:“看人家××,從不讓父母操心!”這類話最具打擊力和摧毀力,是摧毀孩子的王牌語錄。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為家庭犧牲者的形象,這樣會使孩子產生罪惡感。而一個有罪惡感的人往往採用自暴自棄的方法度過一生。具體方法舉例如下:經常告訴孩子,自從有了他,你連電影也沒看過,你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來了,最好再具體說出你身上的哪種病是由於他造成的。或者說,如果不是為了照顧他,自己早就在事業上有大發展了。  
4、和孩子說話時口氣決不能和藹,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達到70分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還能配合一些挖苦諷刺的漢語片語,則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沒見過你這麼傻的”“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東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來決定,切不可給他一點兒自由,他的行蹤你要密切注視。他如果有日記,一定要設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審查。這樣做能在他心裏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造成他是一個受人操縱的木偶的感覺。一個懷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絕不可能奮發上進的。  
6、要學會遷怒的本事。單位上遇到不順心的事,回來後要想方設法找理由給孩子潑狗血。無論什麼事都歸功於孩子的過錯然後教訓他,並制止他流眼淚。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增強孩子的自卑感,同樣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  
7、當眾出孩子的醜。前6條都是在家庭裏的“單練”。真正要徹底毀掉他,這第7條才是殺手锏。你一定要當著外人(或同學或親友或鄰居)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樣做能使一個人產生懼怕社會的心理,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而一個懼怕社會和自慚形穢的人是很難立足於社會的。  您掌握了以上7條,就基本上可以毀掉自己的孩子了。當然,還得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做到運用自如,這樣才能將你的孩子徹底毀掉,使他終身一事無成。

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


給孩子一份真誠的讚美。
別讓孩子有負面的自我評價。
常對孩子說「請‧謝謝」,也讓他們學會對別人如此說。只有我和你-----和孩子共度一段愉快時光。幫助孩子學習作決定-----鼓勵孩子玩需要作決定的遊戲。下象棋、西洋棋,都可以讓孩子們在不受父母的影響下,學習作決定。讓孩子從游泳中建立自信-----會游泳的孩子,已經能克服生命中最大的恐懼‥懼水症。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將體會‥恐懼是可以面對的,技能是可以學習。讓孩子擁有貴賓般的尊榮-----孩子的自尊是在他人一次又一次的另眼看待和重視中建立起來的。問問孩子的意見-----在談話中記得問問孩子:「你認為呢?」、「你的看法呢?」、「你對這事的感覺如何?」、「你有其他意見嗎?」為孩子佈置一個發表園地-----用冰箱的門做為發表園地,或者在牆上釘一個框框,展示孩子作品。幫助孩子結交朋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邀朋友到家裏玩。你可以選定幾小時或幾天,讓孩子帶幾個朋友到家裏玩。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語言能力。教導孩子如何使用指導手冊-----讓孩子有親手組合新的孩童床或玩具火車組的經驗。讓孩子從閱讀指導手冊中學會將東西整理就緒。為孩子訂定生活常規。教孩子基本的急救方法-----急救和意外預防技巧還能幫助你的孩子有處理緊急情況的信心。盡可能回答孩子的問題。遵守諾言-----對孩子來說,遵守諾言也是愛和關懷的高度表現。在孩子眼中看來,不遵守諾言就是說謊,就是不愛他。教孩子基本的烹飪技巧。鼓勵孩子讚美他人。鼓勵孩子參加團體活動。鼓勵孩子問問題-----問問題需要有勇氣、積極的自尊和自信,幫助孩子獲得知識和改進學業成績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勵孩子問問題。為自己發光鼓勵孩子走自己的路。盡可能告訴孩子你這樣做的理由。盡量參加學校的家長會。讓孩子教你一些「新」事物-----給孩子機會,讓他教你一些他知道而你「莫仔羊」的「新」事物,這將令他神采飛揚。教導孩子如何「迷途知返」-----教孩子萬一迷路了,該如何「迷途知返」。首先告訴孩子務必要留在原地不要隨意走動。訓練孩子說:「我迷路了,你可以幫助我嗎?」。教孩子如何找出自己的位置,以及教孩子看地圖的技巧。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面對拒絕-----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相同的品味、好惡、觀念、價值觀或者作風。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許有些人和你的孩子一拍即合, 有些人則不然。讓孩子學會「給予」-----讓孩子知道給予不是對不如已者的施捨,而是一種愛與關懷的表達。讓孩子知道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也是一種禮物。準備兩枚應急的銅板打電話-----一個擁有兩枚應急的銅板打電話的小孩,是一個能扭轉劣勢,轉危為安的孩子;一個知道自己應該何時以及向誰求救的孩子,是一個不會孤單和恐懼的孩子!鼓勵孩子背誦文章-----其實,背誦詩篇、名言警句或成語可以幫你的孩子留意語文文字的結構和使用方式。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比較喜愛舞文弄墨,而且在語文方面也會有較高才能。給孩子探索這個世界的自由。教導孩子學會如何自我保護。鼓勵孩子結交可信賴的大朋友-----鼓勵你的孩子和他的祖父母、叔、伯、阿姨,建立良好的關係,讓這些親人成為孩子可信賴的大朋友。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別人。不做無益的恐嚇威脅-----如果你說:「假如你這麼做,爸爸會打你屁股」,在孩子惡劣的行為發生後,卻沒有懲罰,這就是無益的威脅恐嚇。沒有言出必行的話,會讓孩子認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相信爸爸在說真話。」幫助孩子預作準備-----信心、自尊,是給「預作準備」的孩子,也就是準備就緒去迎接挑戰的孩子,以及知道「爸媽非常尊重我,幫助我為第一次的經驗預作準備,我不需去害怕面對這些新事物。爸媽都認為我可以處理這個情況,所以我當然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失敗。讓孩子擁有一個帳戶。和孩子一起嘗試新事物。孩子闖禍了,讓他自己善後。與孩子分享你的希望。和他談談關於「性」的事。給孩子一份值得永存的遺產,不一定是金錢。教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重視孩子的新發現。讓孩子養寵物。
讓孩子擁有意外的驚喜。
勇於向孩子說「對不起」。
緊抱孩子,告訴他「我愛你」。

教育三大財富能力


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提出教育三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慾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 除了教孩子處理慾望 更要認知有些東西並非錢能衡量 第一項能力,可以從兒童三、四歲就開始。讓他自己管理一點零用錢,讓他認識錢的多寡與物質的關係。「許多孩子輕易擁有昂貴的玩具、衣物,卻不知道那得要用好幾千個一塊錢才買得到,他們習於獲得,卻不知道背後的代價。」 其次,大人應該幫助孩子學習處理慾望。邁爾思特別指出,這部分的教育包含了最重要的精神是對自己的慾望負責,另一方面學習延遲慾望得到更大的快樂。「在有限的狀況下,不妨讓他順著自己的慾望亂買東西,讓他承受沒有節制的後果。」例如孩子克制不住,買來垃圾玩具,轉眼就後悔,也沒有錢再買其他想要的東西。這是他的決定,他必須自己負責。做為父母,不可以去替孩子收拾善後,或心軟支助他。此外,父母可以帶領全家對每個人喜歡的物品都晚一點再買、等久一點再買,大人、小孩一起感受「慾望延遲」之後,得到時那種更大的滿足感。 讓孩子了解錢能做什麼,僅僅是財富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應該了解金錢的局限性 。孩子在接觸金錢之初,有時候會非常天真的給所有東西「標價」,這時正好可以告訴孩子,有些東西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比如爸爸週末如果去工作,可能會掙更多的錢,可是爸爸愛孩子,我們的假期因為爸爸的參與而更快樂,家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就比金錢更重要。透過類似的方式,孩子逐步認識到,金錢不是唯一的目標或標準。孩子接觸到的價值觀越多元,金錢就越不會成為唯一的標準 。 國外不少富裕家庭很強調讓子女參加社會公益事業,這些白金小孩參加和平隊等志願者組織,認識了自己生活圈子外的世界,在與其他階層的孩子交往中得到鍛鍊,看見別人的缺乏、自己的幸運,同時從為他人服務當中尋找自己生活的意義。這些機會也是另一種對抗富裕病最佳的教育。 因為擔心童年富裕病的流行,美國的一些父母親,選定一天為「非消費日」,讓大家習慣不購物也能得到快樂。這也是透過「匱乏」進行的財富教育。
除了教子女正確金錢觀 父母的行為標準也要和孩子一致 邁爾思也提出了六點「親子財富行動」計畫:
一、父母跟孩子都為自己的開支做記錄。
二、父母每週找一天跟孩子討論家中開支狀況。
三、父母定期向孩子解釋經濟活動的基本原理,例如借貸與利息的關係、投資與報酬的關係。
四、父母帶孩子為家庭重大採購比價,體驗聰明消費的樂趣。
五、父母跟孩子一起犧牲一些物質享受,例如每週有一餐不吃,體驗飢餓滋味,將那一餐金錢轉來資助有需要的人。
六、父母做典範,常常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樣東西嗎?問孩子:我們家真的需要這樣東西嗎? 「最重要的是最後一點,因為財富教育只有父母的標準與孩子一致才能成功。」

2008年2月12日 星期二

把握性教育良機 專家籲親子討論(陳冠希/鍾欣桐 )

【明報專訊】捲入裸照風波的鍾欣桐 (阿嬌 )深受年輕人歡迎,有家長坦言對事件感到震驚,擔心事件會影響子女對性的正確觀念。資深性教育工作者程翠雲認為,事件是「千載難逢的性教育好機會」,

呼籲學校及家長適時教導年輕人小心網絡世界,更重要是如何保護自己及尊重他人。

最重要學懂如何保護自己

程翠雲說,年輕人須明白,偶像現身交代事件不代表問題已全部解決,最重要弄清是非黑白。她說﹕「阿嬌雖然向公眾道歉了,但年輕歌迷不要有樣學樣,以為一時任性然後道歉就沒事,因歌手有強大的公司後盾作支持,出事後每個難關都有人為她設想如何解決。」她認為青年人要懂得分析對方的道歉是否由衷之言。

程認為,藝人生活表面上看似多姿多采,其實生活封閉,「就連正常的社交生活也擔心被『狗仔隊』追蹤,交友已有難度,更何感情生活?是故男女約會地點多數只能在對方家中」。不過她強調,藝人應潔身自愛,情到濃時若不喜歡被拍照,應明確拒絕對方。程大力抨擊拍照者,認為拍照者應該負上最大法律責任,並告誡年輕人,不可以為一己之欲拍攝他人裸體照片作留念。

程翠雲說,若家長發現子女觀看該批照片,不應該一面倒禁止,反而要一起討論。她解釋﹕「究竟子女是基於人看我看,還是出於對男女身體的好奇?如果是前者,更應讓他們想想,若照片中人是自己,會有什麼感覺。如果是後者,則應向他們解釋男女身體構造。愈是禁止,只會助長他們的『心癮』。」

女兒問:點解姐姐唔衫?

「媽咪,點解阿嬌姐姐唔衫?」育有兩女一子的主婦韓健南說,9歲長女看到報章上的疑似阿嬌照片時甚為尷尬,由於她十分喜愛Twins ,看過照片後感到「好核突、不想看」,然後會問母親﹕「點解阿嬌姐姐要影這些相?」

韓健南一向有購備性教育書籍,平時會向3名年幼子女灌輸性教育。她說,經過此事後會告訴他們,日後無論與異性如何親密,也絕對不可以拍裸照。她說,仍有一些家長朋友一味叫子女不要看該新聞,只是逃避問題,認為家長應趁這事向子女灌輸性教育,如教導他們互相尊重的重要。

拋開語言暴力 孩子聰明情緒穩


想要孩子聰明伶俐,爸媽不要經常罵孩子、說刻薄的話,否則孩子不僅大腦整合變差,小腦也會異常,他的情緒、注意力和記憶能力都會受影響。
在火車上,一個媽媽不停的在罵她的小孩,好像是參加什麼比賽落選了,因為我一直聽到「連這個也不會,笨死了」、「你永遠成不了大器」、「你為什麼不能多像弟弟一點」。當賣便當的走過來時,孩子怯怯的問:「可不可以買便當?」母親大聲的說:「考那麼爛還敢吃便當?」孩子立刻低下頭去,不敢再多說,我看了很不忍心,其實語言暴力跟身體暴力一樣傷害孩子,甚至還更厲害,因為肉體的傷會癒合,心靈的傷會一直淌血。
語言暴力讓大腦整合變差
在實驗上,我們看到語言暴力會改變大腦神經的連接,影響大腦的發展和功能。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Martin Teicher比較了51名受虐兒和97名正常兒童的大腦,發現受虐兒連接兩個腦半球的?胝體顯著的小,他認為這影響了左、右腦的整合,使受虐兒的情緒會突然改變。
他也發現語言暴力的受虐兒的小腦蚓部(Cerebellar Vermis)不正常。小腦蚓部是維持情緒平衡的地方,它受到環境的影響比基因來的大,它的不正常會影響情緒的正常發展。
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發現,注意力缺失和過動兒的小腦蚓部都比正常人小,又發現受虐兒的自殺意念比正常人高4~5倍,他們現在還在做實驗,如果證實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學校的體育課就不可以減少,因為運動可以壓抑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負向情緒的出現。在自殺率這麼高的台灣,體育課更不可再挪去上數學、英文或理化,如果一個孩子死了,學再多的英數理都無用了。
受虐兒長大易得焦慮憂鬱症
波士頓的Mclean醫院在2000年時曾經作了一個研究,小時候受虐長大後易得焦慮症和憂鬱症。嬰兒雖然生下來就幾乎有他一生所需的神經元,但是大腦仍然不斷地透過跟外界環境的互動,一直持續發展到青春期和成人期。這個互動會影響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我們的神經連接在青春期會又再修剪一次,這是為什麼注意力缺失和過動現象在青春期之後常會改善一些。
不論這孩子的經驗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會影響他大腦神經的連接。所以大人的一舉一動都要小心,不可隨便打罵孩子來出氣,或在管教上喜怒無常,使孩子無所適從。
虐待對大腦發展有4大不利
Mclean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虐待(還包括忽略、不理睬、排斥、不照顧)對大腦的發展會有4個重大的影響: ▓第一,邊緣系統的易激怒:邊緣系統是我們「情緒的大腦」,控制著我們最基本的情緒,他們發現受虐兒有著不正常的腦波,很像是顳葉癲癇病人的腦波。 ▓第二,左腦會發育不良,甚至停止發展:有6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及腦波的研究都發現,受虐兒左腦發展不正常,他們的右腦有比正常人更活化,研究者認為左腦的異常跟受虐兒易有憂鬱症及記憶衰退有關。 ▓第三,左、右腦的整合不良:因為連接左、右腦的胼胝體在男的受虐兒中,小了24%~42%,在女的受虐兒中,小了18%~30%,研究者認為這個原因,使得受虐兒的情緒和人格會突然改變。 ▓第四,小腦蚓部不正常:小腦蚓部跟情緒,注意力和邊緣系統的調節有關,研究者在15名童年受到語言暴力但無身體暴力的成人腦中,看到小腦蚓部血流量有增加現象,他們認為受虐者用增加蚓部血流量來平息邊緣系統的易激怒性。
Mclean研究團隊用動物實驗來探討這些傷害發生的原因,他們發現忽略及創傷都會增加可體松的分泌,但減少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這會影響大腦中海馬迴、杏仁核和藍斑上神經傳導物質受體數量,這些地方是調節大腦恐懼和焦慮的地方,因此他們認為受虐所引起的緊張與壓力,會激發一些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同時也會抑制另一些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所以受虐的經驗會改變或塑造大腦,使個體對惡劣環境快速做出異常的反應。這是飆車族為什麼會看不順眼就拔刀殺人,因為他的大腦對外界的善意/惡意解釋跟我們不同。這份報告與Teicher醫生的發現不謀而合。
正向語言態度才能激勵孩子
看到小時候長期受到大人的責罵、挨打、冷漠、不關心,大腦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時,父母對孩子講話一定要小心,不要侮辱他、嘲笑他,孩子小的時候,不適合用激將法。
在你否定他、罵他「連石頭都比你聰明」前,請先停下來想一下,他真的有這麼糟嗎?如果他會幫你的忙,很乖巧,能替你分憂解悶,就請你不要罵他是豬,因為豬是不會做這些的!

以情養性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感性的情緒和理性的認知能力同樣重要,如果孩子常被情緒卡住,勢必影響其人格發展。若能使情緒透過合理有效的方式紓解,避免能量耗損在衝突、壓抑情感上,孩子將更容易專注發展其他潛能。 以下方式可協助家長更有效輔導孩子的情緒,成為他一生受用的資源。
◆坦誠表現你的感受 在孩子前表現你的情緒,並和他討論是很重要的,例如「媽媽明天開會要上台報告,我覺得很緊張,我想要去外面走走。」 有情緒是人之常情,不要害怕在孩子前面表現出來,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孩子都能透過這些體驗累積更多同理心,有助於他面對更多元的人際關係。 人非聖賢,孩子如果做出讓你氣炸的事,要你心如止水不可能也不健康。但如果你真的怒不可遏,無法思考,最好暫時離開現場,告訴孩子等你比較平靜時再回來處理。
◆注意孩子的細微情緒 不要等到孩子大吵大鬧才處理,留意低強度的情緒並給予回應,例如沮喪或憂慮。幫助孩子分辨和經歷這些情緒,讓他知道你深切關心他的生活。
◆理解和接納 讓孩子知道你確實收到了他的情緒訊息。也許你想藉著忽略、否定安撫他,孩子卻會懷疑自己的反應是錯的,甚至不願意再告訴你。
◆解釋負面情緒並非異常 讓孩子知道他不會因生氣、嫉妒、貪心的感受被譴責,但你要處理他不適當的行為。可以說:「我知道,小華不跟你玩讓你覺得寂寞,傷心。」接著再解釋:「但是你說他的壞話並不能解決難過,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建立情緒字彙 準備不同種類的情緒字彙包括挫折、罪惡感、忽略等,幫助孩子把一些無以名狀、害怕的感覺,轉換成明確的概念,讓他知道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孩子若學會以語言清晰表達感受,將有助於溝通和自我對話。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協助孩子釐清情緒的來源,鼓勵他找出可行的處理方式。如除了「感覺很差」之外,他還知道自己是因為姊姊不陪他玩所以寂寞,可以跟他討論解決之道:打電話請朋友到家裡玩?還是拜訪附近鄰居?有了經驗,下次他覺得寂寞時,也許就可以自己處理而不需要你的幫忙。

教導孩子絕對不可以說的話


1.侮辱、人身攻擊:笨蛋、壞蛋、混蛋、人渣、死人、豬、烏龜、朽木、娘娘腔、男人婆。
2.情緒性的語句:我討厭你、我恨你、你欠揍、恨不得沒生你、不想再看到你。
3.否定、貶抑:你真沒用、沒人喜歡你、你什麼都不會、你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壓抑:說不准就不准、閉上你的嘴、小孩子不懂少插嘴。
4.不讓孩子解釋:再給我頂嘴、你說什麼我都不信、你還有理由啊?
5.諷刺、嘲弄:你也太聰? F吧、這種事只有你做得出來、你能考及格我就謝天謝地了、這麼簡單也不會。
6.威脅:你給我試試看、給我小心點、打電話跟老師說、送你去警察局、你如果…我就…、你不要後悔、把你送給別人、我看你以後怎麼辦。
7.哀求:爸求你不要這樣、你再這樣媽要哭了。
8.冷漠:你活該、我早就告訴你了、自己不會想啊、自己看著辦。
9.比較:你比得上×××嗎?人家比你強多了、如果你能跟×××一樣就好了。
10.強調父母的經驗和權威: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就會了、你得聽爸爸的。
11.懷疑:你實在無法讓我信賴、我看你沒這麼厲害吧?那有什麼了不起。
12.不耐煩:到底要我講幾遍?為什麼老是忘記?
13.不當的引導:去死吧、乾脆跳樓算了、出去就不要再回來、給我滾。
14.誇張:你對不起列祖列宗、自從有你,我再也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
15.放棄:我對你不抱任何指望、再也不管你了。
16.利誘:你少打一點電動,就多給你零用錢。
17.過於明察秋毫:終於逮到你了、又出錯了吧、你以為我不知道?

