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CEO實戰手記:勿將仔女變「人肉記憶體」

我在今年初,邀請了一個大學教授來聽我一個關於實戰創業的講座。在中場休息時間,他介紹了他的兒子給我認識,他的兒子樣子很「老積」,戴?厚厚的四百度近視眼鏡,手拿?一本英文書:《The World is Flat》 (世界是平的)。他爸爸很自豪地跟我說:「我個仔好叻,只有十二歲,大部分管理書都看過。」而男孩只是站在父親的左腳後,捉?爸爸的衫袖,微微用半邊面看?我。我問他叫甚麼名字,他搖頭;我伸手想跟他握手,他更加縮在爸爸的後面。之後他爸爸對他說:「Hey, Paul, say hello to Uncle Eric.」他爸爸對我解釋:「阿仔唔識講中文。」我「?」了一聲,覺得很奇怪,他們是香港人,又從沒有移過民,為甚麼阿仔不懂中文。那我就用英文問小孩子,但他很害羞,完全不想跟我溝通。出於好奇心,我又問:「Paul,你看完《The World is Flat》有甚麼感覺呀?」他說「無」,那我再問他學到些甚麼,他又說沒有。

我認為兒童的成長,是需要讓他們有機會接觸不同事物,令他們增廣見聞。在「創意育兒」的第一篇,我曾經說過語文及閱讀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是你要一個十二歲的兒童看管理書,當他從來沒有接受管理的訓練和洗禮,何來會明白甚麼是管理呢?作為一個「人肉記憶體」,能夠記錄了所有書本,父母便自豪地說:「兒子很叻。」其實,也只不過是「人肉閱讀機器」,完全沒有意思和意義,他連最基本人與人之間的禮儀都不懂,事實上是很可悲的。

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他是希望兒女在成長過程能得到最大的Explosure(見識)。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歷其境比家人的教導更重要。可能有錢人,可以花很多錢給兒子遊學,見識不同的大場面,但是如果我沒有錢又如何呢?我有這樣的分享:我會跟子女講解這部分朋友在人前及人後的故事。我們認識很多成功的人,但也認識很多人是未成功的。我會說給孩兒聽:「那個哥哥因為不勤力工作,所以這十年也沒有變化;那位姐姐因為有自己的原則和努力工作,所以能夠成為某大傳媒的副老總。」我會利用報紙或新聞以每天發生的實例來灌輸一些正確及健康的價值觀給子女知道,例如:「有個十四歲的女仔唔覺意有?BB,仲掟?個BB落街,其實這樣是等於誤殺。」

在耳濡目染之下,利用某些社會上的現象、朋友的際遇,說出你的觀點和看法,子女會慢慢凝聚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做人是「用生命去影響生命」,某人的際遇可能為其他人帶來深遠的影響。如果子女有學習的能力,但沒有實踐能力,就好像教授的兒子一樣,純粹是一個「人肉閱讀機器」。

很多父母都不容許小朋友考試成績差,第二:犯錯,第三:記過。但是如果他們不知道甚麼是「錯」,他們又怎樣辨別甚麼是「對」呢?從前有一句話:「唔打唔大,唔迫會壞。」小朋友錯了,父母是不是一定要打?是不是一定要鬧?還是他們錯了之後需要承擔後果,然後輔導他們及糾正他們的過錯。有時在容許的情形下,兒女犯錯並沒有不好,一方面可以令他們明白錯了的後果,還可以表現你對他的支持。

老一輩的父母很喜歡以批評的方式,甚至人身攻擊來教導子女,我說過「用生命去影響生命」,不自覺地你會承受了父母這一套老方法,你今日打仔可能因為以前父母用「籐條炆豬肉」來教導你,但年代改變了,環境改變了,人文明了,你也要改變育兒的方式,多一些鼓勵會令他多與你分享他的問題,如果錯的就鬧、就打的話,他只會迴避你,當有問題時用自己的解決方法,最後,其實等同再製造問題。「誰明天下父母心」,除了有心,還要有方法,方法就是用鼓勵的角度來糾正他的錯誤,令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樂觀的性格。

沒有留言: