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3日 星期六

快樂教養五大法則(下)


練習並奮鬥不懈
鼓勵孩子磨練技巧並堅持到底,可更進一步強化支配感和勝任感,也能建立起心理學家布魯克斯(Robert Brooks)和戈爾茲坦(Sam Goldstein)所謂的「勝任區」。在兩人合著的《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Raising Resilient children,中文版由天下雜誌出版)一書中,寫道:「勝任區是孩子表現很好、喜歡從事,並能得到正面關注的活動,更重要的是被認做個人的強項。」
即使很沒有信心的孩子一開始似乎會忽略正面的意見,造成父母變得挫折而減少正面回饋,重要的是必須持續讚賞而不氣餒。戈爾茲坦說:「真正的自我價值、希望和恢復力,奠基於他能夠在大家都覺得重要的域領中體會到成功的經驗。這就要父母能夠認出孩子的勝任區並且予以強化……。一旦孩子發現他的能力,就更願意面對已知比較會遇到問題的域領。」
就小嬰兒來說,學會走路是個重大成就,也是天生就能實現。提供嬰兒一些達成的方式:提供她可以依靠著平衡身體的物品、跨出一步就大加讚賞、如果向你展開雙臂時讓他能扶著你的手,嬰兒就能很順利地激發出這個本能。練習走路的技巧包括跌倒然後再站起來。如果你顯得不耐煩、催促她,或是一直抓著嬰孩的手讓她不會跌倒,孩子就不會有信心或得到支配感(以後孩子也可能會發展出學習困難)。這樣孩子就不知道如何藉著試驗學習技術,或適時要求協助。她會學到如果事情一開始就不順就要趕快放棄,讓別人出面搭救或是幫她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孩子學會變得無助。
別忘記,孩子有自己的步調和做事方法。孩子所發展的「勝任區」最好是以能夠激發他熱情和好奇的活動為主,並不一定要順著父母所願。小心別把自己的興趣和步調強加在孩子身上。我們不是要教養出父母的複本或是早熟的小孩,而是一位樂觀、有恢復力並極為自主的人。
※秘訣:讓孩子觀察你在自己所喜歡的活動中練習並堅持不懈,可教他依此為榜樣。
盡力而為
研究顯示,小時候能夠接受延遲獎勵的孩子長大後在學業上、職場生涯和整個人生都有較好表現。這些孩子也更樂觀。多倫多大學的普倫西比(Angela Prencipe)和澤勒佐(Philip David Zelazo)所作的研究發現,兩歲的幼童會選擇較小但立即的獎勵,而不要較大但延遲的獎賞。這麼小的孩子,腦部皮質層還沒長成足以進行推理和計畫。到了四歲時,就有可能對環境做出更多判斷,並接受延遲的獎賞。兩人的研究報告中寫道:「……四歲小孩更能接受問題的多重觀點,形成計畫、記得整個計畫,並且刻意依此計畫行動。」
具有注意力失調困擾的孩子會覺得做計畫很難。不穩固的親子依附關係,會讓孩子害怕媽媽可能棄他而去所以必須緊緊巴著媽媽不放,也可能因此而阻撓孩子接受延遲獎勵的能力。
訓練四歲以上的孩子如何為將來打算,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他們把情況都仔細盤算想過一遍,並示範給他們看,你是如何選擇可增添真實生命價值的未來獎勵,而不是追求即刻滿足。舉例來說,可以對孩子解釋說:「雖然酸奶油很香,可是你決定不要配著馬鈴薯一起吃,因為將來可能會對身體不好」。還有,「雖然你也想要有幢附大草坪的房子可以玩耍,還是要等到銀行存款夠多,這樣以後才能買到好房子,所以也就用不著東想西想。」如果父母自己不做計畫也不等待時機,只是大聲宣稱做計畫或等待的好處,根本沒有用。
顯然,確保孩子覺得親子關係穩固也很重要,這還能鼓勵他們期待會有好結果。實際而樂觀指的是明白你真正想要而且值得認真做計畫的事情通常都會發生(或者可以說是絕大部分都能完成)。重要的是,孩子參與計畫時表現的樂觀態度應該加以鼓勵,不要把他當做是個麻煩。讓孩子一起來計畫好玩的事:像是到海邊、養小狗、去動物園,或拜訪親戚朋友。
為了協助孩子學習擬訂長期計畫的技能,試看看以下幾個方法: ◎讓孩子參與擬定計畫,或是獨力完成或引導計畫進行,像是要穿什麼衣服、或是新養的小狗要帶去附近哪些地方散步。 ◎ 鼓勵與擬定策略和團隊合作有關的遊戲或活動,兄弟姊妹或全家一起來,像是藏寶遊戲。 ◎別揠苖助長。讓孩子有時間找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自己計畫。別期待孩子的想法十足理性,也別因此取笑她。如果孩子的計畫不可行,跟她解釋原因並且建議一些別的可行方案。 ◎父母要能說到做到,或是在計畫改變時要讓孩子理解。孩子情緒的穩定要靠他能知道視為模範的人足堪信任。 ◎如果好東西被推遲,別期待四歲以下的小孩會興高采烈;只好解釋說,有時這也是不得已的。
習慣說「好!」
最後,樂觀是一輩子的習慣,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我們所說的「習慣說『好!』」有關。「好!我可以蓋一間積木房子」「好!我可以翻個筋斗。」「好!我可以讓媽咪笑。」這就是高昂的自信心,對自己做得到或做不到的事都實實在在予以讚賞,不因一次挫敗就畏縮不前,並且搏得你所在乎的人能夠承認你的能力。
即使遭受挫折,就算有時是重大的失敗,也能由後續事件中生出樂觀和恢復力。哈維耶生下來就喪失視力還有右手(慣用手),可是他愛上了打網球,可能是因為雙親都從事這項運動。他的父母還有教練都從旁鼓勵,而不是說他不可能打網球。還沒上小學,他就能和雙親上場對打。等哈維爾長大些參加比賽,輸了好多次才逐漸掌握訣竅,可是父母不停的鼓勵,他也不曾停止練習。他發展出僅用左手的詭異低手發球法,並開始形成獨特的「勝任區」,甚至可以擊敗四肢健全的人士。哈維爾沒有打入溫布頓大賽,可是在自己的堅持和旁人協助之下他的確學會說「好!」。
配合上述的「快樂教養法則」,你就為孩子習慣說「好!」的終身觀念和經驗打下基礎練習並奮鬥不懈
鼓勵孩子磨練技巧並堅持到底,可更進一步強化支配感和勝任感,也能建立起心理學家布魯克斯(Robert Brooks)和戈爾茲坦(Sam Goldstein)所謂的「勝任區」。在兩人合著的《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Raising Resilient children,中文版由天下雜誌出版)一書中,寫道:「勝任區是孩子表現很好、喜歡從事,並能得到正面關注的活動,更重要的是被認做個人的強項。」
即使很沒有信心的孩子一開始似乎會忽略正面的意見,造成父母變得挫折而減少正面回饋,重要的是必須持續讚賞而不氣餒。戈爾茲坦說:「真正的自我價值、希望和恢復力,奠基於他能夠在大家都覺得重要的域領中體會到成功的經驗。這就要父母能夠認出孩子的勝任區並且予以強化……。一旦孩子發現他的能力,就更願意面對已知比較會遇到問題的域領。」
就小嬰兒來說,學會走路是個重大成就,也是天生就能實現。提供嬰兒一些達成的方式:提供她可以依靠著平衡身體的物品、跨出一步就大加讚賞、如果向你展開雙臂時讓他能扶著你的手,嬰兒就能很順利地激發出這個本能。練習走路的技巧包括跌倒然後再站起來。如果你顯得不耐煩、催促她,或是一直抓著嬰孩的手讓她不會跌倒,孩子就不會有信心或得到支配感(以後孩子也可能會發展出學習困難)。這樣孩子就不知道如何藉著試驗學習技術,或適時要求協助。她會學到如果事情一開始就不順就要趕快放棄,讓別人出面搭救或是幫她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孩子學會變得無助。
別忘記,孩子有自己的步調和做事方法。孩子所發展的「勝任區」最好是以能夠激發他熱情和好奇的活動為主,並不一定要順著父母所願。小心別把自己的興趣和步調強加在孩子身上。我們不是要教養出父母的複本或是早熟的小孩,而是一位樂觀、有恢復力並極為自主的人。
※秘訣:讓孩子觀察你在自己所喜歡的活動中練習並堅持不懈,可教他依此為榜樣。
盡力而為
研究顯示,小時候能夠接受延遲獎勵的孩子長大後在學業上、職場生涯和整個人生都有較好表現。這些孩子也更樂觀。多倫多大學的普倫西比(Angela Prencipe)和澤勒佐(Philip David Zelazo)所作的研究發現,兩歲的幼童會選擇較小但立即的獎勵,而不要較大但延遲的獎賞。這麼小的孩子,腦部皮質層還沒長成足以進行推理和計畫。到了四歲時,就有可能對環境做出更多判斷,並接受延遲的獎賞。兩人的研究報告中寫道:「……四歲小孩更能接受問題的多重觀點,形成計畫、記得整個計畫,並且刻意依此計畫行動。」
具有注意力失調困擾的孩子會覺得做計畫很難。不穩固的親子依附關係,會讓孩子害怕媽媽可能棄他而去所以必須緊緊巴著媽媽不放,也可能因此而阻撓孩子接受延遲獎勵的能力。
訓練四歲以上的孩子如何為將來打算,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他們把情況都仔細盤算想過一遍,並示範給他們看,你是如何選擇可增添真實生命價值的未來獎勵,而不是追求即刻滿足。舉例來說,可以對孩子解釋說:「雖然酸奶油很香,可是你決定不要配著馬鈴薯一起吃,因為將來可能會對身體不好」。還有,「雖然你也想要有幢附大草坪的房子可以玩耍,還是要等到銀行存款夠多,這樣以後才能買到好房子,所以也就用不著東想西想。」如果父母自己不做計畫也不等待時機,只是大聲宣稱做計畫或等待的好處,根本沒有用。
顯然,確保孩子覺得親子關係穩固也很重要,這還能鼓勵他們期待會有好結果。實際而樂觀指的是明白你真正想要而且值得認真做計畫的事情通常都會發生(或者可以說是絕大部分都能完成)。重要的是,孩子參與計畫時表現的樂觀態度應該加以鼓勵,不要把他當做是個麻煩。讓孩子一起來計畫好玩的事:像是到海邊、養小狗、去動物園,或拜訪親戚朋友。
為了協助孩子學習擬訂長期計畫的技能,試看看以下幾個方法: ◎讓孩子參與擬定計畫,或是獨力完成或引導計畫進行,像是要穿什麼衣服、或是新養的小狗要帶去附近哪些地方散步。 ◎ 鼓勵與擬定策略和團隊合作有關的遊戲或活動,兄弟姊妹或全家一起來,像是藏寶遊戲。 ◎別揠苖助長。讓孩子有時間找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自己計畫。別期待孩子的想法十足理性,也別因此取笑她。如果孩子的計畫不可行,跟她解釋原因並且建議一些別的可行方案。 ◎父母要能說到做到,或是在計畫改變時要讓孩子理解。孩子情緒的穩定要靠他能知道視為模範的人足堪信任。 ◎如果好東西被推遲,別期待四歲以下的小孩會興高采烈;只好解釋說,有時這也是不得已的。
習慣說「好!」
最後,樂觀是一輩子的習慣,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我們所說的「習慣說『好!』」有關。「好!我可以蓋一間積木房子」「好!我可以翻個筋斗。」「好!我可以讓媽咪笑。」這就是高昂的自信心,對自己做得到或做不到的事都實實在在予以讚賞,不因一次挫敗就畏縮不前,並且搏得你所在乎的人能夠承認你的能力。
即使遭受挫折,就算有時是重大的失敗,也能由後續事件中生出樂觀和恢復力。哈維耶生下來就喪失視力還有右手(慣用手),可是他愛上了打網球,可能是因為雙親都從事這項運動。他的父母還有教練都從旁鼓勵,而不是說他不可能打網球。還沒上小學,他就能和雙親上場對打。等哈維爾長大些參加比賽,輸了好多次才逐漸掌握訣竅,可是父母不停的鼓勵,他也不曾停止練習。他發展出僅用左手的詭異低手發球法,並開始形成獨特的「勝任區」,甚至可以擊敗四肢健全的人士。哈維爾沒有打入溫布頓大賽,可是在自己的堅持和旁人協助之下他的確學會說「好!」。
配合上述的「快樂教養法則」,你就為孩子習慣說「好!」的終身觀念和經驗打下基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