2008年2月8日 星期五

清鼻涕器



可以用離清潔鼻腔內鼻屎或鼻涕

11種細節 帶出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
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 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 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 …… ,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 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 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 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 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 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劄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 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 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 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 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 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 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 10 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 ,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裡程碑。 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

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原則

1、魚缸法則   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來長,不管養多長時間,始終不見金魚生長。然而將這種金魚放到水池中,兩個月的時間,原本三寸的金魚可以長到一尺。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而父母的保護就像魚缸一樣,孩子在父母的魚缸中永遠難以長成大魚。要想孩子健康強壯的成長,一定要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不讓他們拘泥于一個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魚缸”。隨著社會進步,知識的日益增加,父母應該克制自己的想法和衝動,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2、狼性法則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他們不會講任何事物當成理所當然,而傾向於親身研究和體驗,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遠令狼驚異。狼總是會有對周圍的環境的興趣,因而它們能不斷在環境中發現食物,瞭解危險,從而有力的生存下來。   因此要培養孩子超強的學習能力,一定要培養孩子對於世界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來作爲他學習的老師。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做個明亮之星,不斷對工作有新創見和新靈感。
3、南風效應   北風與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他們決定比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無論怎樣猛烈,行人只是將衣服越裹越緊;而南風只是輕輕拂動,人們就熱得敞開大衣。   南風效應告訴人們寬容是一種強於懲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樣如此,那些一味批評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終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聽不進他們的話。每個孩子都是可能犯錯誤,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體諒孩子的同時,從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養工作,這樣才能夠更加好地教育孩子。
4、羅森塔爾效應   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文是一個技藝超群的雕塑家。有一天他完成了一個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國王 本人也深深地愛上了這個雕像。國王的愛情感動了愛神阿弗狄羅芯,愛神給雕像注入了生命。皮格馬利文的幻想成爲現實,從此遂有了塞浦路斯人。
  羅森塔爾是美國心理學家,1966年他做了一項關於學生對成績期望的試驗。他在一個班上進行測驗結束後將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單交給了校長。校長將這份名單交給了這個班的班主任。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再次來到這個班上時,名單上的學生成績度大幅度提高。   同學成績提高的秘訣很簡單,因爲老師更多的關注了他們。
  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爲非凡天才,但這種可能的實現,取決於父母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的去愛戴,期望,珍惜這些孩子。孩子的成長方向取決於父母和老師的期望,簡單的說,你期望孩子成爲一個什麽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爲一個什麽樣的人。

幼兒的能力發育各個階段

第一階段:
---從出生到出生後六個月。包容能力(感覺)的發育期,第一階段的感覺能力發育期,父母應該注意的是,除了要常常對孩子說話以外,還需要給他聽優美的音樂,給他看良好的繪畫作品。

第二階段:
---出生後半年至三歲。表現能力(創造力)的發育期。這時期,必須詢問孩子畫了些什麼,並稱讚他畫得很棒。孩子畫畫時,千萬不要指導他該怎麼畫。否則會抹殺孩子自由創造的萌芽,使孩子的畫變得平淡無趣。
---二歲半以前,學習是由感官神經主導.二歲半以後才由左右腦統合主導學習.
---零到三歲是人格特質形成.
---二到四歲是秩序感最敏感的時期,所有規律性的養成大致在此時形成.

第三階段:
---三歲至六歲。思考能力(技術)的發育期。在這個時期,必須讓孩子進行思考及運動頭腦的訓練。應該讓這個時期的孩子盡可能投入運動頭腦的遊戲。拼圖遊戲、堆高遊戲或是玩積木等,都是有助於提高思考能力的玩具。而且,必須重複不斷地讓孩子練習。
---三到六歲是架構性格.
---三到四歲半進行獨立運思,較以自我架構為主.
---四歲半到六歲為群行敏感期,對人際中正確的對待方式.尊重.禮儀發展.自信心.成就感的養成階段.
---六歲以前是具體操作期,屬經驗學習是三度空間的階段.
---六歲以後進入二度空間的平面學習.

2008年2月6日 星期三

影響身高的因素

1. 遺傳~不是絕對
2. 營養~缺鋅.鈣(會嚴重影響身高進度)
鋅 - 雖可由蚵.蛤等食物中攝取,但此類生猛海鮮含高膽固醇,不易多吃
除了鋅.鈣須足夠之外,蛋白質.維他命B.維他命C可幫助膠原增生(膠原增生可使生長板較慢癒合)
3. 生活習慣差~沒有好的睡眠品質(熬夜影響成長)
4. 飲食~吃太多高油高糖(防礙膠原蛋白生長)
西化的飲食造成提早進入青春期
5. 藥物副作用~如類固醇
6. 生長激素不足~蛋白質不足,身體的所有激素都會不足
7. 甲狀腺巧能不足
8. 骨齡慢, 發育較晚

孩 子 對 父 母 的 9 條 "告 誡 "

1. 我 的 手 很 小﹐
無 論 在 什 麼 時 候 ﹐
請 不 要 要 求 我 十 全 十 美﹔
我的 腿 很 短 ﹐ 請 慢 些 走 路﹐
以 便 我 能 跟 上 您 。

2. 我 的 眼 睛 並 不 像 您 那 樣 見 過 世 面 , 請 讓 我自 己 慢 慢 地 觀 察 一 切 事 物 ﹐
並 希 望 您 不 要 對 我 加 以 過份 的 限 制 。

3. 家 務 總 是 繁 多 的﹐ 我 的 童 年 是 短 暫 的 , 請花 一 些 時 間 給 我 講 一 點 有 關 世 界 的 奇 聞 ﹐ 不 要 把 我 當 作 取 樂 的 玩 具 。

4. 我 的 感 情 是 脆 弱 的 ﹐
請 對 我 的 反 應 要 敏 感一 點 ﹐ 不 要 整 天 責 罵 不 休 , 對 待 我 應 像 對 待 您 自 己 一 樣 。

5. 我 是 "上 帝 " 賜給 您 的 一 件 特 別 禮 物 , 請 愛 護 我 , 抱 我 的 時 候 要 經 常 訓 教 我 所 作 的 運 動 ﹐ 指 教 我 靠 什 麼 生 活 , 訓練 我 對 人 的 禮 貌 。

6. 我 需 要 您 不 斷 的 鼓 勵 , 不 要 經 常 嚴 肅 地 批 評 和 威 嚇 , 但 要 記 著 , 您 可 以 批 評 我 做 錯 的 事 情 , 不 要 批 評 我 本 人 。

7. 請 給 我 一 些 自 由 , 讓 我 自 己 決 定 有 關 的事 情 , 允 許 我 做 錯 事 或 不 成 功 , 以 便從 錯 誤 中 吸 取 教 訓 , 總 有 一 天 , 我 會隨 心 所 欲 地 , 正 確 地
決 定自 己 的 生 活 之 路 。

8. 不 要 讓 我 經 常 重 做 某 件 事 情 , 我 知 道 做 事 是 困 難 的 , 請 不 要 試 圖 把 我 同 別 的 大 哥 哥 大 姐 姐 們 相 比 較 。

9. 不 要 怕 同 我 一 起 去 度 周 末 , 小 孩 需 要 從 父 母 那 裡 得 到愉 快 , 正 像 父 母 從 小 孩 那 裡 得 到 歡 樂 一 樣 。

2008年2月3日 星期日

釋放憤怒7大法


1. 培養觀察自己情緒的習慣,得知情緒起伏的感覺,久而久之,每當有憤怒感覺時,便會懂得理智處理。

2. 提醒自己冷靜分析憤怒的原因和對象,避免一時「火遮眼」作出令自己後悔的事。

3. 問自己憤怒的原因是否感到利益受侵犯呢?全面分析,別人的利益又怎樣?在自己與別人的利益間取得平衡。因為憤怒時,只考慮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事實上,別人的看法也許同樣有理。

4. 深呼吸。呼吸能令人放鬆,有助平復激動的情緒。

5. 情許可的話,暫時離開現場。

6. 反問自己,憤怒目的是什麼?對事情有幫助嗎?如果將憤怒的情緒化為動力,滿足自己又能滿足別人,達至雙贏局面,不是更好嗎?

7. 憤怒時說話,都是大聲夾惡兼連珠炮發,沒經大腦分析的話語往往是最傷人的,所以,應將聲線降低及減慢速度。

教室變band房 表演增自信


【明報專訊】夾band令你聯想起什麼?好玩?有型?原來夾band也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抒發情緒的好橋樑。東莞同鄉會方樹泉學校最近便成立一隊流行樂隊,學生透過音樂宣泄情緒之餘,又可提升自信心。

培養團隊精神 抒發情緒

樂隊於去年10月開始招募成員,校長何侯純華笑言,已有百多名學生報名,反應熱烈,可惜學校經費有限,最後篩選40名五、六年級學生免費學習樂器,每星期練習一次。何校長預計學生多上三四堂便可成形、參與表演。「學生可參與服務,在探訪老人院或孤兒院時表演,增強自信心和成功感,也可培養團隊精神。」

由教室改裝而成的band房經學生悉心佈置,貼有名人金句、心形裝飾等。Band房設有一塊黑板,學生每次進入band房時可記錄自己的心情來抒發情緒,教師也可更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觀察學生是否需要輔導。

教師更了解學生心事

學校亦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油地道真堂合作,每次練習前15分鐘會由牧師分享聖經故事,以輕鬆手法逐步滲入宗教的道理。

小六生黃琳琳自言之前情緒較惡劣,加入樂隊後學懂與人溝通及相處﹕「打鼓可發泄情緒。有時跟不上拍子會很惱,現在懂得控制情緒。期望可出去表演,展示自己的才華!」另一名學生劉倩華笑說﹕「初時學習有點難,很難掌握拍子,所以會專心、努力練習!」

明報記者 李婉

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bk


睇你哋既討論,令我學咗好多嘢,因為全部係真實個案。
一般講教育既書,多數都係講理論,但實踐上有好多困難,而且阿仔脾氣壞(似我),脾氣壞既老豆教脾氣壞既仔,真係好難搞。
睇咗你哋既討論之後,我已經改變已往既教育方式,我唔會再用體罰呢個方法,體罰只會令人產生暴力傾向。呢半年來,就算阿仔發脾氣,我都唔會打佢,其實諗返轉頭,都係好小事,只係我同佢喺控制情緒方面比較差。
另外又發現,電視的確有好多暴力畫面,連笑片都會打黎打去,所以唔再比阿仔睇一般既電視節目。
仲有培養閱讀習慣既重要性,喺我之前冇諗過既。
我認為真實個案真係好有參考價值,連"查小欣教育日記"都睇過(我未聽過佢既節目),至發現原來母親都認為自己個仔係完美既,所以會好盲目下,讀國際學校,一星期學兩個鐘中文,中文水準能夠追上本地小學,根本係自己呃自己。

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如何教好男孩子3

男孩喜歡聽爸爸講故事,認識他的朋友、了解他的工作。
 「小胖(陶(吉吉))小的時候我就是天天回家吃飯,每天在飯桌上我都跟他說很多天方夜譚般有趣的故事,」陶大偉認為兒子創意十足,後來唸戲劇想往導演的路發展,應該是跟他從孩子小的時候說了很多故事、啟發他自由思想有關。
 陶(吉吉)5~6歲時與陶大偉一起唱和聲,就被陶大偉發現他有音樂細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唱半音都不會走音。同樣都熱愛音樂的父子更加玩在一起,以後陶(吉吉)走上音樂創作的路,還常會問問爸爸的看法。
 男孩在很多方面會模仿父親,他會觀察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喜怒哀樂。
 如果父親不關心他,兒子往往會用一些行為來引起他注意。這個階段男孩子尿床、拿別人的東西、在幼稚園裡打人闖禍,很可能都是渴望父親關心的緣故。
 研究顯示父親缺席的男孩較容易有暴力行為、情感受傷、參加幫派,在學校不能專注影響成績表現。
 前教育部長吳京就對國內父親陪孩子成長的比例不高感到憂心。「孩子在家裡感受的關愛不夠,會向外尋求其他刺激,稍不留意,很容易交到壞朋友而走偏,」他指出。
 吳京強調,有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因為家庭較完整、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發展比較好。
 對於很多爸爸忙於事業而缺席,吳京認為,「只要有心,很多事是能克服的。」
 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也強調,「參與可以安排,量不足可以重質,」
 長年巡迴全球演奏的國際知名音樂家馬友友,曾因忙得只能和兒女在機場匆匆相會,而一度讓孩子以為爸爸是機場雇的工人。
 想到家人需要他時,自己卻在3千里外,馬友友為之內疚不已,近年來除了每年兩個月休假在家,有時也特別為陪伴孩子而推拒一些演出。他從父親的角色體會出人生不同的樂趣,「沒有什麼比看著孩子健康長大更讓我快樂,」馬友友說。
 母親的參與在男孩上小學後只是退居副位,但仍然要持續給他愛。孩子從小學開始交友,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母親就可以鼓勵他多交朋友,請朋友到家裡來,「從小學就開始關心孩子交友,多關心是讓自己放心,」青少年心理門診醫師李慧玟說。
 澳洲親子專家莎朗則建議母親藉肯定男孩的外貌、稱讚他做家事的能力、說話幽默有趣,來建立他的自信,當媒體上充滿男性暴力犯罪的報導時,溫柔地解說犯罪的事實,將有助男孩排除不必要的罪惡感。
 而當男孩與父親相處「量」不足的情況下,母親可以協助掌握「質」的水平,為男孩找可信賴的其他男性模仿對象,例如叔叔、舅舅、姨丈、老師等,為他的成長把關。
青春期需要心靈導師
 13~14歲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男孩身心尚未發展成熟,卻開始想往外探索認識寬廣的世界,這時如有一位關懷他的男性心靈導師帶領他從男孩蛻變為男人,會對他極有幫助,專家畢德福分析。 美國的心理醫生杜蒙特也說,此時的青少年生理朝大人成長,但心理卻停留在幼年期。而大環境的壓力包括家庭瓦解、學業沈重、酒精毒品誘惑、媒體訊息誤導等,又遠比他們父母的年代嚴重得多,讓青少年更難以承受,因而對自我懷疑、恐懼、缺乏自尊與安全感。
 他們被迫加速成長,但不知如何處理壓力,由於見識到的「世界」比過去大,開始不屑父母的建議,而急著想找其他「重要的人」依靠,因而同儕的影響力加大,朋友的價值觀與喜好,往往比父母的告誡較具吸引力。
 男性荷爾蒙量激增更使得男孩子變得容易衝動,一群血氣方剛的同儕相互影響下,情緒混亂的青少年容易傾向用暴力解決衝突、毀滅性的方式逃避壓力時有所聞,不少政經企業界聞人家中都有教養兒子大不易的難言之隱。
 生理發育也讓他想要不一樣,嚮往光榮感、當英雄。因為要當男人、大人,男孩會做「大男人的事」。以耍「酷」、叛逆的行為宣示「我不再是孩子了」。他會模仿大人抽菸、喝酒以示獨立自主,追求速度所以飆摩托車、開快車,要用新型、酷炫的大哥大顯示有「地位」,甚至把性經驗也當成長大的標誌。
 一旦需求增加但資源卻不足時,青少年很容易控制不住慾望去偷,由偷而搶,由搶而發生暴力犯罪。

如何教好男孩子2

◎不同階段、不同參與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男孩成長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出生至6歲、6歲至青春期之前,以及青春期至成人。父母教養男孩應該依照他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參與比例。
出生~6歲,跟母親學愛
 根據畢德福的理論認為,男孩從出生到6歲小學入學前,是「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和安全感,這段時間母親扮演的角色較重要。母親的擁抱、親切解說與對話,讓他感受到愛,學會親密溝通,愉快地認識周遭世界、樂於學習和互動,因而發展語言和社交能力。
 母親是男孩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一個母親會將自己對男性所有的印象和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從母親的態度與認知中感受男性的角色。
 因為母親是男孩碰到的第一個異性,西方國家甚至把母親稱為男孩的「初戀」。每個母親幾乎都有這樣甜美的回憶:小男孩都愛他們的媽咪,「我要跟媽咪結婚」,「媽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有的大男孩還會說「媽媽是我date(約會)最久的女生」。
 母親是否溫柔、尊重他、願意陪他玩、給他自主,都影響一個男孩對異性的認知。當兒子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媽媽能跟他談談女孩子的想法、感覺,告訴他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從媽媽那兒男孩可以學到如何和異性相處、知道女生的脾氣、社會上也會有壞女孩等等。
6歲~青春期,跟父親學當男孩
 等到6歲左右,男孩很自然的想要當男孩,他會想要知道男孩子應是什麼樣子。這時候,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或模仿周遭男性,這個時期父親對兒子影響最大,他可以幫助兒子學習一些生活能力和技巧,讓兒子對自己有信心而樂於認同男孩的角色。
 如果孩子的父親時間不多,做母親的就應該尋求外援。畢竟男孩的世界和想法,並不是身為女性的母親完全能了解,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分析,男孩喜歡父親擁抱他們,和父親做肢體活動,比腕力、探險。男孩子需要和爸爸在一起活動,例如一起出去散步聊天、釣魚露營,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一起動手做美勞、工藝、運動,培養休閒嗜好等。
 不幸的是,現實中,不論中外,大多數人對父親的印象卻被迫仍停留在保守嚴肅、很少在家。
 資深電視兒童節目製作兼主持人陶大偉的父親是個將軍,「都是別人向他敬禮,而且那個年代沒有男人抱小孩,」陶大偉回憶,他從來不確定威嚴的父親是不是要跟自己親近,幸好他受溫和、藝術天賦很高的母親影響,所以他花心思、花時間教養自己的獨子陶(吉吉),「愛他要有方式、要表現出來」,因而一路和兒子玩在一起、笑在一塊。

如何教好男孩子1

◎及早參與
 教養首重及早參與。前教育部長吳京有3個兒子,他從妻子懷孕、孩子出生換尿布、洗澡就和他們一起成長。他教兒子籃球,兒子教他足球,他帶孩子玩,也讓孩子規劃旅遊帶他去玩。就在這樣一起玩、一起打球、一起生活中建立了親密的父子關係,所謂「教養」自然形成。
 直到現在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仍然經常和住在美國的太太、孩子通電話,「因為我們都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吳京說。
◎誰都不能缺席
 不僅要及早開始,而且教養過程「誰都不能缺席,」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慧玟認為,父母要從跟孩子生活中教育孩子。
 「是從生活中教育,不是坐下來教他生活,」李慧玟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生活、談話,才知道他們想什麼、關心什麼。
 然而,根據內政部民國85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家長在養育兒童時最感困擾的問題卻是「時間不夠」,及「不知如何培養孩子的才能」。
 前教育部長吳京為此特別提醒為人父母者,「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要成天忙於工作,空閒只和他們談功課。」
 然而許多父親卻以為先打拚事業賺夠錢,才能喘口氣接近孩子;還有些父親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工作,或者以為教育是學校、安親班、才藝教室的事,結果與孩子身心相隔、父親的圖像留白。
 而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更重視被愛、被關心,「孩子要的是『不孤單』,」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李慧玟嚴肅地指出。
 許多企業高階主管年紀大了都有共同體認:孩子成長「錯過就永遠錯過了,再大的事業成就也換不回」,遺憾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參與不多的中鋼集團董事長王鍾渝,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就這樣表示。
 達一廣告總監徐一鳴也曾為打拚事業基礎而忙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我怎麼都沒注意到。」懊悔之餘,他重新修改生活模式,儘量推掉應酬回家跟孩子在一起。
 「大家都不能缺席才是完整的家,」李慧玟說。

4-5歲兒童數學能力培養

一、 將圓切分6份、8、10、12份

二、 認識硬幣
先從形態上能分辨清楚1元、五角和一角以及分幣。
第二步練習湊錢。如用5個1角換1個5角,等。最後將6種硬幣合攏,練習付錢。如付1元6角4分。

三、 認讀4-5位數

四、 認讀漢字數字的大寫

五、 畫手印分左右
孩子很快會看出小指與大拇指不同,但紙上的手印不能說明它一定是左手的手印,因為如果右手手心向上也能畫出同樣的手印來。這個問題留給寶寶自己去想。
大人可以畫一隻左手的兩個手印,一個在每個指尖畫上指甲,另一個在手掌心畫上幾道手紋,這時兩隻手印馬上變得左右分明了。

六、 按扣子
取10枚放桌上,大人隨便按住幾個,讓寶寶看桌上的餘數去猜大人手中有幾個扣子。猜對了就讓寶寶按,大人猜。玩熟了10個扣子後,可變成9個、8、7、6個。玩熟後可試變成11、12到15個。到6歲時可發展到玩15-20個。

七、 值日生

八、 分餅乾
30人,每包餅乾有20塊,每人分一塊要領1包半,如果每人聽兩塊要領幾包?有剩餘嗎?
這個問題孩子回答得出奇順利,他們不需用大人的乘除法,而是用圖形猜想法很快能答出來。這種思維方式是右腦型解題法。

九、 認量尺、看刻度
量一量書有多長寬,布娃娃的高等。學會了使用尺子量東西,大東西用皮尺比直尺方便。

十、試用量尺來畫正方形
要求寶寶學會用尺子畫一個3cm*3cm或4cm*4cm的正方形來。

十一、用皮尺量身高

十二、用走步量距離

十三、用量尺畫長方形
畫一個4cm*2cm的長方形

十四、買小食物
寶寶學會用硬幣湊錢,可以用存錢盒中的硬幣試買一種小食品。

十五、買鞋
公分=厘米

十六、六面積木拼圖

十七、方積木搭炮樓

十八、方積木搭高樓

十九、開飯鋪

二十、用帶刻度的器具量水
用有刻度的量杯往套碗裡注水,可量出每個套碗的容量。可以量一下水杯裝滿時的容量是多少,寶寶每次喝一杯,一天3次,算一算一天能喝多少毫升水。

21、看鍾
第一步先認幾點鐘;第二步認幾點半;第三步認一刻;第四步認三刻;第五步,在寶寶快5歲時開始練習,如1點過5分,差5分到1點1刻等,因為每走1個數字就是走過5分鐘,鍾上也可看到5個小格子,先要會背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五三十,三五四十,四五五十,五五六十,最好5歲前學會看鐘錶。

二十二、記生日

二十三、記住圓周率

24、學畫圓圈
用一顆石子,一條結實的草桿就可畫圈。寶寶可以拿草桿在圓周上比,果然圓周比草桿的6倍多出一小點。現在寶寶理解圓周率是什麼意思,原來是指圓周比直徑(兩個半徑)的三倍又多一小點。會懂得圓周、圓心、半徑、直徑。

25、學畫橢圓

26、正方形與長方形的不同

27、有幾個正方形

28、有幾個長方形

29、買門票

30、數字接龍
要求兩邊都有0-6個點不等,遊戲要求接上6。是練習加法的好遊戲,適合4-5歲孩子,3-7人玩。

31、圖形接龍

32、排五子

33、斤和兩

34、稱體重(分市斤和公斤)

3-4歲兒童數學能力培養

一、 學畫正方形
可以練習用鉛筆沿著一個方形小盒畫出正方形,轉角時拐成有角的形狀,不要畫圓角。之後可學寫口、日、白、田、回、國等。

二、 用三角形拼成四角形

三、 誰最大,按大小排隊

四、 學讀三位數

五、 試做三位數不進位的加法
可擺數字練習。將結果用現成數字擺出來。例如:
126 417 539 648 457
+253 +262 +340 +231 +532

六、 擺單數雙數
用珠子或花生排開兩行,單數下面是單個的,雙數是齊頭的。孩子拿取時常一手拿兩個,遇雙數時可完全放手,遇單數時只能放下一個,孩子很容易找出1,3,5,7,9是單數,2,4,6,8,10是雙數。平時數東西時可以一手拿兩個,用2,4,6,8,10去數,比一個個數要快些。

七、 數樓層
寶寶知道每層樓一定要有窗戶,在樓前數窗戶的豎排就可知道層數。

八、 學習圓輪
在長方形木板上插上5根活動的木棍,最長一根穿5個紅色圓輪,第二根穿4個黃色的,第三根穿3個藍色,第四根穿2個綠色,第五根穿1個黑色。學習圓輪主要學習五以內的加減。

九、 倒數數
倒數數是培養逆向思維的開始,在解決困難時十分有用。

十、 算盤練習加法

十一、 點數與背數
用數數器或算盤,有實物比空口背數容易,所以點數優於背數。

十二、實物相加
用實物練習數數可以加強視和觸覺的協同。

十三、數手指相加
3歲孩子都喜歡舉起手指練習加法。超過10個怎麼辦呢?可以看數的大小,〈只舉起5個就夠了,數數時從7開始,8,9,10,11,12,點著手指去數,得出結果是12。這種方法很方便,但要求寶寶可以隨時從一列數的當中開始往上數。

十四、自製七巧板
用硬紙板剪出半徑3厘米的圓形4個,其中兩個從半徑剪開成4個半圓形。再制3cm*3cm的正方形4個,其中兩個沿斜邊剪開成4個三角形。再制3cm*4cm的長方形2個,底邊為4cm,高和頂邊都是3cm的梯形2個。再制四個各為3cm,橫對角線也是3cm的菱形2個,一共有七種形狀,自己染色或貼上色紙。讓寶寶先按圖從易到難去擺出各種形狀,然後自己再創造出更好看的圖形。
七巧板是圖像思維練習的簡易方法。圖形也是數學當中的一種。

十五、畫地圖
畫地圖顯示了方向性,也是一種數學思維。

十六、逢雙擺數
學會一手拿2個逢雙數數法。5雙排成一行。寶寶一共排了六行還剩下4個,媽媽一看說64個。寶寶先數一行,原來5雙正好是10個。一共有6行,逐行去數10,20,30,40,50,60加上4個,果然是64個。以後寶寶懂得要數許多東西時,先用雙數排5成為10個1行,以後數行就知道有幾十,加上零頭就是幾十幾了。

十七、從中間起倒數數
先從6起倒數到1,再從15起倒數到10,從32倒4個數,31,30,29,28。從28起倒數5個數到23,也可從23順數7個數再倒數5個數,等等。

十八、數手指學減法
16-7=?寶寶豎起7個指頭,從16志倒數到9,得到9作為答案。這個辦法比先借10過來,減7得3,用3加上6得9簡單一些,寶寶也感到倒數比借位方便多。所以先練習倒數,再學減法理方便。一年級學20以內的加減法,寶寶提前用倒數法就學會了。

十九、實物學減法
如5顆糖,爸爸一個,媽一個,寶寶一個,還剩幾塊。
盤子裡共有雜糖20塊,媽挑3塊水果糖,爸選奶糖2塊,寶寶挑酥糖4塊,請寶寶計算雜糖共剩幾塊?有兩個辦法,若寶寶會加法,先將3人拿去的加起來,即3+2+4=9,用20倒數9到11,計算得出答案11。也可用連續倒數法,先舉3個手指,數19,18,17。再舉起2個手指數16,15,再舉起4個手指,數14,13,12,11,也得出11。

二十、連加法
選擇撲克1-5四套,或字卡1-5四套。大人和寶寶各隨意取10張,各人都同時打出一張,誰馬上加得快喊出得數就可以贏。
第二步玩10張連加法,只選1-5兩套牌,每人分5張。出牌後快速算出得數,牌面向上。再出手不但要算出兩張牌加起來的得分,還要加上上次兩張牌的得分。二人共出牌5次,共加起來為30分。
如果寶寶連連得勝,可以將4套牌共20張加起來,每人分10張,連加得60。
連加法要求寶寶快速記住上次加起來的分值,又要馬上算出來當時出牌二個牌面的分值,馬上相加。記錯了或算錯了都不能得分,這是練習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的十分有用的遊戲。玩時不要急於求成,要先讓寶寶記住上次的分值,二人同時大聲說一遍,將桌面上相加分值也大聲說一遍,然後搶答加起來的數。如果有異議,可爭論或提出重算。提出來十分好算:5,4,3,2,1,1,2,3,4,5一共是5個6,總數為30,兩套牌為30,四套為60,經過反覆連加,會提高寶寶計算的興趣和能力,受益終生。對計算能力慢的寶寶,許可一面擺,一面算。會擺會算都要受表揚。

二十一、擺餐具
大人要經常表揚寶寶怎樣學會省事,不必跑來跑去一氣呵成的工作方法。

二十二、大棗換核桃
如「五個棗換一個核桃」。寶寶將大棗擺成5個一行,擺對了就換一個核桃放在前面。寶寶將棗全擺上,換了8個核桃還剩3個棗,一起用核桃算出一共有幾個棗。
大人讓寶寶將核桃排成雙數,一共有四對,寶寶馬上說出一共有43顆。
現在寶寶又多學了一種數數方法,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一百。大人用核桃代表五,寶寶可以排成雙數直接算出40,也可一五,一十地逐個數出四十,再加上零頭即可。

二十三、共有幾塊積木
寶寶自己用方積木或方盒子照圖的樣子砌積木。先看圖,估計要用幾塊,然後砌起來,從前到後從上到下都要數一下看它共有幾塊。通過數和砌,發現有些積木從前面看不見,從第4塊起到第7塊都有一塊被壓信。第8堆壓住2塊,第9和第10堆各壓住3塊。寶寶經過自己動手砌和數,才能發現只看不動手就會少數了一些積木。

二十四、用幾塊積木來砌多層金字塔
寶寶會用3塊來砌橋,在橋旁邊加3塊就成金字塔。砌3層用6塊,砌4層5層要用幾塊?然後6、7層呢?在3層的基礎上在旁邊添上底面4塊的金字塔,每層都要在邊上添1塊,加上尖頂上一塊就是4塊,加上原來3層用的6塊共用10塊。5層是15塊(10+5),6層是21塊(15+6),7層28塊(21+7)。

二十五、用幾塊積木來搭幾層樓梯
搭2級用3塊,3級、4級呢?寶寶算過上題後已增長了經驗,加上看圖而不必動手就學會了用計算的方法知道擺更多級要用多少積木了。在2級樓梯右邊擺上豎砌的三塊就成3級了(3+3=6);在3級樓梯右邊豎砌4塊就成4級樓梯了(6+4=10)……

二十六、小天平
練習這種擺法和組成用處很大。

二十七、倒述2-3位數
大人伸出食指和中指,指食指說2,指中指說7,讓寶寶先從中指起念,把二位數27倒述為72,再任意說兩個數先讓寶寶記信,然後請他從中指說起,把兩個數倒著背述出來。用手指的辦法使孩子能記住數的位置,便於倒述。熟練後可要求練習倒述3位數。這種練習開頭可以用手指幫助記數,熟練後不必再用,寶寶可以記住大人所述三位數,然後倒著順序背出來。倒述三位數是一種重要的智力測試法,有記憶及逆向思維兩個步驟,是日常必需的智力結構。孩子從3歲半開始練習倒述兩位數,到四歲時多數能倒述3位數。

二十八、穿、脫衣服的數學
睡覺時先脫外衣,再脫罩褲,再脫毛衣,按順序放置,穿衣時先內後外,提供方便。按先後次序擺放東西的辦法十分有用。養成習慣後無論做什麼事都先作巧安排,用數學的方法,把事情一二三四排列起來。

二十九、搞衛生時的數學
準備清掃屋頂時,先要事先收拾桌面和櫃面上的東西,並蓋起不能藏起來的東西。爸爸清掃客廳時,媽媽和寶寶要去收拾臥室和其他房間。清掃完畢要擦玻璃,寶寶負責遞乾淨抹布、換水等。然後收去蓋布擦淨桌面等,最後將東西放回原位,從屋角開始掃地。如果次序反了,先掃地後掃房頂,又會使地面變髒。用合適的步驟去安排就能提高效率,這也是數學的範疇。

三十、唱歌敲節拍

三十一、旋律的遞增和遞減

三十二、和聲中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